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知识文库】

数典忘祖一:国富论读后感四篇


国富论读后感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由于当前我主要涉足的领域是农村的金融问题,所以对《国富论》中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拜读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选择的精读,第三篇是概要地阅读,第四篇和第五篇仅作大致浏览,尽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为详尽和精彩的论述,然而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此一一略过。上面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老师和学者能够点出其中理解偏颇和谬误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经济学的典范巨著。

读《国富论》有感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3征收便利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读后感

人总是有种惰性,能躺着决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读书也是这样,能看视频的懒得看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看《三国演义》不看《三国志》,而愿意听易中天来说三国,易中天还算一个不错的学者,但于丹亵渎了《论语》还不够,还要去玷污《庄子》,实在是让我想抓狂。这可能都是因为现代人的惰性吧,宁愿吃别人嚼过吐出来的东西,而不愿意自己去亲自品尝吧。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爱读书,但总是只看一些畅销书,对于一些经典,总是躲开绕开,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这样,以为自己看了不少书,但有重量的,够分量的实在有限。即使看了,但总是乱乱的收获不大。这就太可惜了,如同春天播种了,夏天施肥了,惊叹着秋天灿烂的麦浪,而忘了去收割。虽说以前也写过一些书评,但都只限于粗略的感想,而没有消化性的分析。所以,这种习惯必须改掉,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就从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开始吧。

今晚(09年3月13日),终于把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看完了,翻到最后几页时,还隐隐然依依不舍。这本书我看了挺长时间,断断续续的快两个月了,看的挺细,一想到斯密几乎花了30年时间的积累,整整写了8年,我这么快就看完,实在过于仓促。真所谓,“看书难,写书更难”。这本书值得我,值得每一个经济学人每年都看一遍,找到来时的路。

我看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版本了,商务印书馆出的,译者是郭大力和王亚南,总计约60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是72年一版一印,是我去年8月在南岭书市时买的,好像是花了5元钱吧,实在是太值了;下册是从图书馆借的,74年一版一印。

没能找到英文版,但从中文版看来,可以说全书字字珠玑,实在达到了“字不得减”的境界,这可能与译者也有关吧,这本书早在1931年就由郭王二人翻译过了,65年又加以修订,所以非常好,郭王两人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前辈,现在厦门大学的WISE指的就是“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此乃题外话了。英文版日后一定要想法弄到,某新版本的译者在序言中说,他实在是太惊叹斯密的文笔了,所以我的好好学学,说不定还是我英文写作的典范。

也许本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去看的,也许如钱钟书说的信而好古,“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后来看到哈耶克[1]在《自由宪章》中这样的一段话才觉得道出实情,我们在看古人的作品时,总是感到“英雄所见略同”,其实使这些略同的观念早就从古人以来已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这本书也让我不断的惊叹,难怪连一向在经济学界以个性著称的弗里德曼都在斯密的坟前喃喃自语,我们一直没能走出先生的思想范畴,却时不时的走错方向。

在阅读时,我脑海中不断翻腾的经济学概念几乎一一的都能从这找到出处,虽没有后人的修饰,精确,但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也许这还不是最终的来源,也许压根就没有来源,“真理具有朴素性,一旦说出来,人人似乎觉得无需证明”。斯密将西方几千年的经济学思想做了一次梳理的功劳还是无人能及的,如同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所谓集大成者就是这样。希望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到英国去,能到斯密的坟前拜祭一番,表达我无比的敬意。

这本书分为序论和正文五篇:

第一篇主要讲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包括分工的研究,货币的起源及效用,商品价格的组成,劳动工资,资本利润等这基本囊括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面。由于1776年之际,农业占国民财富的主要部分,所以第十一章“论地租”占了非常大的篇幅。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大派可能就是这里的一章节,比如杨小凯[2]的超边际分析学派,基本思想就是多第一章“论分工”的细化研究,杨小凯非常看重分工,斯密也很看重分工,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而且指出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也就是市场越大,分工越细。市场的本质在于交换,用后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术语来说,就是交换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能够达到互利。(说到这,我要感谢一些李嘉图,感谢一下曼昆,就是因为这个“比较优势”的感念,才让我彻底决定转向经济学,因为它解决了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有了这个“比较优势”,我就找到了彻底否定“共产主义”的武器了,此乃后话,以后详述)。

看完这章,我联系中国的情况,产生一个想法:60年代初大饥荒,所谓的自然灾害,之所以为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其实最大的祸首就是对于市场的破坏,对市场的割裂,这当然只是我的猜测,我还需要数据来验证,这就留待研究生时再研究吧。但这话题可能有点敏感,有点危险。关于市场的割裂,其实在明朝也是非常严重的,明初,朱元璋称帝后,他非常害怕像他一样的农民来反他,于是在各地都派有驻兵,他想了一个贻害无穷的招数——各地驻军的供养由附近的人民供养。这表面上看来能够减轻人民的负担,但由于失去了牵制驻军的力量,所以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苦难,更严重的是阻碍的市场的发展,使中国从此进入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据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科技史》的数据表明,宋朝末年,也就是清明上河图画的那个时代,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人均产值也是后代的元明清所没能超越的。民间传说,朱元璋仇视商人,杀了鼎力资助过他的沈万三。有点研究,但我坚信,市场的扩大会促进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地租这一块,由于大陆受马克思的毒害实在是太深,有必要重新构建地租学说,特别是中国现在已开始恢复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不然将来意识形态将会是一个莫大的阻力。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这一篇讨论了资本,对资本进行了分类,后来的李嘉图,以及马克思继承他的分类方法。对资本不是我感兴趣的,其中我尤其对于“利息”感兴趣,似乎所有的文明都对这样

下册明天就要完了,先写完下册吧:

下册比上册更有意思,更好看更好懂些。主要侧重于现在的制度经济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其中系统的讨论了政府的各种职能,驳斥了当时流行的,现在仍然存在很多人的脑中的“重商主义”的观点。“重商主义”认为,黄金白银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所以国家应该尽量的积累黄金白银,这样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贸易保护主义,鼓励出口,压制进口。

这一点,不知道何时也不知不觉的成为渗透中国人血液的观点。也许源头可以从历史书上找到,近代史上我们会看到“出超”“入超”这样两个概念,无论是历史书,还是老师似乎都隐隐约约向我们灌输这样的一个观点:“出超比入超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会这么的热衷于“创汇”,以至于现在都有不知道该怎么花的钱。这是好吗?一点都不好,隐患无穷,我真担心中国会成为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大概花两年时间就能走出危机,而我们中国也许至少的花三年,我甚至有时悲观的认为,中国走不出去。当然也许是我自己情绪低落时的悲观判断吧,因为一个人都世界的判断往往不是在于这个世界客观是怎样,而是在于这个人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我忽略了中国人不可思议的忍耐力,不可思议的惰性,经济学上可以称为粘性。

今年是个敏感的年份,我也得小心自己的言论,说不定那天就被人叫去“喝茶”,当然我写的东西,看的人还是很有限的,可能除了我自己之外,不知道还会有谁,不管哪,那就自己玩吧,象兰晓龙说的“我从来就在和自己玩”。还是回到斯密吧,第七章“论殖民地”尤其精彩,说说当时的背景吧,作者写到这时大概是1775年,要知道1776年就是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的时候,当时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是以为,北美的那帮人肯定是数典忘祖,居然干预反叛自己的国家。但斯密居然能够站在一个很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个新新政府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趋势,对这个政府更多的是持宽容的态度,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有时候不能不让人感慨,这世界有太多的巧合,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和《独立宣言》的发表无疑也是一个巧合,更巧合的是,《国富论》几乎是这个新兴国家的治国纲领,更准确的说是后面《美国宪法》形成的思想基础。从而也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可谓人类伟大的杰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对“司法”和“教育”的论述尤其精彩,提出了法庭也应该想商店一样引入竞争机制,而不能以地域来进行垄断。这样如果各法庭就会迫于生存压力而会做出相对公正的判断,如同我们的宋朝时“包青天”那样,就因为大家觉得包拯的断案具有相对的公正。这对中国当下的司法尤其具有参考性,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出现很多的人民有冤无处诉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要“上访”的缘故,人民已经很没有安全感了,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什么“躲猫猫”,唯有叹息。

关于教育,我实在也有太多的想说的,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的部分,而我们居然能够想出教育产业化来,实在是用卑鄙下流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我们的教育支出从来就没有超过国家岁入的3%,2007年占2.09798%,2008年占2.607%,教育法都规定了至少4%,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台湾达到9%——12%,可见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政府实在是太......很多人觉得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尤其是高等教育,由原来的入学率3%提高到20%,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近30年来,我们的大学数量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不断的减少,我们不过是将原来的“中专”提升为“大专”,将“学院”变为“大学”,高中以上的学校数量反而可能没有增加。这就如同说在鱼缸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不断的往鱼缸放入更多的鱼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动不动就是好几万人,比人家一个国家的人可能还有多,一个国家大了可能不是坏事,但一个学校大了,绝对不是好事。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详加论述吧,这里面牵涉到独立办学的,没有言论自由,没有结社自由,中国的大学是不能走上独立的,也就是没有出路的。这个问题日后必将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数典忘祖二:真龙出世


1、寻访高人

明朝末年,浙江鄞县住着个姓刘的阔财主。这刘财主家大业大,但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子,名叫刘二宝。刘二宝打小就呆头呆脑,人家背地里都叫他刘二傻。

刘财主五十岁那年得了场暴病,没来得及交代后事便一命呜呼。刘二傻继承了家业,可他对理财一窍不通,每天不是蒙头大睡,就是跟着一帮狐朋狗友鬼混。二傻娘怕儿子学坏,又担心这样下去坐吃山空,就劝二傻寻个好买卖安身立命。

二傻绞尽脑汁反复琢磨,没想出干啥买卖好,后来有个朋友给他支招,说应该找位高人指点迷津。二傻觉得这主意妙,但什么样的人才算高人呢?考虑了半天,二傻决定向算命先生问计,因为他认为算命先生能预知未来,那就是高人!

给人看相算命的“半仙”,鄞县城里至少有几十个,他们当中谁是最拔尖的?刘二傻四处打听,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南门外的王寡妇特别灵,有的说毛家胡同的毛瘸腿神机妙算,还有的说白云观的徐老道料事如神……二傻蒙了,到底该听谁呀?正在晕头转向时,二傻想起了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对,就找那要价最高的算命先生,保管错不了。

鄞县城里开价最高的算命先生,要数住在柳条巷的张麻子。一般看相算命,卦金通常是三十文,贵的也不过一钱银子。但这张麻子狮子大开口,找他算命,得花二两纹银。

张麻子漫天要价,是因为料事如神吗?嘿嘿,正好相反,他测啥啥不灵,算啥啥不准。实际上,看相算命本来就是糊弄人,所谓“料事如神”,全靠算命先生察颜观色随机应变。但张麻子认死理,一味照搬相书上的条条框框,所以弄得门可罗雀。同行都嘲笑张麻子,说他压根不是看相算命的料。张麻子气不过,索性打肿脸充胖子,将卦金从每客三十文提高到二两银子。这么一来,如果再有人问:“张先生,咋没人请你算命啊?”张麻子就可神气活现地说:“小白菜谁都买得起,那山珍海味,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哟!”

刘二傻不知底细,把张麻子当成了高人,揣着二两银子兴冲冲地直奔柳条巷。

弄清刘二傻的来意后,张麻子将他仔细端详一番,又问了生辰八字。接着,张麻子微闭双目,摇头晃脑掐算起来。

约摸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张麻子冲二傻拱手说:“劳驾,请刘公子走两步。”

二傻站起身,在屋里踱了一圈。张麻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脸上渐渐露出惊喜之色。

末了,张麻子击掌赞道:“刘公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是文臣之相;走起路来虎虎生威,这是武将之气。再结合那妙不可言的生辰八字,公子的命富贵无比,今后肯定要出将入相!”

见张麻子夸自己命好,二傻很开心。但他花二两银子,并非为了听恭维。于是,二傻直截了当地问:“张先生,我来这儿是想请您指点一下,究竟做啥买卖最赚钱?”

张麻子对这个问题很不屑,他觉得买卖做得再红火,也不过当个土财主,大丈夫顶天立地,要干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二傻听张麻子答非所问,不禁皱起了眉头。

见二傻不开窍,张麻子进一步点拨道:“刚才我已经说了,公子乃大富大贵之命,您应该……”讲到这儿,张麻子突然收住了话头。

“应该如何?”二傻追问。

张麻子把头伸到门外瞧了瞧,见无人偷听,这才压低声音说:“良禽择木而栖,凤非梧桐不落。刘公子应该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将来定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辅佐明君?”二傻挠着头皮犯了难,“我连县令都巴结不上,哪有本事让皇帝赏识呢?”

张麻子连连摇头,说那个明君并非当今皇上,接着他告诉二傻:自己夜观天象,发现北斗暗弱荧惑渐赤,料定大明气数已尽,另一条真龙将横空出世。而这条真龙就在本县,二傻若帮助他问鼎中原,将来一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番忽悠打动了二傻,他涎着口水,迫不及待地问:“张先生,您快说说,这真龙住在哪里啊?”

张麻子微微一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是、是您?”二傻指着张麻子,惊喜地瞪圆了眼睛。

张麻子慌忙摆手:“非也,非也!在下和公子一样,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帝王之命。”

“那么,真龙在哪里?”二傻左看右瞧。

张麻子走到窗前,指着街对面说:“喏,在那儿!”

2、拜见真龙

对面有个水果摊,摆摊的汉子约摸三十来岁,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咋看都不像真龙投胎。

刘二傻瞪着眼睛瞅了半天,狐疑地问:“张先生,您说的真龙,莫非是他?”

张麻子点点头,随即冲二傻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声张。

“我看他就是个卖水果的,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样儿呀。”二傻小声嘟囔。

张麻子冷笑道:“若人人都有我这样的火眼金睛,他还能活到现在?”

二傻觉得这话有理,便请张麻子道明玄机。张麻子说要带二傻去拜见真龙,当面把帝王之相指给他看。于是,二傻跟着张麻子朝街对面走去。

卖水果的汉子名叫冯彪,从陕北逃荒来到鄞县,是个穷困潦倒的光棍。半年前,冯彪开始在张麻子家对面卖水果,一来二去和张麻子成了好朋友。张麻子发现冯彪身有异状,认定他是真龙投胎,决心全力辅佐。

张麻子只会背几本相面的古书,别的一无所长,但他自我感觉极佳,认为自己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一心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邂逅冯彪,张麻子觉得机会来了,他和这个卖水果的小贩密谋,伺机起兵造反。冯彪也是脑袋缺根弦,听了张麻子一通瞎掰,他真就把自己当成了未来的皇帝。于是,冯彪封张麻子为丞相,命他暗中网罗人才招兵买马……

刚才刘二傻这冤大头撞上门来,张麻子一眼就把他相中了。张麻子决定把二傻举荐给冯彪,用二傻的财产作为造反的资本。

见张麻子领着个后生走来,冯彪笑着招呼道:“张先生,您想买点啥,橘子还是梨?”

张麻子指了指二傻,对冯彪耳语道:“来了个干大事的,咱去您家里详谈。”

冯彪会意,便挑起担子往前走,张麻子和二傻在后面紧随。来到冯家,张麻子仔细关严了门窗,然后躬身对冯彪说:“请陛下展示龙角。”

冯彪摘下头巾,撩起了额角的发丝。二傻看见,冯彪的两侧额头上各有一处拇指状的突起。张麻子说那是龙角。接着,张麻子又请冯彪宽衣。当冯彪脱光衣裤后,二傻吓得倒抽了一口冷气——只见冯彪浑身长满了鱼鳞样的皮疹!张麻子说那就是龙鳞。

随后,张麻子又告诉二傻:自己细细推算过,冯彪的生辰八字,跟真龙投胎的时间完全吻合。这种投胎,每隔三百年才出现一次。

亲眼见识了龙角和龙鳞,再加上张麻子极力鼓吹,二傻对冯彪的真龙身份深信不疑。等冯彪穿好衣裤,张麻子伏地奏道:“禀告万岁,小臣看刘二宝有将相之资,可委以重用。”

冯彪故作沉吟,煞有介事地问:“依丞相之见,让刘二宝当什么好呢?”

张麻子说:“当征北大将军比较合适。”

冯彪点点头,当即封刘二傻为征北大将军,随后三个人一同落座,开始谋划下一步行动。

张麻子希望二傻先捐献五百两银子,一方面改善皇帝的伙食,另一方面修补破败的寝宫。二傻有点舍不得,但想到将来能封妻荫子,就咬咬牙答应了。见刘二宝肯出钱,张麻子很高兴,说有了这笔银子,以后皇上就不必上街卖水果了。听了这话,冯彪乐得嘴都合不拢,连夸张丞相和刘将军忠心可嘉。

关心完皇帝的生活,张麻子话锋一转,谈起了网罗人才的事。他认为:当务之急,先要把本地的父母官朱县令争取过来。有了朱县令支持,招兵买马、屯草积粮就方便多了。冯彪觉得这主意好,但办起来有点难,因为朱县令有权有势,未必肯出来造反。二傻也有同样的担忧。

可张麻子却不以为然,他拍着胸脯吹嘘道:“只要本丞相略施小计,那朱县令必定乖乖来降!”

3、游说县令

次日黄昏,张麻子摇着一把折扇,溜达到了县衙。

看门的衙役见张麻子面生,就不肯去通报,张麻子摸出二两纹银,悄悄塞进他手里。瞅见白花花的银子,衙役立刻眉开眼笑,乐颠颠引着张麻子往县衙后堂走。

朱县令原本是个绸缎商,去年花十万两白银捐了个实缺县令。鄞县物产丰饶,朱县令指望在这儿大发横财,可折腾了一年多,他只刮到四万两民脂民膏,离捞回本钱还差着一大截。朱县令反复琢磨,认为问题出在县令的职权太小,很多贪赃枉法的勾当难以施展。最近,朱县令忙着给老娘张罗六十大寿,希望借此好好捞一笔。

此时,朱县令正在书房内盘点收到的礼金,听说有位姓张的乡绅求见,他以为又来了个送礼的,就让衙役赶快把客人请进来。

走进书房,张麻子一声不吭,只管盯着朱县令上上下下仔细打量。朱县令被看得浑身发毛,正要询问时,忽听张麻子仰天叹道:“哎,可惜啊可惜!”

朱县令吓了一跳,不解地问:“可惜什么?”

张麻子抖开折扇,摇头晃脑地说:“我看阁下的面相富贵至极,少说也该弄个巡抚当当,不料却只是个区区县令,实在可惜!”

这话说到了朱县令的心坎上,他抱拳拱手,试探着问:“恕在下眼拙,您是……”

张麻子环顾左右,装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朱县令会意,立刻挥了挥手,让房里的丫环和门外的衙役退走。

等到四下无人,张麻子这才压低声音对朱县令说:“我乃真龙钦封的丞相,奉旨来招安贵县……”随后,张麻子唾沫星子乱飞,把大明气数已尽、冯彪这条真龙即将出世的道理鼓吹了一番。接着他又讲了自己如何相中刘二宝,如何将他举荐为征北大将军的经过。最后,张麻子拍着朱县令的肩膀,慷慨许诺道:“若贵县肯归顺,本丞相保举你当天下兵马大元帅!”

朱县令听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没回过神来。他简直不敢相信,世上居然有冯彪、张麻子、刘二宝这种自以为是的傻瓜。

见朱县令半晌没吭声,张麻子以为他对自己的许诺心存怀疑,便补了一句:“若贵县不放心,我可引你去拜见皇上,请万岁亲口册封!”

朱县令哭笑不得,正要下令把张麻子这白痴轰出去,但转念一想又改了主意:自己做梦都渴望升官,可一直苦于没有门路,侦破谋反大案功劳赫赫,正好当作晋升的资本。想到这儿,朱县令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满脸堆笑地说:“多谢张丞相栽培,下官一定诚心归顺。现在时候不早了,改天我再去拜见皇上。”

张麻子点点头,又谈了一番招贤纳士、扩充实力的大事,这才起身告辞。朱县令亲自把“张丞相”送到大门外,态度极其恭敬。

回到书房后,朱县令开始研究缉拿反贼邀功求赏的具体方案。

抓捕冯彪、张麻子、刘二宝这三个白痴易如反掌,难的是怎样向上禀报。朱县令做绸缎买卖很在行,对如何在呈文中夸大功劳却一窍不通。这些事原本可交给师爷做,但县衙的师爷前天去河南奔丧了,没有十天半月回不来。朱县令立功心切,又怕夜长梦多,因此决定找顶头上司苟知府请教。

这苟知府在官场混了几十年,可谓老奸巨猾,他帮朱县令捐过官,俩人有点交情。朱县令对苟知府佩服得很,相信他一定能帮自己出个好主意。

4、知府设计

天刚蒙蒙亮,朱县令就坐着轿子,风风火火往宁波赶。见到苟知府,朱县令先送上一张一千两的银票,然后开始讲述案情。

听完朱县令的讲述,苟知府皱起了眉头,他认为:这桩谋反案总共只有三个参与者,而且还停留在策划阶段,这样的案子微不足道,根本不会引起朝廷重视,更不可能嘉奖破案的地方官。

这番分析像一桶冰水,把朱县令浇了个透心凉,呆了好一会儿,他嗫嚅着说:“那、那这桩案子我就不管了……让、让三个白痴自己玩去……”

苟知府却连连摆手:“不,案子还要继续管,而且要大管特管!”

朱县令愣住了,不明白苟知府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

苟知府凑到朱县令耳边,压低声音道出了自己的打算……

朱县令听得两眼放光,拍着大腿连连赞叹:“妙计,实在是妙计!大人英明睿智,当真是张良重生诸葛再世!”

苟知府眯缝着三角眼,得意地说:“事成之后,你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那是,那是!”朱县令脑袋点得像鸡啄米。

辞别苟知府,朱县令急急忙忙赶回了鄞县。当天晚上,朱县令派心腹仆人,悄悄把张麻子请到了县衙后堂。几句寒暄后朱县令直奔主题,对张麻子说:“丞相,要想造反不能纸上谈兵,得有实际行动啊!”

张麻子点点头:“元帅所言极是,本相正不遗余力,暗中网罗栋梁之才。”

朱县令不屑地撇撇嘴:“这样偷偷摸摸地干,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揭竿而起呀?”

“那依元帅之见,应该如何?”张麻子问。

朱县令说:“应该占据山林竖起大旗,这样天下豪杰才会纷至沓来……”

接着,朱县令把苟知府所教的那套鬼话,原原本本兜售给了张麻子。张麻子脑袋让驴踢过,愣没听出这是个圈套,他觉得朱元帅的建议十分高明,决定依计而行。

几天后,张麻子和刘二傻做起了善事,每天向穷苦人施舍三顿热粥。消息一传开,立刻轰动了整座鄞县城。有钱人发善心开个粥厂不算稀奇,张、刘二人的举动为啥这么引人注目呢?这是因为他们施粥的方式非常特别。

张麻子规定:老弱病残的不施、拖家带口的不施、身体单薄的也不施。这么一来,有资格享受施舍的,只剩下那些身强力壮的光棍。另外,张、刘二人的粥厂不仅供应热腾腾的精米粥,还奉送大鱼大肉。

每天粥厂一开张,几百个年轻壮实的叫花子就聚拢过来,在此大快朵颐。张麻子亲自给叫花子们盛粥端菜,还陪着他们一起吃喝。这期间,张麻子不断向叫花子们灌输大明气数已尽、冯彪这条真龙即将出世的思想。久而久之,那些叫花子对此深信不疑。

三个月后,在粥厂蹭吃蹭喝的叫花子们被养得白白胖胖,连伸手乞讨都懒得干了。张麻子见火候已到,就怂恿叫花子们跟着自己上四明山,辅佐冯彪打天下。张麻子向他们许诺,上山后不仅能吃得更好,将来还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饿死不如犯法,多数叫花子动了心,答应跟着张麻子走。

但另一些叫花子不肯当强盗,有人悄悄向地保告了密。见是谋反大案,地保不敢怠慢,急忙把情况报告给朱县令。朱县令装聋作哑,将所有举报统统压下。

不久,冯彪、张麻子和刘二傻带着两百多个叫花子,欢天喜地上了四明山。临走前,二傻按张麻子的吩咐,变卖了全部家产,将所得的银两充作军饷。

很快,四明山上竖起了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张麻子派人请朱县令上山,就任兵马大元帅。朱县令推说自己要做内应,等时机成熟再前往。

朱县令确实在等时机,但不是为了造反,而是为了剿匪。

半年后,张麻子一伙有了点小名气,苟知府和朱县令觉得可以收网了。于是,苟知府亲自动笔,向浙江巡抚递交了一道呈文。

呈文的大意是:四明山出了一伙彪悍的反贼,人数约有五千之多。反贼们劫富济贫,势力正在不断壮大。苟知府主动请缨,准备和朱县令一起率领所辖人马,彻底荡平四明山。

平叛是朝廷的头等大事,苟知府以为呈文很快会批下来,可等了半个多月毫无动静。正当苟知府纳闷不已时,巡抚衙门来了一纸命令,要苟、朱二人火速去杭州面见牛巡抚。

5、节外生枝

牛巡抚在官邸的花厅召见苟知府和朱县令。等苟、朱二人坐定,牛巡抚支开周围的仆从,然后猛拍桌案厉声喝道:“苟知府、朱县令,你们知罪吗?”

苟知府和朱县令大吃一惊,不知出了什么事。愣了好一会儿,苟知府小心翼翼地问:“大人何出此言?”

牛巡抚从袖筒里摸出一份公文,狠狠摔到苟知府面前。苟知府低头一瞧,那正是自己所写的有关四明山匪情的呈文。

只听牛巡抚气冲冲地说:“苟知府,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虚张声势谎报匪情!”

苟知府浑身一震,但他不愧为官场老手,马上就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牛巡抚故意诈自己。于是苟知府稳了稳神,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辩解道:“下官呈报的内容千真万确,没有半点虚假!”

牛巡抚冷笑一声,讲出了自己暗中了解到的情况:四明山那伙反贼,总共不过两百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叫花子。并且,领头的三个家伙脑子都有问题,说得准确些,他们跟白痴差不多!

见牛巡抚知根知底,苟知府吓坏了,跪到地上连连求饶。朱县令见状,吓得尿了裤子,也跪在地上不断磕头。

这时,牛巡抚突然换了一副面孔。他扶起苟、朱二人,笑嘻嘻地说:“两位莫惊,关于剿匪的事,咱们坐下来好好商议。”

苟知府和朱县令你看看我,我瞅瞅你,不知这牛巡抚究竟吃错了什么药,如此一惊一乍。

牛巡抚继续说:“反贼必须剿灭,这不仅关系到咱们的前程,更关系到社稷的安危。只是……”说到这儿,牛巡抚拿起那份呈文,冲苟知府指点道,“只是这份呈文要好好改一下。”

苟知府连连哈腰:“下官马上改过来,把五千反贼更正为三百。”

“不对,不对!”牛巡抚赶紧制止,“应该是五万!”

“五、五万?”苟知府以为自己听错了。

牛巡抚微笑着点头,这下苟知府和朱县令彻底蒙了。看苟、朱二人不开窍,牛巡抚只得详细解释:

把反贼的数目定为五千,剿匪成功后虽可得到嘉奖,但能捞的油水并不多。如果将人数改成五万,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最近关外的后金军频频来犯,朝廷正疲于应付。此时浙江出现大股反贼,皇帝既派不出军队又拨不出钱粮,只能允许浙江开征剿饷,让当地官府自己招兵买马。所谓“剿饷”,就是特别增加的赋税,专门用于剿匪所需的各种开支。

讲到这儿,牛巡抚狡黠地眨眨眼,冲苟、朱二人问:“现在,你们明白我的用意了吧?”

苟知府猜测道:“实际上不必剿匪,无须招募大量军队,但剿饷银却可源源不断地收上来……”

牛巡抚哈哈大笑:“正是,这些饷银一半归我,另一半你俩二一添作五。”

苟知府和朱县令又惊又喜,两人同时跷起大拇指,连声夸赞牛巡抚老谋深算。随后,朱、苟、牛三人凑在一起,开始密谋欺上瞒下的具体方案。

没过多久,牛巡抚向皇帝上了一道十万火急的奏章。奏章里说四明山聚集了五万反贼,他们兵强马壮,官兵几次围剿都未获胜。眼看贼势越来越大,请求朝廷尽快派兵增援浙江。

果不出牛巡抚所料,朝廷既派不出援兵也拨不出钱粮,只好特许浙江开征剿饷。这下乐坏了朱、苟、牛三个贪官,他们一边装模作样扩军剿匪,一边将大笔饷银揣进了自己腰包。

为了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牛巡抚找出各种理由,迟迟不肯剿灭“五万”反贼。此外,牛巡抚一伙还千方百计封锁四明山区的真实情况,以防“天机”泄露。

一晃过了两年,此时辽东战势渐缓,朝廷决定腾出手来,彻底铲除四明山的匪患。不久,皇帝任命司礼监秉笔马太监为钦差大臣,率领三万铁骑增援浙江。

消息传到杭州,苟知府和朱县令差点吓死,他们担心钦差会查出真相。牛巡抚却很镇定,他早就打听过了,那马太监也是个贪官,只要是贪官,就可花钱收买。

果然,当马太监收到了一张六十万两的银票后,他非但没有追究朱、苟、牛三人的罪责,反而极力替他们遮掩。马太监手眼通天,欺上瞒下的功夫比牛巡抚更胜一筹,因此剿匪之事又拖延了一年多。

6、进山剿匪

正当朱、苟、牛、马四个贪官以征收剿饷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之际,从北京传来一则坏消息——为了尽快剿灭四明山反贼,皇帝打算再派一支军队去浙江。

马太监得知,此次领兵的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官,这下行贿不管用了。为避免东窗事发,马太监决定赶在清官到来之前,把四明山反贼一举端掉。

四明山总共只有两百多个叫花子,如何让剿匪成果看上去洋洋大观呢?经过反复琢磨,马太监想出一条浑水摸鱼的妙计:把那些叫花子说成反贼中的大小头目,将他们的脑袋砍下来送往北京邀功。反正死人无法开口,不会吐露真相。当然,为了以假乱真,进山剿匪这场戏还得好好演。

又一番精心准备后,马太监会同牛巡抚、苟知府和朱县令,率领五万官军,对外谎称十万,浩浩荡荡开赴四明山剿匪。一路上,马太监等人有说有笑,官兵们走走停停,整个军事行动就像小孩玩过家家。

晌午,大队人马来到了一处地势平坦的山岙。马太监下令在此歇脚,饱餐战饭。

正当官兵们忙着搭灶生火时,忽听远处一声炮响,紧接着,周围的山上突然涌出无数农民军,他们手持刀枪,呐喊着铺天盖地般杀向官兵。官兵们猝不及防,吓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

马太监惊得目瞪口呆,不知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军队,他眯起眼睛仔细观望,发现对方的旗帜上写着:征北大将军刘。

“这姓刘的征北大将军是谁?”马太监问身旁的牛巡抚。

牛巡抚一无所知,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苟知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朱县令觉得这个名号耳熟,他抬眼望去,见对方的门旗下有一匹黑马,马上端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后生。朱县令定睛细看,那后生竟然是刘二傻!

此时,刘二傻顶盔贯甲,正沉着地摇动着令旗。

朱县令刚想介绍征北大将军的底细,一群农民军已经杀到了眼前。牛巡抚见势不妙,慌忙跳上马夺路而逃。朱县令和苟知府依样画葫芦,也跟着爬上马拼命逃窜。那马太监慢了一步,还没抖开坐骑的缰绳,就被赶过来的农民军砍掉了脑瓜。

牛巡抚、苟知府和朱县令逃出山岙时,手下的官兵只剩下七千多人。他们跑到一条溪涧边,正打算喘口气,突然听见空中又一声炮响。还没等牛巡抚他们反应过来,另一队人马从一座山岗后杀了出来。

这支农民军的首领是个满脸麻子的瘦高个,他身后的门旗上写着:天命大丞相张。朱县令只瞟了一眼,就认出那瘦高个是张麻子!

张麻子将手中的折扇一挥,大批农民军立刻齐声呐喊,潮水般拥向官兵……面对这阵势,牛巡抚掉转马头拼命逃窜。

牛巡抚和朱县令带着几十个亲信,跌跌撞撞逃出了包围圈,把苟知府和其他官兵丢给了“天命大丞相”。

黄昏时分,牛巡抚一伙逃进了一片小树林。惊魂未定,牛巡抚喘着粗气问朱县令:“不是只有两百多叫花子吗?咋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反贼?”

“我、我也不知道呀,真、真是活见鬼了!”朱县令一边擦着头上的冷汗,一边结结巴巴地回答。

牛巡抚皱着眉头猜测:“难道叫花子们会妖术,凭空变出了大批人马?”

朱县令刚要搭腔,突然树林外“轰隆”一声炮响,四面八方又杀出无数农民军。农民军举着火把,一边往树林里冲一边高喊:“真龙天子驾到,你们还不快快投降!”

朱县令明白冯彪亲自率军赶到,这回逃是逃不掉了。情急之下,他猫腰钻进一处草丛,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这招还真灵,居然让朱县令躲过了搜捕。但牛巡抚就没那么幸运,他被农民军当场活捉,五花大绑押走了。

等到四周寂静无声,朱县令才战战兢兢爬出草丛。他脱下官服,化装成老百姓,摸黑逃回了鄞县城。

随后朱县令派人四处打探,这才弄清了叫花子们突然壮大的原因:

由于剿饷不断增加,浙江百姓苦不堪言,许多穷人实在无路可走,就去四明山投奔冯彪。短短三年时间,四明山上聚集了一支近两万人的农民军。

四明山变化如此之大,牛巡抚一伙为啥没有觉察呢?问题出在贪官们自己身上。为了封锁真相,牛巡抚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四明山,否则按通匪论处。这么一来,即便有人发现四明山区的异常动静,也不敢向官府禀报。何况,官府一开始就声称四明山有五万反贼,所以弄假成真也没人大惊小怪。再加上牛巡抚、苟知府和朱县令只顾搜刮民脂民膏,压根没注意四明山的动静,他们一直认为,冯彪那儿只有两百多个疯疯癫癫的叫花子。

随着队伍日益壮大,冯彪手下出现了许多智勇双全的能人,他们替“真龙”出谋划策,把农民军管理得井井有条。农民军在悄悄扩充的同时,还密切侦察官府的一举一动。这次官军进山剿匪,冯彪他们提前做了准备。农民军预先设下埋伏,把五万官军全部消灭,还活捉了牛巡抚和苟知府……

不久又传来更惊人的消息:冯彪的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下宁波和杭州,马上就要占领浙江全境!

听到这些,朱县令仰天长叹:“哎,几个白痴都能搞起这么大的声势,看来大明气数真的尽了!”

当天夜里,朱县令封好官印,悄悄溜出了县衙。

数典忘祖三:唐武宗千年诅咒吓退日本天皇


日寇密谋夺碑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消息传到苏州后,当时盘踞在那里的侵华头目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他亲率百余护卫策马狂奔到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前合影。这块诗碑是由清代着名学者俞樾手书的。

松井石根知道日本天皇裕仁喜欢《枫桥夜泊》一诗,便将这张照片寄给了裕仁。裕仁接到照片后大喜,表示想一睹寒山寺诗碑的真容。于是,日军参谋次长多田骏出了一个馊主意,让裕仁下诏书给松井大将,把《枫桥夜泊》诗碑从苏州运往日本。松井石根接到敕电后,想到诗碑在苏州乃至华夏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不能强行掠碑,于是他召见了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随军记者长谷川信彦,商议如何“巧取”诗碑。

经过一番密谋,诡计出笼。他们在《苏州新报》发表一条消息,以大阪朝日新闻社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要将寒山寺碑运至大阪陈列。随后,松井石根命部下特高课课长小丘策划了一个“天衣行动”,组织精干特工乔装成海盗,随时待命;另派干练特工在日本本土博览会结束时对《枫桥夜泊》诗碑进行掉包,用假碑换下真碑。待运碑船启程返回途中,待命的“海盗”特工迅速采取手段,使运碑船和假碑同沉汪洋,而真碑则被留在日本。

法师刻碑瞒敌

刊登在《苏州新报》上的有关诗碑的报道,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也看到了。这位爱国法师立即请苏州石刻大师钱荣初到寺。静如向钱荣初奉上20根金条,请其刻一假碑,以瞒日寇。钱荣初一听当即答应,且不收一文。

钱荣初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枫桥夜泊》诗碑仿刻成功。岂料,就在钱荣初仿刻诗碑时,却被大汉奸梁鸿志的远房表弟、特务头目朱君仁盯上了。原来,梁鸿志为向日皇邀宠,怕诗碑被人掉包,便派朱君仁密切监视寒山寺。在静如和钱荣初运仿碑进寒山寺时,将其截住。

梁鸿志得到消息后,派人将仿碑运到南京,并写信向松井石根献媚,建议日军悄悄将苏州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用商船运往日本,与此同时,将钱荣初刻制的仿碑当作真碑在南京总统府内展出。

然而,松井石根认为,这是梁鸿志和他在天皇面前争宠,当即否决了梁鸿志移花接木运碑之计,而命令小丘提前执行“天衣行动”。

然而,就在“天衣行动”启动的前一天,一桩诡异的命案发生了,松井立即下令停止行动。

石刻大师殒命

1939年3月20日早晨,一批到寒山寺进早香的香客,在山门外发现了一具尸体。这个消息传遍了姑苏古城。很快,尸体身份确定了,居然是钱荣初。松井石根听到消息后,立即命令日本宪兵队将尸体运回,并让法医对死者进行验尸。法医发现死者上衣口袋内有张纸条,就转交给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打开纸条一看,顿时面如土色,原来这张纸条用鲜血赫然写着:“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活该)遭横事!”这分明是个诅咒呀,看那意思,无论是谁,无论有何原因,只要敢打诗碑的主意,就不会善终。想到这里,松井石根惊出一身冷汗。但是在内心里,松井石根还是很疑惑,这个诅咒是真是假呢?

松井石根立即放下军务,一头扎进故纸堆,查阅有关《枫桥夜泊》诗碑的历史记载。随着他对《枫桥夜泊》诗碑研究的不断深入,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原来,据野史记载,关于诗碑诅咒的传说确实存在,而且,这个诅咒竟然是中国唐朝皇帝唐武宗发出的。

一个千年传说

传说,唐武宗酷爱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诗,迷信长生的他在死前一个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当时还说自己升天之日,要将此石碑一同带走。并且,唐武宗临终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也并非仅仅是空穴来风。经查证,《枫桥夜泊》诗碑民间(相对于帝王之家而言)始刻于北宋,作者为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fanwen/22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