【www.chawenzhang.com--知识文库】

  编者按:作者把一些心理学上的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湿猴理论”的启示》这篇教育感悟吧!

  “湿猴理论”又称“湿猴效应”,说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挂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猴子(另一说电击猴子),而这五只猴子全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多次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成一只新猴子。新猴子看到香蕉就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暴揍一顿。因为那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要制止它。新猴子尝试了几次,每次都被暴揍。结果就是这五只猴子都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这只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其他四只猴子也暴揍了它一顿。特别的是,那只第一次换进的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第二只新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直到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扁。社会学家称这是道德的起源。我们不妨称之为“规则建立”。

老师的心理学教育感悟:“湿猴理论”的启示

  由此我想到,在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校园卫生在课前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课间往往一片狼藉。环境卫生天天打扫却天天脏。原因就是打扫的速度赶不上乱丢垃圾的速度。看到丢下的一片垃圾,其他同学则往往受到 “破窗效应”的暗示——别人可以丢我也可以丢。我们没必要上纲上线,说什么学生素质低下、品德恶劣。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规则意识没有建立而导致的结果。这和“湿猴效应”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当然,我不是说像对待猴子一样采取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但是必要的规则意识一定是要树立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校管理工作才会轻松自如(学习管理也是如此)。领导和老师也没有必要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时时提日日说,学生耳朵磨成茧子结果也是收效甚微,也不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了。

  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者树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呢?大多数老师一遇到学生乱丢垃圾多是指责训斥,这也是一种管理方法,但是换来的可能是学生表面的顺从和屈服,背地里却是暗中逆反和破坏。这种暗地里的行为,可能更具破坏性,更让管理者头疼。具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少指责,多指导,注意方法的引导。具体说来如下:

  学校要先找找自身的不足。学校的公共环卫设施是不是足够。是不是方便学生的使用。有些学生喝完了牛奶四处环顾却没有发现垃圾桶,于是顺手就把牛奶瓶放在花园的边上,或者随手放在窗台上。学校工作的疏忽缺漏也是导致学生不良习惯原因之一。

  加大检查力度。把检查常态化、机制化。学校主要活动通道、场所等,课前、课间、课后等几个时间段都要有人监督记录。垃圾桶的清理和摆放都要任务到人,做到专人管理,也一并列入检查内容。许多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环保志愿团”都开展得很有特色。这项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有学生独立来运作。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是这种文明的建立之初无不是在高压和强制之下实现的。所以规则意识的建立也要从强制性要求开始的。等规则意识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再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养成习惯。在越来越好的环境中,积极的环境暗示,好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心理学上有个“21天法则”,意思是一个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坚持21天,21天习惯就可以稳定下来。自己的刻意遵守和别人的监督提醒都将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在这样氛围中,环保的理念慢慢会深入人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即使师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养成教育都会一届又一届流传下去,不会因老师或者领导的变动而变动。

作者|郑标工作室冷兴龙

公众号|太和教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fanwen/158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