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知识文库】

扣听的听怎么写【第一篇】

物理教育叙事扣听的听怎么写。

  物理教学大纲,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途!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物理教育叙事,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物理教育叙事1

  我们经常说,老师是教书育人,而我认为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充实自己超越自己.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备好每一节课;我怀着对执教的渴望,书写每一份教案;我带着能得到学生满意的笑容,上好每一节课.每当看到学生学有所获时,我无比欣慰,每天我都在享受着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对业务知识,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学校组织外出学习交流,远到西安,近到西宝中学.听听其他老师的教课,我不断地问自己,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我的实际教学可行吗 ?正在我疑虑,彷徨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我校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公开课结束后,老教师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把我的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与方法有些不是很成熟,师傅说必须得多听课,不仅要听本组教师的课,其他组老师的课也要听,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听得多了,见识就广,知识和方法才更加灵活,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此,我每天都听不同教研组老师的3,4节课,课后不断反思,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终于确信了听课在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多听课,虚心接受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听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果对教材的理解不是很深,教法也就不一定适合学生,所以讲完后再听课,也是一种进步的途径.讲前听和讲后听都非常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如果我们将他们的经验尽量都能掌握,那岂不是我们给教育事业的最好汇报.听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总去听课是不可能的,时间也不允许,只有提高自己的听课水平,扎扎实实的听好每一节课,听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听一节课有一节课的体会,才能达到进步的目的.只听不想,不总结,那是浪费了40分钟的价值.如果又听,又想,又总结,那会使自己的教学更丰富,更具有特色.时间长了,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听课还是教师自我检验的法宝,听课中,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并及时地写在教案中,正是这一次次的修正与补充,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

  二、经验积累,教后反思是成长的关键

  参加工作之后,我很清楚现在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所掌握的

  物理教学大纲,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所教授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认为我在教学上最成功的两点是训练和课堂提问.练习是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平常教学中我十分强调训练,每节课课前利用2,3分钟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中很主要的一个教学手段,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努力钻研的问题.

  通过此次的进修,在教学方法和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会不断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我的每一节课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物理教育叙事2

  一、物理教师的学科素养

  谈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对比较侧重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关注不够。

  物理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表现在对物理自身的结构和发展的了解上。教师如果对这些了解不够,给学生的东西就只能是浅层次的。知识经济的要害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关键要看物理学,从科技发展的历史看,大多数的科技创新都来自物理领域。物理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物理教师的学科素养,其次表现在自身对物理的兴趣上。现在一谈到减负,就想着要减少教学内容,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负担。真正的学习都是有负担的,愿不愿意学是关键。教师自己还看物理书吗?知道在哪些书店可以买到物理书吗?了解物理前沿的最新发展状况吗?除了爱因斯坦还能说出当代引领物理学科方向的物理学家的名称吗?这些都是教师兴趣的一种表现。教师自己有这样的兴趣,学生才可能有兴趣。要从物理教师的角度让学生喜欢物理,关键还要看教师自己。

  物理教师的学科素养,还体现在对物理学的追求上。要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向往、追求、兴趣和敏感,对知识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教师发展的基础,教师自己对物理学的敏感和喜欢,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一个有学养的人,加上一定的教学能力,就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就会有吸引人的真正力量。靠几个幽默故事和笑话,只能引起学生短时的兴趣,教师渊博的学识,会将学生紧紧地“抓”在自己的身边。

  二、中学时代的物理教师

  我(张民生,下同)的中学班主任,原是一个英语教师,学校改学俄语课程之后,他就改行做了物理教师,教我们的物理。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教的非常出色,每堂课都给我们做实验,把我们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里举三个事例:

  伽利略的落体实验,是我们在课后做的一个实验。我们准备了铅球、小铁球等几种大小不同的球,跑到学校的塔楼上,一组学生在上面准备释放,一组学生在下面尽心观察,并吹哨子指挥,看重量不同的球是先后下落还是同时落地。然后相互轮换,一组一组去做,大家乐此不彼。

  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学生最不好理解的。为了让大家体会,老师找来了溜冰鞋,让两个同学穿上,并相对拉一根绳子。教师故弄玄虚地对其中一个体重大的同学说:你不能使任何力气,让体重小的同学来拉,看是否能将你拉过来。结果老师一声令下,体重小的同学向着体重大的同学而去了。老师再次故弄玄虚地批评体重大的同学:不是不让你拉吗,你为什么将对方拉过来了?体重大的同学自然感到很委屈,要进行辩解……就在这样的观察、讨论、体验之中,同学们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了正确的认识。

  要给玻璃管的中间开一个口子,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师采用了一个方法,让我一直记到今天。他先将一个小铁球装入玻璃管中,移动到准备开口的位置,然后用酒精喷灯对着这个位置加热。随着玻璃管变红、变软,小铁球失去了支撑,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坠、掉落下来,很自然就为玻璃管开了一个口。

  因为中学教师的兴趣激发,使得我确立了要继续学习物理的志向。选报大学的专业时,我从高到低15个志愿,选择的全是物理专业方向。

  三、大学时代的物理教师

  到了大学之后,教我们数理方法这门课程的一位助教,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带我们的时间不长,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的一天,这位老师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学习相对论?在征得了几个同学同意之后,他就组织了一个课余的学习小组,指导我们学习。我记得当时采用的是张中遂先生的教材,教师不讲,让我们各自承担教材的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后讲给其他同学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每人还要写一篇相对论方面的文章,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就钻在图书馆里,查阅了很多资料,搞明白了不少的问题。

  后来,这位老师带着我们学习群论、黎曼几何等。他是学英语的,不懂俄文,遇到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要我翻译出来给他听,我翻译的时候也是一知半解,他又反过来讲给我听,就这样一来二去,我对这些内容就逐渐熟悉起来了。后来我们几位同学成立了学习小组,定期进行聚会,讨论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学习小组一直坚持到文革期间。为了别人学习的方便,每次讨论之前,主讲人还需将讲话的要点用复写纸抄写五六份,供大家学习。

  文革结束之后,我能够在一些主要的报刊上发表学科方面的研究,已经到很多院校去讲群伦、将黎曼几何,就得益于我们的小组学习。

  我感到,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始终引导学生学;第二,培养学生自己学、自己讲。我现在可以做到讲课不用稿子,就是在那个时期练出来的。现在反思,自己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教师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大四的那年,又碰到了教我们普通物理的贾老师,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以为普通物理好学,其实普通物理最难学。因为很多普通物理所研究的问题,都是难以讲清楚的。李政道就说过这样的话:力学问题真正能解决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万有引力中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另一个是谐振子问题。

  这位贾老师给我们提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没有“加加速度”的概念,等等。这些问题平时基本上没有思考过,一旦问出来还真是难以回答。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自己把普物的相关书籍再找回来,全部重学一遍,这时才感到是在真正的学习物理。我的一个体会是,讲一遍与看一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能够在研究了一本书后,抛开书本滔滔不绝地将书中的核心内容讲出来,就像自己是书的作者一般,那就是真正的理解了。

  因为贾老师的影响,我自己在大学里曾开了一门课——《从理论物理到中学物理》,研究中学中大家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给学员一些新的启迪。比如说初中物理教材中先讲液体的压强,再讲大气压强。在教材的安排上是先讲空气有重量,再讲大气压强,以便于和液体进行类比学习。这样的对应是否合适?这就是我这门课的话题之一。再比如,是否曲率半径越大的地方电荷的密度就高?摩擦力、摩擦起电的机制,等等。

  我的学科素养如何?我现在还喜欢物理吗?我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物理教育叙事3

  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

  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物理教育叙事4

  一、成功的理念

  在前不久的一次观摩课活动中,刚一开始上课,笔者就听到有人小声议论:哎!又是多媒体技术,手段先进,设备豪华,让我们“观”一下倒还可以,但“摩”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有这样的教学条件吗?我们学得起吗?当时我就担心,以这样的心态去听课,恐怕难有好效果。

  诚然,对很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依然是一块黑板,两支粉笔。即使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仍然可以从那些优秀的观摩课例中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示。听一节课,我们不仅要看授课教师运用了什么技术、手段、方法,更要看他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前者谓之“术”,而后者谓之“道”。“术”只是“末”,而“道”才是“本”;“道”是“术”的灵魂,“术”是“道”的表现形式。听一节课,我们就是要观其“术”而悟其“道”。有时听不同老师上同一节课,方法手段大为不同而效果却一致地好,其原因就在于“术”殊而“道”同,所以成功的课堂总是相似的。那么,成功课堂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成功的课堂总是自主课堂。一节课,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手段,一支粉笔也好,多媒体技术也罢,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是任何外在手段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成功的课堂总是活动课堂。活动课堂是自主课堂的必然要求,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自主可言。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有经验的教师从不陶醉于个人的表演,而是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想一想、演一演……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成功的课堂总是情感课堂。成功的课堂里不仅有读书声,而且不乏掌声和笑声。在成功的课堂里,师生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友爱的交流与合作;在成功的课堂里,师生之间心相印、情相通。

  成功的课堂力求贴近生活。成功的课堂从不屑于干巴巴的知识罗列,而总是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所以,成功的课堂总是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成功的课堂总是趣味课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成功的课堂里,人们听不到枯燥的说教和布道,看不见刚性的威逼与强制,洋溢其中的是动人之情和引人之趣。教师善于挖掘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将知识用趣味化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使一节课生机盎然、情趣无穷。

  成功的课堂总是艺术课堂。在成功的课堂里总是处处闪耀着艺术的火花——引人入胜的开头,渐至佳境的层次,贯穿全课的主线,跌宕起伏的情节,余音袅袅的结尾……在成功的课堂里,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恰到好处的点拨,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成功的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而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

  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从这些“道”上下功夫,一旦“道”的问题解决了,自然会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出许许多多连自己也会惊讶的“术”来。

  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人的发展。改变旧传统的观念,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被动式机械地教学方式。走进新课程,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间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创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拓宽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快乐乐地体验物理活动,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一个走进讲台十五年头的我,紧跟着课改的步伐,有些不知所措,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和怀着一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想,在课堂上,怎样培养他门的学习惯.

  1、爱心。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这种爱又是理智的,它既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但又不存在偏爱与溺爱;它既具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但又不存在迁就和姑息。当学生沐浴着爱的阳光下,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了,学生的兴趣更大地引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平时,我注意挖掘学生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观念,让每一位学生爱学乐学物理。

  2、开拓探索学习的时空。

  在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与完善,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

  3、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

  这样学生慢慢就有了好的习惯.

  记的哈佛大学瞻姆斯博士说:''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愿他门都养成好习惯,都有好命

  物理教育叙事5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加可行的物理演示实验,尽可能得把物理实验搬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近距离地观察物理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思考,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而使物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也更好地掌握物理理论知识。逻辑思维包含抽象、概括、断定、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学生对生活严谨科学观察与实验带来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果不经思维加工,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一堆混乱无章的东西。这种对感性材料的思维加工,也是由浅入深的,并根据重要的规律,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过程。从生活中我们知道运动着的物体一旦不受到推动力的作用,最终就会停下来,所以从表面看,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有力才会有运动。但是当我们让质量、速度都相同的小车不受动力作用后,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其运动的距离有长有短,水平面越粗糙,物体就越快停下来。大量的实验后,可归纳出三点:

  ⑴不受推力作用后,物体都不会马上停下来。

  ⑵物体在运动时,不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受到阻力作用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变小。

  ⑶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长。

  对归纳出来的观点进一步推理:

  ⑴物体不会马上停下来,说明不受力作用时,物体也可以运动。

  ⑵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长,不受阻力时,则运动着的物体就不会停下。运动不需要力的保持。

  从而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力改变其运动状态为止。这个过程不但让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还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还经常遇到一个理想化模型的概念,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一定树立模型的概念。同时,中学物理对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还体现在习题上。因而,在给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搞题海战术,而应在做习题的时给学生一定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

  2.培养科学理性思维。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应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在物理学中,科学思维主要包含科学想象、科学推理和科学断定三方面。

  ⑴用科学想象的思维方法分析物理问题,推导、论证物理规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科学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学习一些规律、公式。同时,想象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⑵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理想化模型。对于一些物理理论知识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但对于一定的实际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都比较复杂,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都会引入一些简单的,理想化模型。

  3.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一种反响,也是科学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阐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在对物理知识的讲解和范例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比如在功这一章中,我们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这一自然界广泛规律,不仅要学生知道这一规律的文字表述,同时,学生也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永动机是无法实现的。

  ⑵联系物理学史的实际,开展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在物理史中不仅纪律了物理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纪律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杰出任务。通过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学,可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①通过物理学史提示科学发展的规律。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理论的确立和被人们所认可,都是科学工作者们辛苦劳动的结果。②利用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的精神。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科学家是他们的崇拜偶像,科学家的精神品质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简要的讲述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科学家们为科学不断努力奋进的科学精神。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和科学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树立科学家们那样的崇高事业心和培养他们勤奋钻研、严谨认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⑶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础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点上,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好引导和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即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在分析和讲解物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有逻辑的思维方法,合理的分析结构,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科学,在演示中要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不能因为不符合而去凑实验数据。在学生实验的时候,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懂得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物理方法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懂得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并如实地记载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能对实验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合理的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活动,同样对他们在学习以外的活动中有所受益。

  新世纪是科学理性主导的世纪,实施素质教育仍将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目标。而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老师大都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育,虽然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却没有学会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并重视对学习主体的科学理性的教育。

  物理教育叙事6

  我发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助推教师十分轻松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讲授人教版新课标选修3-2《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时,适时渗透物理学家的奋斗成长史实,狠抓难得的教育契机,并穿插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整整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丹麦学者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卓绝地探索。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他并未灰心气馁,不断反思总结琢磨改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极具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法拉第的座右铭:“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倾其毕生探索科学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进而达到最终灵活较好掌握物理知识目的,可谓“一石二鸟”之良好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fanwen/22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