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散文诗】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一》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三、品读诗歌。

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

作背景。

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二》

再别康桥

无 锡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备 课 纸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三》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诗歌爱好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徐志摩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真实写照。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藏于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听录音朗读,再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

四“新诗”与“自由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情感。

“自由诗”,诗体的一种,是在节数、字数、音韵等方面较为自由的诗,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是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五内容分析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绘画美”(辞藻)。而《再别康桥》正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下面,我们就从“三美”出发,来分析这首诗。

1 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A韵脚。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

B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C结构,首尾呼应。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齐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

3、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A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各有何特点?

(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②色彩运用和搭配。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其中“招摇”还运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连同那爽朗明快的音节和节奏,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六、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四》

高一语文-师评-再别康桥

听课内容:《再别康桥》

执 教 者:于春霞

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二(2)班

授课时间:2007年9月15日上午第2节

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评课时间:2007年9月16日

评课地点:高二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

主 持:温长军

记 录:谭世珺

诗性阅读,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评于春霞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

温长军:我们昨天听了于春霞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在大家发言之前,我先说一点有关诗歌教学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语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不美,原本很美的文本被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分析解读,直到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哪还有美感可言?如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被分解成维生素A几许、维生素B几许,你还会食欲大增吗?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篇目尤其感性,而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往往过于理性。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可分为文学性和非文学性两类,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篇目,所采用的教法理应不同。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类作品,如果也是一味地解读、分析,便难免味同嚼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阅读》导言中说:“一直流行一种说法,语文不可教,语文中的文学篇目更不可教,文学篇目中的诗歌尤其不可教!”这是因为,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潮涌,如果也用“机械的填鸭式教育,当然是无法完成诗歌教学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把人的体悟性的东西(如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激发出来?让这些体悟与诗歌的基本构成(如意象、象征、结构、语言、叙事、反讽、视角)发生有机的联系?单纯的理论讲述是难以达到的,因为诗歌本身非常直感,是气象万千的生命的流动场,过多的理论会把一个神奇的生命抽象成木乃伊。”诗歌本身是一种集直觉想象、体验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空间更多的是需要读者去体会其诗性的特质,发现更广阔的审美意义。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和超现实性。

最可能具有“诗性”的阅读方式是体会、感悟而不是分析阐释。体会感悟是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解释”显然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手段,更不是目的。

于老师这堂课让我看到诗歌教学的一个方向,觉得受益颇多。

现在请于老师先谈谈她的想法——

于春霞:徐志摩是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浪漫诗人,他的诗作是其个人灵性至真至纯的率真表现,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再别康桥》更是作者性灵与万物不分巨细的契合,是灵与肉的交融。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只有把全部的生命感觉放开,全身心去体验感悟,用直觉和想象力去捕捉语言在诗歌文本中本身的审美意义。我决定让《再别康桥》的教学突现“诗性阅读、整体感悟”的特点,抛开逐句逐段的分析阐释,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了解他的内心追求,为此,我把课题定为《轻轻地我来了——走近诗人徐志摩》。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别引入了自己和学生的习作,以说明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同学读诗写诗的热情,并以此作结:

读这么美的诗是给灵魂洗个澡,会觉得自己的心很干净;当你情感郁积时,不妨把写诗当作一个小小的出口宣泄一下。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此时全场情感达到高潮,执教者、学生与诗歌作者已心相通情交融,诗性阅读的快感早已随着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而产生。{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整堂课基本按预想那样完成,自己觉得,在第一个环节中,读的基本可以,但是,对作者情感的变化的展示进行的过于快,这当然是为了赶时间,但是却把原本

属于学生的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给压缩掉了,作者情感变化的曲线是展示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在这一点上,老师导的成分过多、灌的成分比较多,而没有让学生自己真正的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石远琴:听于老师教的《再别康桥》,有以下感悟:

以精心细腻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切入点非常多,葛老师通过初读、品读、美读凸现诗歌的“三美”,从而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意义流从未中断,学生由初读的整体感悟到品读的体悟“三美”,到美读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活动至始至终不脱离诗歌审美,由浅入深,丰富了情感,充实了心灵。

以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为了突破难点——诗歌的绘画美,引导学生分析品位意想“金柳”“新娘”,大量引用了各种描写美的诗词,如《陌上桑》、《登徒子好色赋》,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典故,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教师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语文。{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初读后的感受出发,引领学生更深入一步的理解,领悟,而不是生硬的塞入某些知识,练习某些技能,而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融为一体,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学显得游刃有余,精心设计教学但有不露出设计的痕迹。

谭世珺:我觉得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课堂的三个高潮所在:

一、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先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再者进行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

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因为时间关系,我对诗歌的“三美”的解读,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而且每个组只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建筑美、音乐美比较顺利地完成后,最后一个小组在分析绘画美时,因为最后一个同学对动态词语的补充而使本课添色不少,说实话,我在备课时,只是考虑到了柳树、水草、青荇等意象上,而没有注意到“招摇”“揉碎”等动词,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点,确实使本节课增色不少。

三、结尾出彩。这几次课我都运用了结尾这一个特点,即落实到写上。用写来总结全课,用写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一节课也不例外,我觉得我的示例就已经初步使课堂达到了最后一个高潮,当然,本来是要学生写的,用学生的写作使课堂更完整、更出色,但是因为时间不足,就只能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这也不难不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五》

66篇经典散文诗

《66篇经典散文诗》名人电视朗诵

1、《乡愁》作者:余光中 朗诵:珍惜

2、《南方的夜》董卿深情朗诵

3、《教我如何不想她》朱军朗诵

4、《预言》崔永元周涛朗诵

5、《荷塘月色》朗诵:珍惜

6、《雪》 朱军徐莉朗诵

7、《送给天堂的孩子》范冰冰 李冰朗诵

8、朗诵:《做你的红颜 好吗》

9、朗诵《清淡的女人》

10、《为了那盏温暖的灯》张丹丹朗诵

11、电视散文诗《邂逅》

12、《春》作者:朱自清 朗诵:珍惜

13、诗朗诵《拥抱春天》

14、朗诵《感悟清明》

15、《电视诗歌散文》朗诵:珍惜

16、《别》刘芳菲 王小丫朗诵

17、诗朗诵《淡淡兰香》

18、诗朗诵《一个人上路》

19、《悼念一棵枫树》海霞 陈铎朗诵

20、朗诵《海燕》

21、诗朗诵《再别康桥》

22、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3、朗诵《大漠深处的胡杨》

24、电视散文《雪乡》

25、《你是人间四月天》方言朗诵

26、《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欧阳夏丹 朗诵

27、《灵魂朝拜的天堂》电视散文

28、《蜀道难》方明朗诵

29、朗诵《父亲是我生命的过往》

30、《满江红》朗诵-野狼

31、《望星空》王小丫朗诵

32、《沉静中的流年》 作者 海狼 朗诵 珍惜

33、《无题》 海霞 张泽群朗诵

34、电视散文《尚湖寻梦》 朗诵

35、《等我们老的时候》朗读 雪冰子

36、《我眷恋这土地》管彤崔治刚朗诵

37、朗诵《一朵微笑》

38、朗诵《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

39、朗诵《离开网络 我们还能爱多久》

40、《地球 我的母亲》濮存昕朗诵

41、《冬之韵》作者:快乐的漂泊 朗诵:珍惜

42、《一棵开花的树 》音乐朗诵

43、《岳阳楼记》鲍国安朗诵

44、《点燃一盏心灯》朗诵:珍惜

45、《我爱这土地》任志宏朗诵

46、《多情自古江南雨》朗诵 珍惜

47、《女人如花》朗诵:珍惜

48、《思念北方》康辉 朗诵

49、《将进酒》朗诵 濮存昕

50、《在寒冷腊月的夜里》梦桐 朱军朗诵

51、《声声慢》李清照 诵读:珍惜

52、《十里长街送总理》朗诵

53、《以生命的名义》潘虹等朗诵

54、《荷塘月色》朗诵:珍惜

55、朱总理深情朗诵的《狮子山下》

56、《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朗诵

57、朗诵《春江花月夜》

58、电视散文《行走在秋天里》

59、蒋雯丽柔情朗诵《别哭,我的宝贝》

60、配乐诗朗诵:《相信》献给80后

61、《手》汪涵朗诵

62、《等你》朗诵:珍惜

6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诗朗诵

64、《白杨礼赞》朗诵 野狼

65、《父亲》徐涛朗诵

66、《想你是一种美》(朗诵)

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六》

《再别康桥》课后三首诗歌赏析

代赠(两首,其一)

李商隐{再别康桥是散文诗吗}.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 》,代拟的赠人之作。此题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 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 ,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

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 :‚楼上黄昏 ‛。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 。‚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为何又欲望还休呢?

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 。‚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 ‛,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 。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 ‛,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 ‛。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 ,‚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特别是最后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发布时间:2014-08-15 17:29:06 编辑:童鞋会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注释:

1、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或为帘之美称。<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玉钩:帘钩之美称。

3、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4、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5、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6、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7、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翻译: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

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

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

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

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

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

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落木萧萧,

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

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

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

似忆江南主。

——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作者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一,官至龙图阁学士。他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朱熹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

王十朋以《点绛唇》词调分咏丁香、竹、茉莉、兰、梨、海棠、牡丹、荼蘼、莲、水仙、菊、桂、含笑、腊梅、芍药、梅、瑞香、檐葡,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各具特色,共十八首。并且各冠以‚香‛字雅称,如‚素香‛丁香、‚细香‛竹、‚梵香‛茉莉、‚国香‛兰等等,被称为‚十八香‛。《点绛唇·素香丁香》即为其中之一。

其词大意为:落叶萧萧,凄凉时节。丁香叶下,花儿吐露芬芳。那香气素淡,那枝叶柔蔓。她的志趣高雅,堪与高士相投。她无意与你争宠,梅花勿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万端,好像是想起了满怀愁情的江南旧主。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阕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下半阕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全词多处用典,内涵深远。‚落木萧萧‛出自唐杜甫七律《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脱胎于杜甫五古《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与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含春雨,结愁千绪,忆似江南主‛疑即指‚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作者南唐中主李璟或善写愁词的婉约词人南唐后主李煜。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shige/6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