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故事传奇】

水晶金属束缚禁锢椅子【第一篇】

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

  为各位带来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

  你的故事,你的传奇——《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书评而想去读这本书。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了解周有光是谁,而今天无论是何种年龄的人都受益于这位伟大的老人:他主持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使得众多平民百姓也很容易识字读书,上升到更有发展机会的知识阶层;汉语拼音使用的拉丁字母,使得我们今天在键盘上轻易进行中英文转换,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易如反掌。

  《我的人生故事》是一本大家小书,用平实的文字去回忆跨三个世纪的历史,108岁的智慧老人仍在在发光发热,保持着高度的思想活跃性。如文中所说,人生的价值不在福与寿而在于光与热。

  周有光年轻时候与吕叔湘聊天说道,他反对半文半白的新闻体,提倡文章口语话。如他的理念一样,这本书很口语很平实,如一位安静的老人娓娓道来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过去的老时光与现代的思想激烈碰撞,边看边写下了以下:

  保持朝气,保持思想的活力——就不能老呆在一个地方一个环境内

  周有光年轻时候很传奇,读过两所大学,留日留美,在纽约的经济圈银行工作做中高层的职员,归国后从事语言学。他在大学毕业时候,就有人劝他“你在上海待在太久了,不要老待在在上海,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要超过三年,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麻木,没有刺激。“他的一位老师孟宪承(解放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也对他说”你在光华大学工作当然安定,但是我劝你去别的地方工作,不要总待一个地方不知不觉中没了朝气“。周有光秉承了他们的教诲,他的一生都在”折腾“,因为他的不安定,他才有精彩的人生。

  现代的我们往往被教育”稳定“,甚至相亲的标准也是看男方是否”稳定“。稳定固然也有金钱与职位上的稳固,但丢掉的是思想上的朝气与活力。”三年换一个地方“或许可以被考虑与尝试。

  你的同学,你的校长,你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还被他的朋友所印证。他的妻子是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吕叔湘是他的同学,常州中学高一级的学长,是语言研究的著名学者;张寿镛在很多地方影响了周有光,他是光华大学校长,是清朝末年大官僚,宋子文是财政部部长,他是副部长;徐志摩是光华大学教文学的老师;老舍在美国的时候常去他家吃饭;甚至,他在美国大学里见过爱因斯坦两次并与之交谈……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的”朋友圈“这么牛X?他在中学时代努力读书(在中学时代就掌握了英语),后来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除了历史与国文全部以英文授课,并且教学模式也从欧美化以自修为主,他在思想上受到的新式的洗礼。后来到日本与美国留学,基本以自修为主,条件优良的图书馆让他如鱼得水,美国式的效率与工作方式让他感触颇深,在30,40年代就已在纽约金融圈拥有中高层地位,薪水与年休假样样让人羡慕。

  正因为他的努力,他的环境越来越不一样,遇到的朋友也越来越传奇。青年时代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要去做。他的朋友圈也与他互相影响,逐步提升,一生认识了如此多的传奇人物,令人羡慕

  环境是靠努力得来的,环境与朋友会改变一生

  企图改变世界,却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书中最让人痛心一面,就是那场十年浩劫。虽然在周老笔下平静的一带而过,可那些时代的人物悲惨经历无法涂抹。

  中国日报创始人刘尊棋,解放后主持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那个年代翻译美帝的书籍,任何一个条文都可能让你关进监牢,然而刘尊棋认为这件事值得做,可以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事实与观点。他创办《中国日报》,自己居住在小小的一件卧室,一张单人床,一展台灯,饿了就吃一包泡面。然而在十年浩劫中他受尽了折磨,劳改、监狱、妻离子散,最后因为身体被长久折磨疾病而去世。

  胡愈之引导一代青年,早期就在《东方杂志》与《世界知识》中发表文章,引导青年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他30年代中期写作的《莫斯科印象记》,莫斯科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带给青年心灵与思想的震撼。解放后他又主持了文字改革。然而在十年浩劫中他的作为也成为他被批判的内容。

  名人志士怀着一腔热血,”利国利民值得做“是引导他们行动的方针。他们妄图改变世界,却在历史的车轮下形如蝼蚁,被碾压粉碎。我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件事,焚书坑儒的故事在历史中不断上演。文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还是坚持自我理想?做一个勇猛激进的清教徒,还是顺滑如泥鳅的弄潮儿?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故事串成,更像一位老人对自己朋友、工作、生活的回忆录。常常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开始,但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细节、别致的人生情趣和豁达而开阔的人生视野。

  更值得一体的是,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中,108岁依然保持着思维的活跃度,保持着对国家的思考,这才是一个人活着真正的价值。


  读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周老文字,倍感满足,感慨之下写了几段话,发了这个帖子交流下感触,文笔不佳,不喜勿喷。年少无知,文字轻狂,若有不妥还请各位海涵。

  正文:

  资中筠先生的代序写的好,对真理的追求,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完全超越世俗的是非名利,宠辱不惊。这些都在周老身上,都是这位百岁智者字里行间中散发出的芳香。百岁瑞者的智慧,跨越一个世纪的飘渺岁月,清流拾贝间感悟人生的真谛。周老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载满了睿智的饕餮盛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百岁以上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但同样是‘人瑞’,不一定都有周老这样的大智慧和贡献。

  生命的欢欣,欢欣的生命

  屠元博的常州中学,高等学府圣约翰,光华大学到京都帝国大学,再到战后留美。张寿镛校长提点,胡愈之,魏建功此类大家引路,与吕叔湘,刘尊棋,张志公,姜椿芳一路相识,还有征信所的奇才章乃器,”古不轻今””雅不轻俗”的罗常培。连襟沈从文,携手张允和,相识徐志摩,叶圣陶,老舍,拜访爱因斯坦。

  流光溢彩的人生让注定了周老眩目的年华。

  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的优与劣,乃至基因,光是这些就足以左右一个人的一辈子。而我们自身能够去左右的东西是少之又少,可气的是,人的认知又永远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是与生俱来,待我们略有体会之时时间又悄悄流逝,自我的力量似乎显得贫乏无力。反视之,正是因为如此才难能可贵。作为一个20余岁的大好青年,无力而自暴自弃不可取,蛮干妄为亦不可取。那生命的欢欣与欢欣的生命又从何说起。

  周老的一生也不定是一片通途, 抗战八年,文革十年,两场浩劫对于周老是痛心的。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否定了苏联模式的马列主义,人们发生信仰危机,改革开放后就发现一切文化都消失了,脑袋空空如也,可见信仰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虽说是浩劫,但在周老的笔下读到了些许真相的同时,更多的感悟了他的那份豁达与宽广。或说睿智这个词更为贴切。周老回忆长寿秘诀看似笑谈却恰恰是最简单的众人皆知的”秘诀”。周老说他的生命是从80岁开始,这不仅是幽默,还是有一定深意的。72岁的周老重游欧美和家庭文化的那段写的很精彩,文化需要有优越的生活来培养。太穷了,文化就困难。一般来讲,在外国,文化人都属于中产阶级。而当下的中国,也面临着这么重要的课题。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缺物质,却又显得极其渴望物质。物欲的驱使让我们不断忽略生命的本质,明明大家都向往着有所追求,却又沦为俗物。也就是缺乏这种对事物的不断再认知和强大的归零感吧。于我们而言,生命在不断的重新开始,问题的关键是新的一段开始需要站在什么样的一个高度去诠释。这或许就是我理解的欢欣和生命的联系吧。

  坐独轮车上学就是跨越900年的文化时间奔向现代

  独轮车代表古代文化,圣约翰大学代表现代文化。上海求学写的很精彩,17岁的周先生打一个领结再打一个领带的笑料让人记忆犹新。周老向一个风尘仆仆从传统文化深处大步流星迈向现代社会的智者,这点是最让我钦佩不已的。周老谈到大同到理想国,地球村需要村民教育,需要扩大视野,补充常识,勃兰特有世界观,扩大了视野,认识了过去,面向未来,小泉纯一郎反之。德国总理的一跪,德国人民都站起来了,日本不正视历史,参拜神社也将丢掉未来。

  国家如此,行业亦然。如何从传统思想里解放出来,挣脱束缚似乎成为了一个很难的课题。首先要做到扩大视野,其次就是补充常识。斯诺告诉毛主席,美国农民只占人口8%,毛主席摇头说不信。而当今现代,美国农民只占人口2%,工人阶级只占20%以下,十年后会减少到10%!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新起与繁荣。工农不断减少,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现象,毛主席听了不知道将做如何反应,马克思听了又会有怎么样的反应。世界的无产阶级不是越来越壮大,而是越来越缩小。历史的变化出乎预言家的想象。我最近又特意翻阅了<<资本论>>,马克思没能像周老活那么久,只经历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时代,对马克思的学说也不能搞两个”凡是”!那么扩大了视野,补充了常识,对益于一个现代化国家。

  如何从传统中走出来面向未来,步向现代化,其实在周老回忆胡愈之先生那段就写出了真谛。胡先生高瞻远瞩,很早就提出,我们应该是从世界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语文运动为先锋,中国的启蒙运动也是以语文运动为先导。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但这些都需要思想的启蒙和沉淀。认知到了,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契机,这些不可能是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好的东西是人人向往,人类共享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的提高,志同道合之人也是会逐步觉醒。我期待着,也将不断努力着。

  微不足道的拼音字母发挥了走向世界的作用

  创造于西亚的字母和创造于中国的汉字,东西相距十万里,上下相隔三千年,”风马牛不相及也”如今竟然彼此偎倚,相互扶持。周老一生功绩无数,更是推动了汉语拼音,在电脑的国际互联网时代,使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前。前不久读到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互联网思维让全球化成为可能并为之加速。如何在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就不得不有互联网思维。

  在这里还真的很感谢拼音输入法的存在,我们这辈人深刻感受到,掌握拼音的好处。感谢周老的不说,有了拼音,让我们很快感受到,互联网给人带来的体验是无穷尽和妙不可言的。前不久是沈从文逝世纪念日,想到沈从文是周老连襟,不禁随性发了一则微博感怀了几句。引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微博上我略谈了些我的体验,他则告诉我去年他刚拜访过周老,说周老身体状况很好,109岁老人关心天下,能够准确随口说出当今主要国家的GDP,我不禁佩服万分。同时也感慨万千,我不过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读者,却因互联网迅速和周老产生了微妙的交集,我甚至觉得去见一见周老都能有机会成为可能。不禁拍案,活在当下真好!

  大象难转身却又倒逼其进化,以至于不论落为恐龙的陌路!生活处处充满挑战,生命处处充满挑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颗勇于接受挑战的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嘈杂声四起的时代,读周老,或许可以为这个有点浮躁的世界注入更多清澈的思想智慧的源流,让更多人有可能沐浴其中,尽享其人生智慧带来的启蒙和启迪。周老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我的人生故事>>是本可读性很强的好书,也是本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的好书。

  文末,请许我以周老书中的一句诗句作结,感谢这个时期读到了这本好书:

  啊!明年〜

  春风苏醒,

  春草再生。

  能否寻〜

  当年的脚印,

  难忘的温情。


  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

  在这个常常嘈杂声四起的时代,阅读周有光,或许可以为这个有点浮躁的世界注入更多清澈的思想智慧的源流,让更多人有可能沐浴其中,尽享其人生智慧带来的启蒙和启迪。

  周有光是极少数经历了百年中国依然屹立在世,依然深深影响着中国、关怀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著名学者。他的生命没有终点和停滞,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吸引人的大书,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生的真知灼见。

  这本十五万字的小书——《我的人生故事》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周有光读本”,他用许多生动的故事解答了许多读者心里的疑问: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出真正对国家负责任的社会精英;什么样的人物在周有光心目中是光彩夺目的;什么样的爱情才能让两个人的相濡以沫成为永恒的记忆;什么样的危难和困境可以锤炼人出色的品格;又是什么样的理想让周有光坚定不移地长期服务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为什么语言文字与汉语拼音在周老笔下可以有如此生动的运用和描述……这本书还告诉了读者,今天的周有光先生还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一个始终关心自己国家的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的。

  正如资中筠先生在为这本小书所写的序里所说,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但同样是‘人瑞’,不一定都有周老这样的大智慧和贡献。”“周有光先生的一生浓缩了中国的二十世纪近代史。他能幸存到今天,是他的幸运,更是我们民族之幸”。

  余英时先生认为,周有光先生“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他超乎寻常的生存和创造能力表现为在逆境中也能找到生活中最纯粹、最有价值的工作的个性;这种个性不仅在学术上体现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表露无遗。他具有的认知的态度中还包含着异常活泼的幽默感和敏锐性。在丰富的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之下,周有光先生同样是一位对现实充满兴趣的学者。这使他在漫长的学术思想研究中,既保持了思想和学术体系的连贯性及优美架构,也使学术与实践成为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01hn.com

  周有光先生经常说,他的作品是要让中学生也能读懂,因此他所有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最少量的文字、用最简短明白的句式来描述。而且他还常常把“有趣”作为研究和讲故事的基本元素。他对学术的研究和人生的参悟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被结合得天衣无缝。他经常让读者笑着读他的作品,他的描述中快乐和幽默的因子会像水晶一样呈现在他作品的纹理上,他想告诉读者的不仅是他在研究中发现的学问,还将人生至善至美的光芒投进读者的心灵。

  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描述已经63岁的周有光在宁夏“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期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我们见到大雁下大便,这是一个有趣味的事情。古书上说,鸿雁传书。北京、南京的天空原来都有大雁飞来飞去,后来大烟囱冒烟,大雁害怕,就不飞了。现在大雁在中国西部宁夏一带,从西伯利亚飞到印度洋。大雁飞来的时候,天空中几天几夜,数也数不清。林彪死了,通知我们明天清早5点钟要开会,每人带一个小凳子,坐在空地上面,开会没有大会堂的。我一看天气好,到中午一定很热,开会都是大半天,我就戴了一个大草帽。大概九十点钟的时候,大雁来了,不得了,铺天盖地,到了头上,大雁纪律性好得不得了,领头大雁一声怪叫,大雁们下大便。我戴了大帽子,身上只有一点点大便,许多人身上都是大便,洗都不好洗。那天戴帽子的人不多,因为清早有一点点云,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戴帽子。他们说,这种情况大概一万年才遇到一次。这是一生当中非常有趣的遭遇。”

  夏天毒辣的太阳下演绎的人生,在周有光笔下是如此的反讽和滑稽,你甚至可以读出作者暗暗得意的心理。但是,如果不是抱有如此的人生态度,在那个非正常年代又如何能挨过那毒辣的太阳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即便在文字学研究著述中,周有光先生也总是不忘记采用生动的故事和画面来展开他严密的论证,在《文字性的图画》中,他巧妙地用了许多原始插图来说明文字起源的奥秘,目的是让一般读者也不畏惧学术思想的表述。

  确实,即使是学者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周有光先生的学术脉络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他的超过300万字的著述和百年的积累与沉淀,都让一般人高山仰止。但或许这本《我的人生故事》所包含的周有光先生人生多个方面的小书,可以让我们领略一番,无疑这只是周有光先生的简明读本而已。

  在这个常常嘈杂声四起的时代,阅读周有光,或许可以为这个有点浮躁的世界注入更多清澈的思想智慧的源流,让更多人有可能沐浴其中,尽享其人生智慧带来的启蒙和启迪。


  读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有感水晶金属束缚禁锢椅子。

  对周有光老人,说老实话,我了解得比较迟,直到四年前在北京拜访邵燕祥先生,听邵先生提及“周有光”三个字,我还没有什么反应。但从此后我也开始关注媒体上关于周先生的报道了,这才发现这位老前辈与我还大有关系。

  多年前我购买了一套《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皇皇十大本,现在还立在我的书柜里,却不知道周先生就是其编审委员会的成员。我十多年前学习使用电脑、用电脑打字的时候,因为从小对汉语拼音比较熟悉,一直没有丢掉,自然地就用“拼音法”打字,很轻松地就入了电脑门,比起旁人采用“五笔法”、必须背诵复杂的口诀,我毫不费力地就过了这一关。现在知道这也拜周先生及其同事的辛劳所赐。如果不是他们在半个世纪前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在全国的小学里“强制推广学习”,至少我后来掌握使用电脑要多费一些周折。同时,周先生又是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的专家,这不仅给我也给全国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最近几年总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要求恢复繁体字的教育和使用,遭到舆论的抨击和挖苦,斥之为“附庸风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又有人大代表吴仕民提议,国家应取消简体字,恢复繁体字,说是“这样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国际间文化交流。”(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这些雷人建议不仅完全无视了周先生及其同事们的一片心血,更是根本不懂汉字进化的自然规律。我至今仍然认为,对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历史,不应该搞“全盘否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胡风”“大跃进”“文革”之类当然是很错误的,不能肯定。还有“扩大化”了的反右派。但从上到下地在全国推广汉语拼音、普通话和简化汉字这三件事,打死我也要说是很正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只是,我要断然否定的,是在当年那个严酷的“阶级斗争”大方针的指导下,某些人以暴烈和血腥的方式所进行的“推广”。比如1957年“反右派”,有些知识分子仅仅因为反对简化汉字就被打成“右派”,受到残酷批斗和人身侮辱,后来甚至被迫害致死,这其中就有著名的诗人和考古学家陈梦家(《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6日)。我敢肯定周有光先生当年绝对不会赞同这些暴力行为,他绝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去推广他的“作品”。但我现在也不能因为同情陈梦家先生的不幸遭遇,就同意他关于简化汉字的那些看法。

  此外,周先生不仅是语言大家,在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和极高的素养。虽然年事已高,超过百岁,但他并不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面,还极为关注时事,也写出犀利的杂文抨击时弊,表现了崇高的正义情怀。周先生经历曲折,因而他的这本《我的人生故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就很有些“复杂”,能够叫我们这些后代人知道一些不寻常之事。比如他年轻的时候在上海报考著名的圣约翰大学,这所大学最奇怪的是每年录取的新学生数量完全没有“计划”,收多收少差别极大:“每年招考多少人是没有数目的,七十分及格,及格的都收,哪年没有及格的,一个也不收”(第15页)。这种招生办法现在全世界恐怕都找不到了。它的优点是每年新学生的基础水平较为一致,而且不会低,有利于教学。其缺点也明显,有些年缺一个甚至两个年级,于是有些年没有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又比如对于“文革”中的“五七干校”,现在的回忆录多是评价不高,吃苦受累加挨批斗,但在周先生却另有感慨:“到五七干校有一个好处,我原来有失眠症,到了干校体力劳动,不用脑子,失眠症好了……坏事情变成好事情。”(第145页)当然,有些对“文革”颇有好感的人也许会拿这个例子为“文革”辩护,这却绝非周先生的本意。即使“干校”治好了周先生的失眠,但它对全国知识分子(包括周先生)的折磨和迫害,以及由于中断正常的文化科研活动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岂是这一个“意外”所能抵消?!这里的“坏事变好事”,哪里是什么“正面肯定”,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调侃和挖苦!

  我与周有光先生从无来往。现在虽然到处都在喊“大师”,但我觉得周先生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我不敢“谬托知己”,但我确实敬佩他、感谢他。即使他很可能看不到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我也要说――向您致敬。


  向前走,别回头——周有光先生《我的人生故事》

  九月的头几天,有幸和两位教授一起采访了周有光先生。在周先生家巧遇了他的孙女周和庆女士。周和庆女士打小是周有光先生带大的,这番是从美国回来,照顾爷爷的起居。大概是又住回了儿时的14平米主卧。(在《我的人生故事》中也提到过)

  周和庆女士问我们一行四人谁常网购,让我在当当上早早预订周先生的这本新书,早早看完,写一个书评。虽然是第一时间拿到了新书,但怎奈的自己就是这样读书慢的闲懒人。读得慢,下笔更迟。

  然而必须说,就是未曾答应,自己也还是要写点儿东西,记点儿感受。此书是去年《周有光文集》出版后周先生的第一本书。正如出版前言中所言,是要为众多想快速或大致了解周先生一生和思想的读者所编。我们晓得周先生已经“封笔”(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封机”,周先生是中国第一批用电子打字机的人)。全书大致便主要编辑了几方面的“超短篇”和小品文,组成了“青果巷到纽约”、“永不失落的欢欣”、“那个时代的人们”、“汉语拼音的故事”、“风雨飘渺的岁月”、“从大同到理想国”和“今日花开又一年”几个单元。其内容从单元的题目中便可知一二:青年求学/工作、回忆民末新初的学者学人、语言学观点、文革岁月、文化观点和晚年感悟。

  过节的时候,我曾祝福自己的博导也像周先生一样高寿。他连连摇头,笑道“周先生年轻时候过得是什么日子,哪是我这样小时候成天挨饿的人能比的?”确是如此,周先生以语言学家,语言文字改革家闻名,世纪之交又被众人增添上了文化学家的头衔,然而他却是降生在一个锐意改革的新知识家庭,在受教于圣约翰大学,是地地道道西式高等教育出身。正如书中所回忆的“在上海下了车,坐上黄包车,那一跑,就跑出900年的岁月”(从旧中国到现代世界)。彼时的上海远超现在,更是把东京、汉城远远甩在后面,是名符其实的东亚第一大城市。而在圣约翰大学,周耀平(周先生的本名)所学也是经济学。完全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按照后来说法那就是“把经济学上成了数学课”,与后来苏联式的“把经济学上成了政治课”实在是天壤之别。大学毕业后,周先生一边在大学教课,一边在银行工作。按他的回忆,彼时上海的银行,乃至中国的金融界比今日的开放程度和接轨程度都要高得多。抗战前,他已升任了光华银行的副行长,抗战后更是直接驻纽约和伦敦工作。说“锦衣玉食”可能有点过分,但“小康++”乃绰绰有余。我想博导大人也是因此才有了这番判断。

  然而“底子好”铸就“108高寿”,终究只是N多特征中权重不算大的一个。毕竟也曾在日本人的大空袭中被炸进了水沟、也曾在驻扎完纽约后不久就驻扎高粱地……历经中华民族20世纪最大的两场浩劫,周先生的高寿更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也是诸多长寿县、长寿乡中众多“不知有汉”的百岁老者所不能比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话是不假的。规律生活,不生气,终身学习,这是周先生在最后一个单元为好奇者总结的长寿秘诀。我想即或是没能寿命达标,这三条若是得到很好贯彻,我纵然人生短短,其质量也足可期待。更何况三年后要拿语言学的文凭,开个玩笑:这个“行业后腿”,咱可不能拖。

  《周有光文集》的体量我是见识过的,作为一本向大众介绍周先生的小书,没能介绍他从经济学向语言学转行的过程,不可说不是一个小小的缺憾。“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老夫子所言极是。自己的业余爱好成了后半生影响最大,最为称道的全职工作,不可说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个乐知者的钻研,在一个恰当的时代改变了我们几亿人的语言生活,促进了古老文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复何求焉?

  《从“胡琴”是“国乐”谈起》是全书中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一位喜爱二胡,会拉二胡的友人质疑为什么使用“英文字母”做汉语拼音。须知胡琴是国乐。周先生一语道破。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她的包容和接纳。一个长久存在,长久繁荣的文明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系统,而是恰恰相反。由是便可想到两点:“有汉语特色的语言学”和“作为‘洋教’的基督教”。如果我们涉猎的,了解的语言不够多,那么我们自然会发现许许多多“汉语的特点”。当然这不是说《马氏文通》最早译介的东西就要削足适履的去套,但睁开眼睛去广泛的向依旧繁荣的当代语言学中去汲取营养,再贡献理论实在是应当的。至于基督教,之于一世纪的罗马人和四世纪的高卢人,那也是“来自犹太人的洋教”。管风琴已经越来越少,最近非洲手鼓在许多教会的唱诗班中流行。早些时候还盛行过二胡与古筝的赞美诗。曲阜为什么一定不能有一座大教堂呢?既然那地已经有那样多的基督徒。在协商中前进,在和睦中发展,又有何不可呢?

  此时此刻,我使用搜狗输入法敲下这些文字。我的母亲粗通五笔,能背过拆字规则和键盘表,但就在刚才她发来的短信也是用拼音编写的。在“万码奔腾”的年代,周先生自己也设计过一种“拆字+拼音”的输入编码方案,但是很快便自己否决了。1996年,发表《中文输入法的两种基本原则》可谓是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是某种先觉。那年先生90岁!

  促进信息化,促进国际化是先生一贯的主张,而且已经超越了语言学的观点,而广泛见于自己的文化主张。我们终究要走向民主,但是也要慢慢走。当前最感兴趣的国家莫过于中国、美国和苏联。我们自己的国家因有帝王将相的歪曲而形象模糊,美国因有各样的“反”和各种的“捧”也难见真容;苏联是我们国家的原型,诸多积垢和沉珂也来源于兹。周先生就是这样在90岁之后还不停的写(大致每月一篇)把自己的积累的见闻和思考记录下来,形成诸多“超短篇”。在《拾贝集》、《百岁新稿》和《朝闻道集》中都有所见。总的来说,和季羡林先生(三十年西风,三十年东风)很不同的是,周先生认为存在普世的主流世界文化。各国的本国文化和各地区的本地文化都在和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并最终融入之。用苏培成先生的话说,“两种观点,一种静态,一种动态,高下立现”。

  刚刚过去的一周,上海自由贸易区鸣锣开张。就在昨天自贸区办公大厅开门办公,冒着台风而来的企业主比肩继踵。在上海当了半辈子金融人的周先生想必一定会感到高兴。再往前数十天,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的日子恰是孔子的诞辰。不知当局是否刻意为之,但我真的心潮激荡。老先生的观点,我想是对的:文明古国要变成文明大国,向前走,莫回头!


  大道至简——读《我的人生故事》有感

  国内知识界曾有句玩笑话,谁活得长,谁说了算。无论过去地位如何,只要身份够好,把同时代的论战对手都“熬”死,就能稳操话语权(何帆:《司法群星璀璨时》)。玩笑归玩笑,在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醇厚的学问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板凳要坐十年冷。人生的大彻大悟,也需要经历沧桑洗礼和时间的磨砺。没有个健康的身体,还真不行。当然,学问大小与生命长短并不是当然成正比的,还要看为学的的态度、投入学问研究的精力及自身能力(天赋)。

  长寿很难,长寿又不倚老卖老,而且真有大学问,更难。周有光先生今年已经108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史学家、经济学家,精通英、法、日等多国语言,现在仍笔耕不辍,着实令人叹服。《我的人生故事》出版于2013年,选取了周先生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60余篇,从求学历程、家庭生活、朋友交往、所思所想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周先生传奇的人生经历与学术追求。不只一个人说过,增长见识的两个很好的途径,一是读一千本书;二是与百岁老人聊天。多读书,可以启发思考;与智者聊天,可以启迪智慧。周先生致力于我国的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多年,所写的文章简短易懂,极复杂的问题,在他笔下也变得清晰明了,这是大家化繁为简的功力,正所谓大道至简。读他的书,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从容淡定,以及对真理的孜孜不倦追求,对年轻如我辈,是真正的人生启示。

  至简的生活之道

  资中筠先生在序言中说,周先生一生的经历差不多浓缩了中国20世纪近代史,内忧外患使民族精华备受摧残,历次运动就像撇奶油,一次运动撇掉一层,最后几乎剩下清汤,周先生是没有被撇掉的幸存者。幸存者当然是幸运的,但近代中国的颠沛流离,周先生一样没落下。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战争的残酷、运动的无情,但也仅是轻描淡写,不是在控诉,而是在诉说,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们这一生,遇到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颠簸是很大的。”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财散财聚,晚年的周先生已然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身居斗室而心怀天下,用不倦的探索精神,彰显作为学者的纯粹。

  在《有书无斋记》和《窗外的大树风光》两篇文章中,周先生介绍了自己的书室:“小书室只有九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我的书桌很小,只有90厘米长,55厘米宽,一半放稿纸,一半放电子打字机。”桌面破损了,就用透明胶贴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先生思索着世界发展的规律,写出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苏联历史札记》等振聋发聩的文章。饮食上,主要是牛奶、鸡蛋、青菜和豆腐四样;穿着上,他常以自己用透明胶补破了的裤子自豪,戏称顽石补天。长期在家工作,戏称“专家专家,专门在家”。生活已经不能再简单。

  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或许才会发现,原来衡量物质的丰简并无定规,物质亦不必然与幸福相关。一个人内心的超脱与平静,才是幸福之源。在别人看来至简的生活,在周先生眼中已是幸福盎然。水晶金属束缚禁锢椅子。

  至简的学问之道

  周先生看问题,具有世界的眼光,这与他的经历分不开。在《我的人生故事》中,周先生多次提到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工作经历,从东渡日本、美国生活到游历欧洲,再到后来世界各地访问,他一直在与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保持联系。从他很早并一直使用打字机也能看出来,周先生是一位思想开放、对事物发展趋势有深邃洞察力的人。经验很重要,但也会害人。有的人张嘴闭嘴谈经验,岂不知自己的头脑已被禁锢,思维无法跳出经验的小圈子,与社会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远。经历清政府的堕落腐朽、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国民党政府的争权腐败以及新中国的蓬勃发展与曲折,周先生的经验不可不谓丰富,但他的文章中没有丁点儿炫耀,朴实无华,用客观的事实和充分的论证,把道理一点点讲清,这极难得,也难可贵。究其原因,可用一篇文章的标题概括“终身教育,百岁自学”。八个字,涵盖了周先生的为学之道,不可谓不简,但又有几人能做到?

  不懈的学习和无止的探索,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让周先生的眼光时刻保持敏锐,文章一语中的。口口相传而又似是而非的概念、“原理”,经他寻根问源,细致梳理,都还原为本来面目,如世界观的阶级性问题、民主的新旧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等。原来视为洪水猛兽的概念,经他一解释,完全没什么好怕的。

  周先生的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达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对新生事物保持探索的热情。兴趣是他不断扩展学问视域的内因,也是他的学问之道。从最初研究经济学,在国外接触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后,凭借浓厚的兴趣,他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不断深入,成为推动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主力。晚年,他又转向文化与历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苏联和美国的文化与历史。这是他的兴趣所在,背后却是为求真理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历经坎坷之后,更想弄清楚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规律,避免重蹈覆辙。

  在我看来,周先生早年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满足求知欲的意味更加浓厚,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工作给他的“爱好”提供了施展的舞台;晚年从事文化历史研究,更多的是使命感,是希望国家更好发展的心理期待,他的研究不再受限于专业划分,影响也早已超出了学术研究的小圈子。

  至简的长寿之道

  周先生专门写了一篇《长寿之道》,以满足人们对他长寿秘密的好奇心。在这篇文章中,周先生概括了长寿之道的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二是要有涵养,胸襟要宽,能够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相比现在名医开出的长寿秘诀,这可简单多了。不光繁简有别,最根本的是内在本质的不同。

  现在的养生之道,外在养形,内在力求,为求长寿而养生;而周先生的长寿之道,则是顺其自然,重视内在修养的提升。生活要有规律、要简单,不为物欲束缚,这并不十分困难,然而要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就并不是靠有形的模仿能实现的。

  在《残酷的自律规律》一文中,周先生写到夫人张允和去世对他的打击,“对我是晴天霹雳”,“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相濡以沫七十年的老夫妻,突然离世带来的悲伤,非常人所能承受。在悲伤之余,周先生仍能从人类发展规律的宏观视角,分析身边发生的微观事件:“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残酷的进化论,又是必须服从的自然规律,对此周先生有清醒的认识。

  《我的人生故事》一书中,处处显现周有光先生的乐观与豁达,这与他对规律的科学认识分不开,“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也是在掌握规律后才能达到的自由状态。

  简单的生活,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终生不懈的努力,这是读《我的人生故事》最大的收获。

水晶金属束缚禁锢椅子【第二篇】

龙的作文400字

  龙,在我们的观念里是一种很神秘的动物,在古代,龙是皇族的象征,皇族把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同时皇帝也被称之为真龙天子。而在现在,我们在思考着龙是不是真的存在,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真的如同图画里的一样腾云驾雾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舞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龙也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我们更是龙的传人。下面是作文栏目小编为你带来的《龙的作文400字》,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龙的作文400字:篇一】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还有笑笑妹妹和姨妈一起去戚城公园的历史陈列馆参观中华第一龙,有一位阿姨给我们讲解了中华第一龙的历史。

  我看到第一个墓坑里有墓主人、一条龙还有一只虎,阿姨说那叫左青龙右白虎;第二个墓坑里有虎、龙还有一只鹿,阿姨说这是一种祭祀活动;第三个墓坑里有一只奔跑的虎还有一个人骑着龙飞天,阿姨说这叫奔虎和骑龙飞天,这里除了墓主人的骨头,其他的都是用蚌壳做的,阿姨说这里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皇帝。我还看到一个椭圆形的屋顶,上面有北斗七星和很多星座,就像晚上的天空一样,很漂亮。

  为什么它叫中华第一龙呢?因为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龙,距今有6000多年了,又因为它是在濮阳发现的,所以濮阳又叫龙乡濮阳。

  【龙的作文400字:篇二】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每当听到这首歌,中国人都莫不引以为自豪,因为它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

  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不管在国内国外,永远都是龙的传人。因为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又是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要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要像龙一样有威力,不能让一些小事压倒我们,要像龙一样有尊严,决不让别人踩在脚下。作为龙的传人,要多读书,努力学习,报答祖国,将来成就大业,决不让其他国家再来欺负中国,把中国踩在脚下!是呀,一百多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可枪炮声却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炮声隆隆不知多少年呀!作为龙的传人,要了解历史,看清中国五千年来的坎坷!五千年来,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牺牲了多少人的性命!

  如今,中国变得强大起来,说明龙的传人也变得强大起来,万里长城就是龙的传人勤劳勇敢、以德服人、自信包容、崇尚和平、热爱祖国的最好证明!

  我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表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将龙文化发扬光大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奋勇向上、自由欢腾的民族精神!

  【龙的作文400字:篇三】

  我头上有犄角,犄角犄角,我身后有尾巴,尾巴尾巴……Hi,大家好,我叫玩具龙,大家可以叫我焰焰。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焰焰吗?哈哈,我来告诉你们吧。我头上有一对金黄色的犄角,非常像一团火在燃烧。我身上绝大多数是红色的,只有个别地方是黄色的,可酷了!所以我就被取名为焰焰。

  我还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呢!看,在我的下半身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这就意味着好运即将降临。我身上的红色就代表喜气洋洋,而我身上的黄色代表平安无事,两个加起来就等于福气了!

  我还和我的小主人发生过很多事情呢,一起来听听吧。令我难忘的事情是:那一天,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小主人的家人对她说:“这么热的天不要把玩具 龙放在枕头边了。”可小主人坚决不肯,家人也拿她没办法。我到现在还记的这件事呢!可是也有令我不高兴的事,可是回过头来还是我不对。我们之间还发生了许 多事情,又不开心的也有开心的着我都没有忘记,但我们都还是好朋友,不能误解对方呀!

  大家可喜欢我了,你们听了上面一段话对我有所了解吗?快点来和我交朋友吧!

  【龙的作文400字:篇四】

  远古时期,由于人类缺乏对大自然的认识,对地震、涝灾、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慢慢地,人类描绘出了一种集各种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神龙,人们认为天下的一切事物都由它主宰。龙的形象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龙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正因为龙是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它才可以主宰天下。所以,人们认为龙是威力无比的神,它象征着威力无比的力量。

  因此,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他们的身体称为龙体,穿的衣服是龙袍,坐的椅子是龙椅在皇帝的心目中,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

  在民间,也有关于龙故事、传说,关于龙的工艺品、壁画也数不胜数,还有赛龙舟、舞龙灯等节目。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象征着自由欢腾和祥和幸福的景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代替了原先的含义。长城好像巨龙在崇山峻岭中飞舞,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所以龙也是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象征。

  现在,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像龙在轰鸣;列车从京九线上呼啸而过,像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像龙在飞腾这些都是祖国的辉煌成就,所以龙也是祖国辉煌成就的象征。

  中国在飞速发展,像龙在腾飞,所以龙也是祖国腾飞崛起的象征。

  总而言之,龙是威力无比的力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是自由欢腾、祥和幸福的象征,是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象征,是祖国辉煌成就的象征,是祖国腾飞崛起的象征。中国人历来都具有龙的精神。所以才说,龙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龙的作文400字:篇五】

  你听说过我们家乡的杨家板龙吗?告诉你,它可名气不小,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文化遗产,还被载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呢!

  这条板龙历史悠久,据说流传至今已经有600多年了。因为亭旁镇杨家村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当地老百姓能就地取材,用木板做龙的主体,所以得了板龙的命名。板龙全长400多米,龙头长达5米,龙身由204段组成,每段长2米,龙的尾巴也有3米长呢!制作时,人们先用白布做成小拱桥的样子,粘上金光闪闪的龙鳞,然后安装在2米长的木板上,并且在小拱桥内安置了明灯。这样,全村每户制作一段龙身,段段相连,就成了造型占朴大气、流光溢彩的板龙了。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人街小巷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板龙出征了,这时需要600-800名壮汉共同托举。前面有人象开路,接管仃雄狮,麒麟、犀牛、梅花鹿等五兽陪伴。龙头高昂,龙角耸立,口含宝珠,龙鳞耀眼,金光闪闪,龙身和龙尾随着龙头翩翩起舞,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非常壮观!

  杨家板龙真不愧为天下第一龙,小朋友,欢迎你来一饱眼福啊!

  【龙的作文400字:篇六】

  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中。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当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温馨提示: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龙的作文400字:篇七】

  如果问我需要什么?我只需要自由!如果问我拥有什么?我只拥有自由!我有自由的身体,自由的心,不受他人的禁锢,“若为自由故,二这皆可抛!”这是我的决心,我不要束缚,把一切的一切抛开,什么功名,不要,什么爱情,抛开!我只想要自由,自由的身体,自由的心!

  我独自在街上游走,在喧闹的人群中游走,我还是一个人,孤独的一个人,没有目的的游走,寻找,寻找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为什么找它?我不知道,寻找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就这样走下去,不要停歇,一路上可能会装上许多,把它们抛开,不需要这些,只要自由,带着自由上路。

  路在何方?不知道,还有多久?不知道。只知道永不停歇的走下去,可能会有很多痛苦,有许多艰难,战胜它因为有自由,不被困难打倒。

  走下去,不要停歇,有一天,会走到龙的圣地,那是自由的方向,你将化成一条巨龙,冲破那万丈青天,挣断那千斤锁链,飞向一个新的世界。

  龙的天堂,自由的国界,没有爱情!

  【龙的作文400字:篇八】

  踏着原始雄浑的歌,伴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在恐龙蛋还散发着温热的土地上,腾起了一个民族。它延续了炎黄的脉搏,继承了尧舜的坚贞,蕴藏了盘古的意志。它,号称“华夏”。一个不灭的龙的民族,拥有一个不落的太阳。

  那就是祖国!祖国,我爱你!

  一点一滴,东方巨龙在这光芒中缓缓升腾。宁静的历史长河被这阳光背负的圣地。这吐纳万钧的欢歌和波动震撼着。这一方圣土,载着多少诚挚的情感?那是一个朝圣的衣钵,永恒于我们生存的空间;那是一支悠韵的古调,每读一篇都让人热泪涟涟;那是一部千次万次吟咏的诗篇,让心潮起伏的波澜。屈子的纵身一跃,穿透了楚怀王的昏庸,借滚滚汨水之浪,托举他那如龙的灵魂;文君相如在史书上写了一个情字,友情亲情人情感情离情恩情仇情爱情……

  祖国,腾飞的龙啊,你是怎样的一个生命的延续?你的沧桑是古老的河岸上哪一个忧郁的传说?中国的文化雕琢出卢沟桥的狮子,而温柔敦厚的卢沟桥的狮子却守不住自己的家园。用小米,步抢写了八年的诗,最末一行,是一个硕大的惊叹号,那是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逸散着华夏睿智的芳香。

  祖国,腾飞的龙啊,你可知道,夜夜有深藏之泪,沧桑着一支澎湃的歌;朝朝有光华之露,成熟于图腾的雄浑。在这金色的日子里,谁能领悟。

  有一境界,承载万物收留苦难血泪的土地上,熊熊燃烧的那一团火。有一种音韵,在唐诗宋词莹润的声音中迷醉于梁祝的村庄。

  祖国啊!我爱你!

  于是,回肠荡气之间,巨龙飞升!


更多龙的作文推荐
群龙不能无首 龙抬头作文
2016年家乡的龙抬头作文 2016年热闹的二月二龙抬头作文
2016年家乡的二月二龙抬头作文 2016年二月二龙抬头作文

水晶金属束缚禁锢椅子【第三篇】

描写创新的作文

亲爱滴同学们,我们为您精心整理了《描写创新的作文》的内容,希望为您在这方面的写作提供一定帮助参考,描写创新的作文主要选8篇优质原创文章,每片结尾还带专家点评。

谈创新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成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

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的国家才不断进步!

专家点评:

这篇作文“谈创新”构思精巧,作者联系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表达: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作者思想豁达,文采飞扬,思想认识独到,文章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佐证,很有说服力。


用加法计算创新

好奇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创新

——题记

妈妈让我数数有多少花种子,无意之中一个种子从指间滑落,无影无踪,我没在意与妈妈去种花。

在那个阴暗的墙角,一个生命被悄悄地埋下,雨后的一天清晨,去墙角搬椅子,却无意间发现一个小脑袋探了出来。我坐在那儿,凝神看它,我发现他在向我微笑,它在告诉我:“在黑暗中,我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于是我就爬呀爬,爬出了地面。”听完之后,我摸了摸它的小脑袋,好软啊,而它却冲破了这坚硬的土地。这也许就是好奇的力量。从那天起,我才发现世界是多么新奇、有趣,我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也因此学到了很多知识。

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再次来到墙角,却发现调皮的太阳绕过了小芽。突然间我为它感到伤心,好不容易发了芽,却的不到阳光的恩惠。它在想:外面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鸟语花香,五彩斑斓。于是他长啊长长得高过了窗台,他看到了他所想看到的一切。我明白了,想象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打破常规,跳出旧框,任想象不受束缚的自由飞翔,生活就会越发美丽。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小种子充满好奇,大胆想象外面的世界,并亲自去成长、去攀爬。它的实践在最后一刻成为辉煌。一个本没有生命迹象的种子看到了阳光,看到了这五彩缤纷分的世界。它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我明白了,实践可以让虚有的东西变成现实。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从好奇走向想象,从想象走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这个简简单单的加法等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新奇、美好。

这个等式将会载着我走向成功。

专家点评:

本篇记叙文首先从构思上来讲就非常有创意。小作者是通过“好奇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创新”的形式,来寻找成功,并在文末点明并升华主题,使得全文层次清晰有序,结构井然。


生于“守旧”死于“创新”

创新是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致胜法宝。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生于创新、死于守旧"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呼唤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可是,最近我们小区旁的"创新网吧"运用这条真理去"经营"自己的业务时,却栽了一个大大的跟头。我们所在的综合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仔细调查和用心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此类现象的关注。

"创新网吧"原名"老网吧",原来倒也遵纪守法,按时营业,公平交易,无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该店经营惨淡,入不敷出。该店老板决心改变现状,于是决定运用创新理念着手对原来的一切来一番彻底改造:简单装修后,将原用名"老网吧"更名为"创新网吧",可谓"店名创新";实行传销式会员制度,给介绍人提供奖励,可谓"拉客创新";推出代包夜学生做作业及仿冒家长签名的举措,可谓"留客创新"。诸如此类的创新之举,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它们违犯了法规条令,教唆了少年学生,自当为众人唾弃,留下恶名。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是我国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加强网吧的管理上,上级出台了许多明确的规定。比如,我市就规定网吧不准接纳未成年人,不准通宵营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理应成为网吧经营业务、创新服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网吧"只知道要创新,却不知在这些创新举措中,一次次地踩响了法规设下的"地雷":吸引和容留少年学生,属于顾客对象违规;通宵开门营业,属于经营时间违规;代做作业,属于经营范围违规;等等。这样下去,虽然能为经营者多赚取一些银子,但是,肯定会毁掉一大批少年学生的未来,"制造"一大批痛苦家长。这样的创新,自然是法规严打的对象,结果只会是"炸"得创新者晕头转向,关门停业。试想,如果他们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大力推行创新举措,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很明显,我们在这里说的"死于创新",是针对那些创违法乱纪之"新"的行为而言的;我们在这里说的"死于守旧",是针对那些遵规合法之"旧"而言的。在遵规合法的前提下创新,则生,则立,则兴;在违法乱纪的前提下"创新",则亡,则废,则衰。文化经营部门如此,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专家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题目“生于守旧死于创新”点明主旨,告诉我们“创新是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中间用事例证明文章中心,结尾紧扣话题,使文章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发现与创新

人因发现与创新而不断充实,生活因发现与创新而不断完善,民族因发现与创新而走向繁荣。

道尔顿发现自己的色觉异常,通过不断的研究,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色盲症空白:安腾百福从拉面中获得灵感,创新出方便面,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乔利在工作中发现了煤油的去污能力,最终研究出了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在人类的社会进程中,发现和创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会创新的脑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民族长久发展。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发现与创新。有人曾说过:“一个不懂得发现的人,只能生活在狭小的空洞里。而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人,则使那个空洞更加乏味。”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中发现了可供生存的食物,还用各色泥土创造出了最早的颜料。发现和创新让原始居民得以生存,并从中满足绘画带来的精神娱乐。将空间拉回我们自身。无论是学生、领导还是其他领域的人物,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创造出一种合乎实际的应对方案,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可见,发现与创新在人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生活的完善离不开发现与创新。除去前面提到的各色发明人、科学冢。所有的科技发明人都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他们的创新思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生活更加充实而美好。纺织工人在工作实践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的电灯点亮了世界。汽车、电脑、手机……无数的发明让生活更便捷,而正是不断地发现与创新造就了这一切。

民族的繁荣离不开发现与创新。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吧。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无疑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卓越的成效。中华民族在生活中发现并创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光彩夺目。在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懂得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美,并用创新的思路在保存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它,使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才能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毋庸置疑,发现与创新在一个民族的昌盛繁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民族,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发现与创新的支持。我们从道尔顿、安腾百福和乔利得身上看到了发现与创新的巨大力量,更应该使自己也拥有这样的能力。让我们学会发现与创新,充实自己,奉献社会,复兴民族。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开篇引用道尔顿的事例进入论题,开宗明义。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述了“人因发现与创新而不断充实”的观点,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句,富有文采。


创新的意识与面子问题

近两年,“创新”的口号喊得是越来越响。创新作文、创新管理、创新创意……各类创新层出不穷、铺天盖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席卷了每一条大街小巷,我们的宣传部长恨不得把那两个字纹在脸上。

当创新的春风洒满神州大地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大概是中国人被各种条条框框领导惯了,到了真正自由的时候却一个个都不知所措。就像在河里游惯了的鱼到了海了连泳都不会游了一样。那可怎么是好:一面要游泳,一面连方向都搞不清,根本就不知道往哪游!别怕,聪明的中国人总是不会被困难所难倒的:创新,不就是要新嘛,与原来的不同就行了。至于怎么个不同法,按原路倒着走不就行了么?

你看,这个一来创新的问题就解决了。于是所有的鱼纷纷转身倒游,一夜之间似乎人人都学会了创新。而所谓的创新,也不过陷入了一种逆向驾驶的模式。

就拿创新作文来说,“反弹琵琶”“倒骑毛驴”成了众多学生创新作文最重要的手段——让我写“乱世出英雄”,我就写“乱世未必出英雄”;让我写“不要轻易说‘不’”,我就写“谁说不要轻易说‘不’”——如此一来,创新作文成了“逆向作文”,能自圆其说尚好,而有些所谓的“创新”根本就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那哪里是创新,纯粹是扯蛋!

与其这样来“创新”,倒不如不创更好。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无法剔除思想中的条条框框,因此连创新也需要另一种套路和模式来领导。而真的创新,是拒绝一切套路、拒绝一切模式的。真正的创新应当是一种无拘无束不受任何制约的天马行空,是完全意义上的思想自由,一切的模式与套路都是创新的绊脚石。如果大家都按套路和模式来思考的话,十三亿人的思想跟一个人的思想又有什么区别?

郭沫若与李四光曾经邀请国学大师陈寅恪到中科院工作,对此陈寅恪回信答复说:“我绝不反对现在政权……但我认为不能先存在马列主义的见解,再进行学术研究。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思想自由和独立的精神……”陈寅恪所谓“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便是创新的首要。

“创新”是要创出新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子,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与精神,人人都按一种套路一种模式去思考,放出来的屁都是一个味,哪还有何创新可言?拥有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考”后让自己的意识随意飞甚至四处乱飞,这便是一种创新。

另外还有一个“敢不敢”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是极好面子的。然而每个人在创新的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出现一些错误遭遇一些挫折,以致常常遭到他人的冷嘲热讽和打击,这是很正常的。可因为面子的关系,许多人,特别是好面子讲脸面的中国人都不敢犯错,以求面子的保全。于是没有人敢为人先或是敢为人先后不敢坚持到底。泰戈尔说过: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可有的人因为不敢犯错,连真理也一同舍弃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这是落后愚昧无知的表现,是所谓的民族劣根性的表现!太多的人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号喊的响亮,却不敢去实践,创都不敢创,还能有下文吗?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抛下面子,都能“无耻”一些,再有一些真正的创新意识,十三亿颗脑袋即使再创造一个四大发明也不成问题,估计登月都能提早十年。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创新的意识与面子问题”,开篇点题,论证充分,文章多次运用反问,激发人们思考,结尾更是蕴含哲理:如果我们都能抛下面子,估计登月都能提早十年。


谈创新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发展。”是啊,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是创新又离不开教育。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我国当代的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每届世界奥林匹克的数理化比赛中,我国派出的选手们总是不负众望——包揽全部的金银牌,而在诺贝尔奖项中,总和我国无缘。按理说,这些获得奥林匹克奖的中国选手们应该也能捧回诺贝尔奖杯,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国的教育观念密密相关。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中,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却忽视了对其探索未知的培养。这就使中学生探索未知的愿望变为幻想。许多教师也想教给学生新奇的、开阔的、灵活的知识,但一看到考试的“紧箍咒”,就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回到“正轨”上来。许多学生更是被考试指挥棒转得昏头转向,无以适从。这是畸形的教学扼杀了大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然而,美国的教学方法就与我国大不相同。在美国某一课堂上,老师教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楼房的高度时,那位老师便把学生找来,不是教训一顿,而是耐心地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答道:“方法多得很,我可以把气压计拴在绳子上,从楼顶顺下来,再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如果这位学生出现在我国则会使大部分老师怒发冲冠,觉得该学生是故意抬杠,哗众取宠,捣乱课堂秩序。因为这位学生用了老师没教过的方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如果只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创新,那么科技如何发展?据说,近年来,全国的小发明仅仅是改造了一些黑板擦,脸盆架等。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守旧肯定有之。

我国某一教育家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点,然后问刚入学的小学生说:“这是什么?”他们回答是:“绿豆、月亮、鹰眼、乒乓球、烧饼……”,而拿同样的问题问小学毕业生,他们却回答是:“小数点”、“粉笔点”。可见,仅仅是小学毕业,人类可贵的想象力就被禁锢到这种程度。这充分说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严重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快得惊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我们也就应了孙中山先生说得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发现知识。正所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综上所述,只有教育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开篇引用一位伟人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发展”;中间旁征博引,探讨“创新”的意义。最后以精辟深刻又不乏含蓄的句子收尾,深化了论点。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议论文,题目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观点,正文部分以“板桥体”与“扬州八怪”为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传承与创新”,最后“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呼应题目,重申观点。


创新永恒

有这样一句话:“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蠢材。”的确,对旧事物的唾弃和对新事物的热忱,对人类而言,像血管中流动着的汩汩的血液一样,与生俱来。造物主造出的人类,可以有不同的外貌、性格、习惯、嗜好,却无法摆脱一个共同的恶习--“喜新厌旧”。

一个疑问,可以有千万种丰富多彩的答案。然而,最好的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最具有创新性的。在众多答案的比较中,人们必定会厌倦某一种千篇一律,而一旦有一种创新,它便是最受青睐的。

科技需要创新。当无数个宗教信仰者守护着“地心说”来愚昧生灵时,哥白尼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当无数个聪明的脑袋推崇着牛顿的经典体系以视为物理学大统一时,爱因斯坦打破了他们的美梦。新科技的生产必然是一种创新,创新就必然会有出路。让我们的思路回到一个小小的文件夹上来,它的产生者爱立信会计纸业有限公司可用弹丸之地来形容,面对市场上文件夹的厚重使用不便的问题,他们推出了一种轻便灵活的文件夹,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当其他企业开始效仿时,他们又推出了一种更新型的产品。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血液,是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而不断的创新,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哲学家的心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发展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因此,不必觉得新事物就必须带有一种负罪感,更不必为旧事物的大势已去而惋惜,记住,一切都自然,一切也都必然。当微软公司瞄准市场正积极研制适合消费者的微型软件时,IBM公司还在为巨型计算机而大伤脑筋,因此,有了IBM公司的失败,当然,比尔·盖茨成了首富。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必须付出艰辛。有商鞅的五马分尸,才有秦王朝的如日中天;有罗斯福遭政客的排挤,才有美国的恢复和强大;邓小平一生一波三折的不平命运,才有如今迈向新世纪的中国。因为新,才不平凡,才需要勇气,才需要付出。也因为新,才值得付出。

答案确实丰富多彩,但永恒的却是创新。永恒在未来中孕育,创新在永恒中成长,对于人类而言,创新更是永恒。

专家点评:

本篇议论文论点新颖独特,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永恒在未来中孕育,创新在永恒中成长,对于人类而言,创新更是永恒”。立意深刻,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我们要学会创新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叫我们读《西游记》,我似懂非懂的读,现在我反复读到几乎能背的程度,发现《西游记》并不是十分完美。当然,优点是远远大于缺点的,首先,它的人物刻画是很成功的,另外想象丰富,夸张也恰到好处,但是如果比起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却略显单调。

八十一难的每一难都似乎只是唐僧被掳走,妖怪大多数都是某个神仙的坐骑,最后都请神仙摆平救出唐僧。千篇一律,似乎没有什么新颖的局面形成,因为另外优点的突出遮盖了这一瑕疵,但如果加一些新颖的构思或许也能为《西游记》平添亮点。如:沙僧也可以当作妖怪的人质,比如妖怪中有善有恶,时而放上一个帮助他们的妖怪,诸如此类。如果当时的吴承思想到创新这一点的话,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将会是新的面貌。

但是他又是会创新的,创新出了孙悟空,唐僧等形象,这在四大名著中是很明显的优点,不可否认,《西游记》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学会创新,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或许会有新的见解与收获。

记得小学时有一篇《乌鸦喝水》文章,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它讲的是小乌鸦记得前人在瓶子里放石子可以喝水的教训,也在井里放石子,妄想也可以喝到水。当时也记不起究竟是怎么想到用吸管喝的这个办法,在我写完后交上去,并在讲台上读得津津有味那天,我才知道几乎是同时,在报刊上的一篇《新编乌鸦喝水》和我的构思是惊人的吻合!

我尽管在一夜之间被冠以抄袭的罪名,但仍然在心头时刻涌起莫名的欣喜,只因为有这样一个创新,并且被报社认可,虽然那不是我的名字。但我在心里相信我就是它的原创!第一次知道了创新这个词的含义。

事隔多年,现在想起还是意味深长的,可能有很多人想到,只是有人抢先了而已。但是创新的思维却是大家所共有的,用另一种思维,换另一种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通常会有世界真奇妙的想法。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思维,你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就是创新!

小时候做风车,没有铁丝,我们用牙签代替,电视里用鸡蛋壳代替烛台等等,看着那个摇曳在风中的烛火,你会有很多词语都不能形容的心情,因为烛火里有创新这种抽象的东西,而它却和你的思想擦出小却无比明亮的火花。

创新能让你更了解事物,也让事物更了解你。这是我读《西游记》后获得的最大感受。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寓情于事的习作。作者精心刻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等的形象,揭示了“创新能让你更了解事物,也让事物更了解你”的道理。文题新颖别致,充满感情,感情细腻传神。


创新与生活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电灯。他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我用毛笔练习写字。但是由于来不及清洗毛笔,过了不久,毛笔就变得硬梆梆的。几次下来,几十元一支的毛笔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便把毛笔放在墨盘里.可一不小心。毛笔滚落下来,又把我的书籍、桌面、地面全弄脏了。既不方便,又不卫生,该怎么办?我想到毛笔变硬是因为缺乏水分,便灵机一动,根据“毛细现象”,把笔杆固定在瓶盖上,再把它插入装有适量水的瓶子里,让笔尖接触到水面,这样,问题就轻松解决。

我们也要学习祖先们的科学经验,我们要学习借鉴,但不能迷信权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我们要牢牢地抓住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只要敲开了创新之门,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这个时代就是属于我们的!”要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小作者运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发明了电灯”的事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认识“创新与生活”,先叙后议,观点明确,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论述语言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xiaoshuo/22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