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散文诗】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14—17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B.横槊赋诗 槊:船桨

  C.挟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日与其徒上高山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1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固一世之雄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

  17.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矛盾。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2题(共17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皆出于此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D.而行不失于直 不拘于时

  2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唐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2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2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三)23.诗歌鉴赏(6分)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①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四)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24.(1)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shige/15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