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汇报范文】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的内容分享给大家,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朗读时要了解五壮士“壮”的具体表现,抓住关键词,领会五壮士的崇高内心世界,一起来看看吧!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附: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

  如何摆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位置和关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解决的难题。刚才,顾老师用他的一节生动的课堂教学,就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在教学中,顾老师是架设在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准星。他彻底地摆脱了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参与,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的樊篱。他交给了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读书方法;他巧妙地设计了朗读,让学生自悟出文中的不懂词语;他用富有激情的鼓励语,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整个课堂教学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新大纲的思想和灵魂。

  一、全心投投入,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激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杠杆,是获取课堂教学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如何进行情感交流、如何激励学生等问题往往被视为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任务,使本应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变得刻板、单调、压抑、窒息。刚才,听这节课的老师不难看出,这节课教学活动充满了师生的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难感受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的革命精神。我想顾老师能营造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创设这样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离不开他以下几点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教师的评价使他们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总是几句简单的评价是无法明确地指明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这节课,顾老师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的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板书课题后,他利用自己写字好的优点教育鼓励学生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这样的激励方法不但新颖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养成。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学语文就是要好好读书,边读边想”、“会听是会学习的表现”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读。

  2、这节课堂教学,我们发现顾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允许学生为了读好课文可以离开课桌,允许学生在自由读书的过程中做动作,允许学生可以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民主的氛围带来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和服务者。

  3、留给学生一个“表演”的空间。语文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空间,特别是给学生“表演”的空间,真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中,朗读感悟“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这句话时,顾老师让学生做着动作来读,还安排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动作。其实,学生的动作只要做到位,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也就不言而明了。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光学生理解了这句话,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平等、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读中感悟,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

  新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让学生怎样读书,实际上是教师教会学生读书的过程。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书处于一种随意状态,要么是不读,要么是一味死读。有的老师教学方法不当,老是习惯于让学生大段齐读。顾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但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这一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在教学生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时,顾老师注重了学生自悟,摈弃了传统讲解释的死方法,只要学生心里感觉到就表明学生已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在如何让学生读好课文上,顾老师更是下了大文章。在指导朗读第四段时,先让学生明象,旨在让学生进入情景,学生进入情景,感觉到了当时的情景再读就很容易读好。在指导某一个具体句子时,他并不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感情读,什么地方读重音,读轻音,什么地方突出来读,而是注重将学生引入情景。如在指导朗读“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句话时,学生在读不好的情况下,老师这时注意将学生调入情景。他说,同学们,你们瞧!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的敌人这时正攀着山壁爬了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怎么读?这么一说,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就能读出轻重缓急,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minshengshenghuo/18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