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文化点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700字 寻访常州文化遗产—锡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700字 寻访常州文化遗产—锡剧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 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二:传统文化作文 木偶戏


传统文化作文 木偶戏

传统文化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艺术,也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技能。但是很多人却逐渐淡忘了它们,甚至有些人还去破坏它们,所以它们更加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民间活动——温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同学们都喜出望外,等着,盼着……起初,我看到两位客人,手里拉着两个旅游皮箱,跨入校园,我本以为它们是来旅游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就是民间艺人,我越发觉得奇怪了。

“叮铃铃”伴随着上课的铃声,我们来到了学校的体育馆。体育馆里人山人海,我找了一个位置观看艺人表演,只见幕布上写着两行大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泰顺提线木偶戏。这时,从幕布后面走出两位民间大师一男一女,他们不就是刚才从校门口进来的两个人吗?他们的服装都换了,换了身中式传统服装,手提木偶,面带笑容,我才知道它们刚刚拉的皮箱里装得是一些小木偶人呀!我发现每个木偶上都有好多的线,我被看得眼花缭乱,仔细一观察才明白原来木偶的每个关节上都连接着线,艺人的每个指头可以控制一根线,甚至可以控制好多线,太神奇了,木偶们在他们手里活了起来!随着乐曲还能翩翩起舞、跳跃、翻跟斗,可爱极了。许仙、法海、孙悟空、白娘子、济公......真是应有尽有!个个雕刻的栩栩如生,我都不知道先观察木偶还是先观看木偶表演了,突然听到一片惊讶,原来是孙悟空变出了个金箍棒,更神乎其神的是白娘子还可以变脸,台下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拍手叫绝。表演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都不舍得离开体育馆,于是老师建议我们和木偶合个影,亲自体验一下木偶戏的表演,我们整齐有序的来到舞台,走近一看,觉得木偶们更为精致细腻,色彩艳丽,脸色红晕,嘴巴能张,眼睛能眨,似乎能听到它们轻微的呼吸声,我真地感觉到它们在和我说话。

据我了解两位大师已经学了50多年,因此木偶一到他们手就变得活灵活现,他们真是熟能生巧、信手拈来呀,原来学一门技艺都没有那么简单,只有坚持才能见效果。只可惜现在会这手艺的人都寥寥无几,我们真应该努力去传承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三:均等的遗产


有一个商人,他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父亲的宠儿,父亲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他。

母亲很可怜小儿子,她请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财产的事。她总想想个办法让两个儿子分得平均一点。

有一次,母亲坐在窗前哭泣,一位过路人看见了,就走上前来,问她为什么哭。

“我怎么能不哭呢?对我来说,两个儿子都一样亲,可是他们的父亲却想把全部财产留给一个儿子,而另一个什么也得不到。在我还没想出帮助小儿子的办法以前,我请求丈夫先不要向儿子们宣布他的决定。但是我自己没有钱,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烦恼。”她说。

过路人说:“你的烦恼很容易解决。你只管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将得到全部财产,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但以后他们将各得其所的。”

小儿子一听说自己将一无所得,就离开家到外地去了。他在那里学会了手艺,增长了知识。而大儿子依赖父亲生活,什么也不学,因为他知道,他将是富有的。

父亲死后,大儿子什么都不会干,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光了。而小儿子却在外儿会了挣钱的本事,变得富裕起来。

寓言启示:

遗产总是一定的,而知识和技艺是活的,无限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抄报四:国旗下的演讲稿500字 适逢清明时节,莫忘缅怀先辈


大家好,我是八七班的王域槟,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适逢清明时节,莫忘缅怀先辈。

清明节与中秋,元旦等并称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八节”,且中华民国政府于1935年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并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可谓是举足轻重。清明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土葬之礼,民间随之效仿,也便流传开来。在古代,人们还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踏青节”,并且有着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插柳等传统风俗。“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更是道出了人们在这个时节亲近大自然而油然而生的愉悦舒畅的心情,透出了勃勃生机。

但是于清明节进行祭祀活动的传统习俗,却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却。可曾有人在这个节日里,缅怀革命先辈呢?从甲午海战后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 高喊“为中国革命而流第一滴血”之时,从辛亥革命成功之时,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惊世壮举;从“四一二”的白色恐怖,到秋收起义的隆隆炮声;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战争的滚滚硝烟,从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到天安门城楼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用感人的事迹,树立起一座座英雄的丰碑。

同学们,让我们重视传统节日,了解民族文化,手抚滚烫赤心,缅怀革命先烈,瞻仰他们为祖国的和平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让我们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为祖国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继续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zawen/23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