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活动总结】

农耕节活动总结《一》

节粮教育活动总结大全

节粮教育活动总结大全

> 节粮教育活动总结大全

节粮教育活动总结一:

古人言:"尽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南江县长赤小学近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节粮、节水、节电为主题的"三节"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将活动落到实处,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校园节约意识明显增强。

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安监办领导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全体师生大会,向全体师生宣读了关于节电、节水、节粮的宣传口号,明确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同时发出《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倡议,动员全体师生提高认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从师生就餐做起,要求师生每餐都要"吃光喝净";注意节约用水,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并做到教室内人走灯灭,宿舍内晚上按规定时间按时关灯。同时,教导处专门安排各班召开了"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主题班会,让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发出了"争做'三节'标兵"的倡议,办手抄报、黑板报两期;并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截至目前,共收到征文200多份,从中评出优秀征文25篇并在学校宣传栏内展出。

通过这次活动,全体师生认识到铺张浪费的危害,深刻体会到节约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应该谨记:"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地球家园永远美丽富饶。

节粮教育活动总结二:

一、制定方案,广泛宣传。

为了落实省校外联下发的《关于开展2013年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旬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制定了《旬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发送至各乡镇活动站,让所有学校的学生浏览了解,同时向所有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活动开展的氛围:(1) 各活动站点张贴悬挂"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横幅标语。(2)在少年儿童集中的地方设置宣传展板。通过大力宣传,使全体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粮食问题,认识节约粮食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培养他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社会其他人群,努力为促进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开展活动,落到实处。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把"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的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确保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1)举办一次征文活动。各学校组织、发动学生进行观察、调查、交流讨论,认真学习有关节粮知识,以"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然后从每个班级中选出优秀征文参加学校的征文评比活动。

(2) 举行一次"爱粮节粮"主题手抄报比赛,

(3) 进行一期以"爱粮节粮"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活动。

(4)开展一次以"爱粮节粮"为主题的红领巾广播节目活动。向全体学生发出节粮倡议:爱粮节粮人人有责,节约粮食要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5)开展一次"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活动,使爱粮节粮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来。

(6)举办一期以"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的主题儿童书画展。

(7)开展了以"爱粮节粮"为主题的班队会。

(8)深入实地,了解农耕或参观粮食加工现场(选部分学生参与)。

(9)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平时节约粮食和浪费粮食的现象,从而意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意识到节约粮食就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积极监督身边的人,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

三、总结评比,表彰先进。

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表彰学生中涌现出的节约粮食的先进事迹,认真进行以"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优秀征文评选、爱粮节粮手抄报的佳作评比工作,以及演讲比赛和儿童书画展评比。对校级优秀征文、手抄报佳作以及儿童书画展,我们及时在学校橱窗中张贴出来,让其他学生去学习,去实施,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爱粮节粮行动之中。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广大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爱粮节粮的方法,树立了爱粮节粮的意识,积极争做爱粮节粮的带头人,把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努力使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行为成为我们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农耕节活动总结《二》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唐珂

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

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没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耕文化门类众多,包括古代农学思想、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治水文化、物候与节气文化、节庆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农产品加工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畜牧文化、饮食文化、酿酒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农民艺术、农业文化遗产、涉农诗词歌赋等等。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思维方式,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涉及人们发明和创作的工具、器物和艺术品,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据此证明,农耕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农耕文化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中华

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和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

农耕文化无时无处不在,并且融入了本源文化的内核。农耕文化的深厚土壤直接培育造就了包容、和谐、内敛、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是本源文化发育成长的摇篮,同事构筑起源时科技和哲学产生的舞台。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医药等均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书法艺术的“文房四宝”除砚以外,纸、笔、墨的原材料,如制质的纤维、胶合剂、工具,制笔的毛、竹管,制墨的烟、胶等,都来自农业。建筑所需要的木材、油漆以及烧制砖瓦的燃料都依赖农产品。中国长期流行“厚葬”,而其“农、衾、棺、椁”没有农业作后盾是不行的。许多文化现象和说法也来源于农事活动,诸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顺天时,量地利”,“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及“没有种子,哪来装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概念,都是取之于农业生产活动。传统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之宗深受农耕文化的启发,是其抽象而来的结晶。中国哲学无论是朴素辩证的自然哲学或者是带伦理特征的社会哲学均脱胎于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反应“天、地、人”关系的三才观与“民惟邦本”,“食为民天”的民本观念。因此,协调和谐的农业发展观,趋势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用地养地的农田地力观,因地制宜的作物种植观,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观,御欲尚俭的节能降耗观,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

农耕文化来自生产生活实践,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中

华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集合儒、道、佛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诗歌、科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都与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古时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为了舒缓劳作之苦,从中获得乐趣,于是乎歌舞因之产生。比如秧歌,就是发端与农业生产,本意是插秧时为协作劳动节奏,消除疲劳而唱的歌,最后走出了田野,进入到都市人们的生活之中。此外,还有樵歌、牧歌、渔歌等,这些反应农事活动各个方面的民歌又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吸收了丰富的民歌营养。再比如社日,原是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仪式,后来也发展为一种舞蹈艺术。远古时代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岩画、石刻、彩陶,那些精美的纹饰图案显露出古老的艺术,包括有农业与自然图腾崇拜,有渔猎、采集、农耕与编制情景,有生产与生活图景等等,从中可追寻到雕刻、绘画、手工制造等文化形式萌芽于发展的轨迹。

艺术源于劳动,生活激发灵感。许多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植根肥沃的农耕文化土壤,又带着祖先的神韵,带着历史的厚重,在广袤的田野上,把原创与本土、过往与时代、传承与创新、自然与生态、勤劳与智慧、人文与科技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农民的卓越才智和创造能力。在祖国蔚为大观的艺术海洋里,农民艺术沐日月精华,通天地灵气,融人心智慧,具有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淳朴自然、天然和谐的突出特点。其形式与造型无所不在,或显露或隐藏地分布在生活所涉及到的任何空间里,农民艺术

的组构形式也常常超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范围,泥、布、面、石、木、土、金属、纸、丝等物质皆是艺术家创作的原材料,可以说无所不用、包罗万象。绚丽多姿的乡土艺术以其特定的额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中华文化是有别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耕文化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培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应对、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现代中国之所以选择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制度和模式,农耕文化中聚族而居、向往统一、追求安定、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以及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本质特性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弘扬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

农耕节活动总结《三》

中华农耕文化综述

目录

一·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 2{农耕节活动总结}.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内容 ..................................................................... 2

(一)精耕细作传统 ................................................................................................. 2

(二)传统农业技术 ................................................................................................. 3

(三)治水文化 ........................................................................................................ 3

(四)物候与节气..................................................................................................... 3

(五)农业生态 ........................................................................................................ 4

(六)农产品加工..................................................................................................... 4

(七)茶文化 ................................................................................................................ 4

(八)蚕桑文化 ........................................................................................................ 4

(九)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 5

(十)民间艺术——年画、剪纸、农民画、蜡染 ....................................................... 5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5

(一)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 5

(二)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石............................................. 6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 7

(一)我国目前农耕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现状 ....................................................... 7

(二)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保护状况 ..................................................................... 8

1、GIAHS保护项目 .......................................................................................... 8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8

3、法律及政策保护 ............................................................................................ 8

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9

(一)反思 ............................................................................................................... 9

(二)对策 .................................................................................................................... 9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 9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0

六·小结 .......................................................................................................................... 10

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①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了上万年在这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化。他们不仅在发明与革新农具、改革农艺、治水灌溉、桑茶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① 彭金山 著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西北民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1年第1期 145-150页

术体系,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且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中央文化源泉。 一·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关于农耕文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界定。但一般认为,农耕文化是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与农业社会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的总和。从广义上来看,农耕文化是对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总称,既包括法律、法规和各式各样的规则,也包括社会风俗、习惯、价值形态等。从狭义上来看,农耕文化等同于小农文化,通常也被称为小农意识,主要包括农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农事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耕文化就是产生于农民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农村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起着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同时也铸就了各地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特别是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激励着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要的文化基础。②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华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内容

(一)精耕细作传统 中国古代农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发掘土地增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传统。在②

陈丽军,夏庆利,王庆 著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出版日期:2012年第4期 863—864

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土地连作、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深耕熟耰、中耕管理、抗旱保墒、施用肥料、种植绿肥等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隋唐以后,随着南方的开发,曲辕犁的发明,以耕、耙、耖配套的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③

(二)传统农业技术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在不断完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同时,还发明、创造并运用了许多合理有效的技术,包括作物品种穗选技术、作物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植物嫁接技术、畜禽的杂交利用技术、鱼类分层混养技术等。这些代代相传并不断完善的传统农业技术显现了古代先民们的创造力,也铸成了中华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的灿烂与辉煌。④

(三)治水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水的忧患意识就异常强烈,其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水灾旱灾彼落此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深重的民族之一。为此,华夏儿女同大自然进行了数不清的搏斗,兴修了无数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

⑤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以及创始于西汉至今仍在我国新疆地区使用的坎儿井水利工程。

【都江堰】

(四)物候与节气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我国古代先民③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11页 021页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 月 033页

们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从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观测万物的荣枯盛衰到发现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行规律,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最终发明了使用至今的七十二物候和二十四节气,为保证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⑥

(五)农业生态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人和自然不是对抗关系,而是和谐共生关系,生物之间也具有共生关系。根据这一思想,先民们从自发到自觉逐渐创造了农田立体间套、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这一生态理念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华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⑦

(六)农产品加工 中国的古代先民不仅创造积累了农业生产技术,还发明了多种农产品加工技术,使得米粉、食油、食糖、豆腐等几千年前便成为中国人必食品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具和工艺不断进步,各种农产品加工品丰富多彩,成为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石。⑧

(七)茶文化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相传炎帝神农最早发现了野生茶叶的可用性。数千年来,我国不但为人类发现和提供了具有保健功能的茶饮料,创造了几乎全部的古代茶叶加工工艺与科技,也为世界发明了丰富多彩的饮茶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现象。目前茶

⑨以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

(八)蚕桑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种桑、养蚕,进行织丝活动。以后,蚕桑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数千年。汉、唐以后随着蚕桑业的推广,其丝纺丝织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更为丰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资。⑩ ⑥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36页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40页 ⑧

045页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50页—051页

⑩{农耕节活动总结}.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60页

(九)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 中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农学思想,留下了众多的农学典籍。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以整体、辩证、发现为特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有机地利用自然,成就了中华农业的长盛不衰。而卷帙浩繁、体系完整的历代农书,记载了传统农业技术与农学思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1

(十)民间艺术——年画、剪纸、农民画、蜡染 我国农民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民间艺术具有因材施艺,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等特点,其中年画、剪纸、农民画等更能反映农民纯朴、热情、活泼的性格和生产生活态度,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12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过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精神内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耕文化成为新时期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重要资源,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也成为乡

13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农耕文化因素,这部分文化因素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4。从类型上来看,11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68页

12 沈镇昭 隋斌 主编 《中国农耕文化》 出版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3月 073页 13

陈丽军,夏庆利,王庆 著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出版日期:2012年第4期 863—864

14 刘於清 《试论湘西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24-28.

农耕节活动总结《四》

品读农耕文化简介

品读农耕文化 传承千年文明 茅箭区大川学校校园农耕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蓄养已经绵延了上千年,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及农耕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我校做为一所农村学校,发展农耕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学校以“品读农耕文化、传承千年文明”为校园农耕文化的核心,通过认识农具、了解农具并亲手参与适当的农耕实践,让学生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感受农耕文化“勤劳、服务、创造”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操。

一、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开发农耕校本教材。

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农耕劳作中,发明创造、总结完善的文化结晶和劳动成果。为了使每伴学生对农耕文化都能有所了解,我们拟开设以《品读农耕文化、传承千年文明》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并由此编写校本教材,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

1、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等,按时代发展的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使学生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让学生为我国的农耕文明感到自豪。

2、辨认五谷、 粒粒艰辛。这一部分主要为学生介绍在我国古代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五谷,让学生认识五谷,会辨识五谷,知道现在生活中常食用的主食分别是五谷中的哪一类?同时,认识六畜是人们饲养的哪六种家畜或家禽。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体会劳动人

民的辛苦,懂得珍惜粮食、爱护劳动成果。

3、瓜果蔬菜、生态健康。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瓜果和蔬菜,知道这些瓜果和蔬菜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使学生形成生态、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4、明辨益害、防患未然。主要是结合学校实际,让学生知道哪些生物对农作物有益或有害,知道这些生物对于农作物生长的益处或害处有哪些,教育学生防患害虫,保护益虫。

5、农田水利、珍贵遗泽。主要是通过大禹治水等故事,介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历程,了解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珍惜水资源,自觉保护水利设施。

6、时令气节、天人合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等农业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反映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通俗易懂的农业生产知识。让学生知道天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感受中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和谐理念。

二、丰富校园文化,充实农耕展示。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我校的办学特色——“农耕文化”,让每一在墙壁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传统文化。具体思路如下:

1、在学校风雨操场的两根柱子四周制作以“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为核心的宣传牌共八块,主要从“什么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一直到什么是三农” 为主要内容,按农耕文化发展的时期早晚进行介绍,突出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2、在学校教学楼二楼走廊外侧制作并安装介绍五谷杂粮的展板六

块。将什么是五谷?五谷的图片、介绍、与五谷有关的诗歌等通过展板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识五谷、勤四体。在教学楼三楼走廊外侧制作并安装六畜的介绍展板六块,让师生认识六畜。在教学楼四楼走廊外侧制作并安装关于农业生产的农业谚语六块。通过这些展板丰富学校农耕文化,让学生“识五谷、知六畜、勤四体”。

3、在楼梯道内及教学楼五楼走廊外侧制作并安装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展板。让学生每天上下楼时通过展板,知道二十四节气及其由来,了解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其中楼梯道内安装16块,五楼走廊外侧六块。

4、在二楼走廊内侧展出学生手抄报优秀作品或利用农养产品制作的美术作品。学校将开展以“品读农耕文化、传承千年文明”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及农产品美术作品比赛,对其中的获奖作品,进行装裱展示,让学生欣赏,丰富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对农耕文化有更加深入、直观地认知;在三楼走廊内侧,制作师生关于农耕文化、农耕诗歌的书法作品展示,既要求师生写好汉字,又通过作品介绍和宣传农耕文化。

{农耕节活动总结}.

三、拓展农耕文化空间,落实农耕文化实践活动。

1、加快学校“农耕文化”展厅建设工作。对现有收藏的农具进行清洗、整理、摆放,制作 “农耕文化”宣传展板及农具展示说明,对农耕文化展厅进行布置,突出我校农耕文化展厅的教育功能。

2、落实学生“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农耕文化书籍,开阔学生读书视野,并从书中追寻生活的内涵: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进而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懂得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才形成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活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佳境。

3、开展农耕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将设立农耕种植基地,按班级划分责任田,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种植如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以此来体验父母的艰辛,采摘的欢乐,从而养成厉行节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二是鼓励学生每周协助爸爸、妈妈学干一项农活,并写出自己的所作、所感,领悟生活在于劳作。

4、深入开展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计划在教师、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绿豆、黄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进行美术作品创作,并进行优秀作品评选,对优秀作品在学校进行展示;每学期在各班组织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竞赛、绘画比赛,对获奖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利用校园小广播等形式播放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故事、典故,在全校营造农耕文化的氛围。

茅箭区大川学校

2014年7月

农耕节活动总结《五》

2015年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归纳

2015年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归纳

【导语】国内现有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可谓是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体验民俗风情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需求迅猛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农民增收愿望强烈,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

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 目前“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

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农耕节活动总结}.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随着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旅游化步伐的加快,乡村旅游产品也整经历着有“观光”到“休闲”的发展,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可选择的类型有:山水田园型、生态养生型、务农参与型(牧场/农场)、农业观光型(现代农业园区)、节目主导型等。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摘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本文在对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扶持、协会推动、市场导向和协调发展等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研究。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

农耕节活动总结《六》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

——以安哈镇摆摆村为例

总结报告

{农耕节活动总结}.

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

主办: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目录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1

1. 调查项目概述...........................................................................................................3

1.1 项目背景和目标.....................................................................................................2

1.2 项目时间.................................................................................................................3

1.3 项目成员.................................................................................................................3

1.4 调查方法.................................................................................................................3

1.4.1问卷设计.......................................................................................................3

1.4.2问卷发放与回收...........................................................................................4

1.5项目成果概述..........................................................................................................4

2.项目计划与执行.........................................................................................................4

2.1调查计划..................................................................................................................4

2.2调查人员安排..........................................................................................................5

2.3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6{农耕节活动总结}.

2.3.1活动前期.......................................................................................................6

2.3.2实地调研.......................................................................................................6

2.3.3生态宣传.......................................................................................................7

2.3.4总结报告大会...............................................................................................8

2.3.5数据整理撰写报告.......................................................................................8

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8

3.1数据分析..................................................................................................................8

3.2调查结果总结........................................................................................................13

4.调查图片锦集...........................................................................................................15

4.1村落中的彝族同胞................................................................................................15

4.2农业“好朋友”.....................................................................................................16

4.3深入彝寨的日子....................................................................................................17

5.团队故事分享...........................................................................................................18

5.1记摆摆顶村调研....................................................................................................18

5.2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20

5.3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20

6.财务报告...................................................................................................................22

6.1项目资金来源........................................................................................................22

6.2项目支出明细........................................................................................................22

6.3财务管理情况........................................................................................................23

7.结语..........................................................................................................................23

8.附件...........................................................................................................................23

8.1安哈镇卫星地图....................................................................................................23

8.2调查问卷表............................................................................................................24{农耕节活动总结}.

8.3生态农业宣传资料................................................................................................26

8.4相关网络宣传媒介................................................................................................27

调查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和目标

项目背景:我国彝族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

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

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脉纵横沟

壑交错,坡多坝少,光照资源充足,适合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生产在彝

族社会传统经济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农产品的种类十

分丰富。凉山州粮食作物以土豆、玉米、水稻为主,荞麦、燕麦次之;经济作物

有苹果、烤烟、石榴、甘蔗、蚕桑等。此外,还盛产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独特

的区域气候形成了彝族独特的农耕文明。彝族人民世代在该地区劳作,繁衍生息,

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农耕文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181万人,马边、

峨边两个彝族自治县,约有10万人。安哈镇摆摆顶村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30

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

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

气温14℃,年均日照214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

林地草场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fanwen/4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