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汇报范文】

  导语:真正急于做的,是高贵的博爱精神慈善情怀的重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散文随笔,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余秋雨散文随笔(1)

  从意大利到奥地利,我们知道,已经从南欧进入了中欧,目光当然会有一点转变。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巴整体氛围。

  时至今日,这种魔力凝冻成一种重复式的纪念,艺术不再有勃发的创造势头,市民也不再有旺盛的发现激情,一切有关艺术大师在维也纳被接纳、受拥戴、被冷落的种种传说,永远只成了传说。它当然还是有内涵、有气势的,但是,太重的文化负担使它处处陷入程序化的纪念聚集,而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又使它不能像巴黎、伦敦、柏林那样为程序化的纪念注入实质性的现代精神,因此显得沈闷而困倦。奥地利人明白这一点,因此早已开始了对维也纳的审美背叛和生态背叛。

  奥地利的当代风采,在维也纳之外,甚至在『维也纳森林”之外。应该走远一点去寻找,走到那些当初被看成冷僻荒野的山区农村,走到因斯布鲁克到萨尔茨堡、林茨的山路间。寻找时,有小路应该尽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会儿当然更好。

  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不仅背叛了维也纳,也背叛了作为欧洲主干的海洋文明。整个国家四周都沾不到海,这会给交通、货运、气候、风光带来太大的局限,但他们国歌的第一句就自豪地宣称:“高山之国……”。它是欧洲的异数,因上极大地丰富了欧洲。

  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使我疑惑起来:自己究竟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这里所说的“喜欢”,不是指偶尔游观,而是指长期居息。偶尔游观哪儿都能看出一点美来,但要你认真住下来就不一样了。要方便最好是居住在平原,但

  人生

  在世并不全是为了方便。无论是临水还是倚山都会有一些不方便,甚至还会引来一些大灾难,但相比之下,山间的麻烦更多。从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山窝里很快就会感到闭塞、局促、坎坷、芜杂,这种生态图像与水边正恰相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来盛邑大户可以离山,却总不离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本人以前对居息环境的梦想,也不大多与水有关。

  但是,眼前的奥地利,分明摆脱了山居的多数弊病,让我惊讶不已。

  首先是图像的净化,这在山区本来是最难做到的。他们的办法是满山满坡都种植地毯般的绒草,或者是整治一片片齐楚的森林,色调和谐统一,绝不羼杂、跳跃。结果一眼看去,全然单纯朗丽,把种种纷乱和芜杂都抹去了。这也就抹去了山地对人们的心理堵塞,留下的开阔气韵,如洪波宛曼、云海静谧。海边的优势,也不过如此吧但它又比海边宁静和安全。

  其次是人迹的收敛。被整治过的草地、森林当然是人力所致,但人的痕迹却完全隐潜,只让自然力全姿全态地出台。所有的农舍虽然考究精致,却全部采用纯净的自然色,或是原木色,或是灰褐色,或是深黑色,不再有别的色彩。在形态上也追求板屋、茅寮的效果,绝没有丝毫的炫华斗奇,甘愿被自然掩盖和埋没。这种情景与中国农村大异其趣。中国由于贫困日久,一直提倡“战天斗地”,总是企图在大地上留下十分鲜明的人为印迹,至少也要涂画一些标语口号。及至改革开放,农村快速富裕,却又急忙地搭建出大量纷乱、艳丽的致富图像,更是把人迹凌驾于自然之上。到奥地利u懂得,只有当人们收敛自我,u能享受最完美的自然,而农村的最高魅力,就是自然。

  有人说,要达到奥地利农村的境界,需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在富裕之初先让人力毕现,富裕到一定程度就会提高教育水平和审美水平,再让人迹收敛。这个过程也可称之为“低级自然化———非自然化———高级自然化”三段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人们应该力争少走第二段即“非自然化”的弯路,尽量让山区农村在自然化的原则下从低级走向高级。这是因为,“非自然化”的进入和摆脱,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且终究对自然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然而,要跳过这个阶段很不容易,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取决于高层设计人员的介入和引导。奥地利的山区农村完全看不到拆除那种“非自然化”建筑留下的任何痕迹,显然没有走多大的弯路,用最俭朴的方式抵达了高级自然化状态。

  甚至,在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也几乎看不到那些自以为非常热爱自然风光,却又以触目的别墅、度假村之类损害了自然风光的城里人印迹。我们周围的很多城里人不知道,当他们把“回归自然”的口号付诸实践的时候,实际上是骚扰了自然。他们为了谋取窗口的山野景象而带来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材料,与山野的素朴本质格格不入,结果便点点块块地蚕食了山区农村的整体美学生态。奥地利这么美丽的山区农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里人居住,他们显然谦逊得多,要回归自然首先把自己“回归”了,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居所当然也毫无市侩气息,而是彻底消融,如雨入湖,不分彼此。

  由此,便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绕口令: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由于居住着非常合适的人,因此非常适合人居住。

  奥地利使欧洲的山、水关系平衡了,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山、水哲学。

  孙子对山、水并无厚此薄彼,说过很著名的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质量的对应物,因此,水的流荡自如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山的宁静自守被看成仁者的象征。这还不仅仅是一般的比喻和象征,孔子分明指出,智者和仁者都会由此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自然环境,这已近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格式对应关系了。在我的记忆中,先秦诸子都喜欢以山水来比附人间哲理,但最精彩的还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说法,直到今天还给人们许多联想。

  埃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等质量也常常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一旦剥除了闭塞的包袱,也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坚毅忠诚、万古不移的形态给社会历史带来定力,而这在过去常被我们看成是落后倾向。

  其实,就人生而言,也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正因为如此,我想,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或者不到老年而有了静定心态,则不妨在山地落脚。

  此刻我正站在因斯布鲁克的山间小镇塞费尔德seefeld的路口,打量着迷人的山居生态。那些原木色或深褐色的农舍门前全是鲜花,门口坐着一堆堆红脸白须、衣着入时的老人。他们无所事事,却无落寞表情,不像在思考什么,也不东张西望。与我们目光相遇,便展开一脸微笑,那表情是说:『出来玩呢天气真好”并不期待你有太多的响应。

  也有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在居住。我左边这家,妻子刚刚开了一辆白色小车进来,丈夫又骑着摩托出去了。但他们的小车和摩托都掩藏在屋后,不是怕失窃,倒是怕这种现代化的对象窃走浑厚风光。妻子乐呵呵地在屋前劈柴,新劈的木柴已经垒成一堵漂亮的矮墙。

  现在是八月,山风已呼呼作响,可以想见冬季在这里会很寒冷。这些木柴那时将在烟筒里变作白云,从屋顶飘出。积雪的大山会以一种安静的银白来迎接这种飘动的银白,然后两种银白在半空中相融相依。突然有几个彩色的飞点划破这两种银白,那是人们在滑雪。

  余秋雨散文随笔(2)

  探求过巍巍的语言山峰,追求过浩浩的书海,我终于在你的笔下找到了我良久的企盼和寄托 — 余秋雨。

  我曾经设想过一种美丽,美得如诗如画,如丝如绸;美得气势恢宏,宁静淡泊。终于,我找到了,在你的笔下,即使是残山剩水也有了冷冷的威严。不需要浓重的描写,只要几句白描,便勾勒一幅婉约凄美;不需华丽的词藻,只要几分厚重,便营造一片粗犷苍茫。我在难用言语表现你的胸襟与气度,只知在你的胸廓中装着千般山水,万种风情,那是对于历史的,对于文化的,对于自然的,对于疆域的以及美的阐释。阐释的如此完美,若说有几许缺陷,只是因为你的笔下多了沧桑浑厚,而少了羞涩青春;有了古典至美,少了时尚流俗的标记,让我为之一颤,又不禁感叹。你的笔调竟能如此熨帖我的心灵,让我欣喜若狂,随后又归于宁静致远。杜甫是深沉的,但也曾恣意浪漫过,还记得那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很喜欢这句诗,因为那种狂喜正和我此时一样,相遇余秋雨,就是这样,我只剩下了渺小,在你的散文中,我是侏儒,我感到自己已无尽的空虚,再无法逃离的惆怅,在无法逃避的思潮,将我包围,就如你的名字一样,秋雨几多缠绵,你便缠绕我的思绪,给我几多幻想。

  你用冷峻沧桑的语句来描述一种深邃,在历史的废墟中,多的已不再是颓废,我从你的笔下看到了每一段历史的辉煌,同样在你的笔触中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衰落,带着你的黯然神伤,带着你的泪眼朦胧,我走进了时空轨道,走进了红尘喧嚣,走进了岁月氤氲。你以绝世的才华将那段千年的兴衰史注入我的血液,我同你看它最瑰丽的洞窟— 莫高窟,让我尽在这展览千年风采;与你一起漫步在阳关的大道上,看雪花纷飞如絮,然后让我踩着唐人曾走过的脚印来细细体味那份沉重;或与你客船听雨,在三峡的奇险中感悟屈原的问天索地,再记起那雁断叫秋风的悲索。于是我想起了哀词人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而你的思维中不喜欢以一个“悲”字来概括中国历史代的文人,你喜欢东坡的豪放,赞颂李白的放达,欣赏王维的洒脱。所以我总在你的散文中看到最流丽的文辞,最执着的追求,最博大的胸襟。

  你用深刻通俗的语言来传承一种文明,在文明的长河中,你已不愿让思维紧锁在有限的各种古籍资料中。你拥有了对于文化遗产的各种想象,即使是立体丰盈的图片视频也远不能带给你身心的满足,那时,你终于感到被锁于大城市的悲哀,它失去了文化本有的生命,缺少了那岁月的烈烈风声,感受不到苦旅风尘的呼啸沧桑。你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当我看到这时,心潮的澎湃已全部被激起。我知道,中国有着无边广袤的疆域,独特传统的民俗,和清幽傲骨的气节,无论战争、政治、文明,他都有着令世界瞩目的遗产,在中原大地上,他的才情尽显无疑,半壁江山透着恒久的骄傲洒脱,半壁江山流着亘古粗犷豪迈。我们的祖国,是用山水泼墨而成的图画,用诗情冲击而成曲韵。他曾演绎过无数的精彩,无论鼓瑟悠悠、血剑长矛、诗情款款还是期期艾艾,都有它的别样风韵,就是这样的风姿,这样的气度,才让你你走出了办公室的大门,走向了真正的人文山水。在那里,即使枯枝残叶,也有了他的意义,有了他的生命,有了它的艺术。你在你的山水中寻找古代文人的隽永,追问他们的心情,渴望他们的足迹,一点点脚步已沉重,身体也疲倦,但你有了一阵感慨、喟叹。那就是你散文中的深吟啊。

  你用缠绵淡雅的语言来描述一种凄婉,在自然的境遇中,你教我思人生、想荣辱。即使平凡之景你也可酝酿他的深奥,即使荒茫之色你也能浮想他的辉煌,你智哲,你惆怅,在月光下,当风飘过你的面颊,在废墟的残垣断壁中,你遥想岁月,任那一抹抹如夕阳般浓重的色彩在心中泼洒。你说你诅咒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因为岁月的巨轮在华夏的大地上辗转过无数的车辙,除了历史记录了他的风雨飘摇,就只有在废墟的荒芜中去看它的伤痕累累,即使那是一道历史的伤疤,你也不去避免的俯瞰它的面目。我曾爱过悲剧式的结局,对于废墟中的种种凄切曾是那样的迷恋,因为有了彻骨的悲痛,才拥有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因为有了沉沦的天地,才有了莽莽的华夏大地。如若失去了悲怆,又怎有红楼遗梦的刻骨铭心;若丢失了惆怅,又怎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闲愁淡雅;若失去了废墟,又怎有婉约内敛的东方文明呢?或许你在此刻心中也充满了对于这种自然的几分情愁,他有战争的惨烈,有诀别的壮怀,有国破的沉痛。因为你总有无限柔情在蠢蠢欲动。

  总之你拥有魔力让无数神话在我的脑海里上演,就如你说的:“文人的魔力竟能让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目中的故乡,在他们退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怎样的法术呢?”我想这就是你的法术吧。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minshengshenghuo/16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