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经典散文】

三毛经典散文《一》

三毛散文的浪漫性修改稿

三毛散文的浪漫性

摘要

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以自己一生传奇经历写成一部部充满着浪漫色彩的作品,曾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撒哈拉沙漠神奇斑斓的自然风光,万水千山长路上的流浪足迹,流浪途中原住居民美好纯真的人性生活,她与荷西美丽感人的异国恋情,带给了三毛无限的遐想和联想,更激发了三毛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使得三毛对生活有着乌托邦式的理想,浓郁的浪漫色彩贯穿了三毛的整个创作历程。 关键词:三毛 散文 浪漫

对于作家三毛,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三毛,原名陈懋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不论在港澳台、海外,还是在大陆,三毛都有众多的读者。“三毛震撼”,“三毛旋风”也不知在各地出现过多少次。她童年被视作“问题孩子”、孤僻少女,曾经自闭七年,最后终于走了出来,成为走遍千山万水的作家。据评论家朱蕊分析,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读者首先通过阅读三毛的散文进而产生阅读“这种与内地不尽相同的散文形式”的台湾散文的兴趣的。“我们最先接触到的这种文采斐然、情真意切、无所不写的散文写作形式,是出自于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作家的笔下。大约在80年代初,当三毛的散文在内地流传开来时,人们便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与内地不尽相同的散文形式的冲

击,以至于在这以后的十数年里,台湾的散文像潮水一样汹涌而至”。由此可见三毛文章的巨大作用。三毛的作品像一个不施粉黛的美女,自然天成,楚楚动人。与现在各种用华丽语言雕饰的散文相比,三毛的散文更多的是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情动人。而散文中的浪漫性,体现得尤为明显和深刻。她的散文集有《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温柔的夜》,《我的宝贝》等。

三毛散文浪漫性的体现

三毛散文的浪漫性,首先体现在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这一点上。

三毛在每去一个地点时,都会先阅读有关于目的地的书籍,“这是我过去造成的习惯,每去一个新的地方之前,一定将它的有关书籍细心的念过,先充分了解了它的情况,再使自己去身历其境,看看个人的感受是不是跟书上写的相同”。而对各种传说的想象,更在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念着手中的最后一本书时,荷西与我正坐在一条大船的甲板上,从大加纳利岛向丹纳丽芙岛航去。原来荷马时代已经知道这些群岛了,想来是奥德赛里面的一段,你说呢?”[1]我望着远方在云雾围绕中的海上仙岛,叹息的沉醉在那美丽的传说里”,三毛甚至产生了“我们去找金苹果”的念头。是传说是梦境还是真实,在三毛的散文中似乎已经分不清楚了,丰富的联想为三毛的散文添上了一层朦胧而又浪漫的美。在三毛的散文中,丹纳丽芙的七个岛被誉为“大海中的七颗钻石”,钻石作为女性所青睐的爱情象征,无疑使得这七个岛屿神秘而又梦幻。在听完拉歌美拉岛上土著居民的{三毛经典散文}.

{三毛经典散文}.

的美妙哨声之后,三毛甚至觉得“梦里的人都用鸟声在说话”,人用鸟声说话,与通常散文中的所谓“鸟用人的声音说话”的拟人手法更胜一筹,夸张的想象不仅仅打破了常规思维,更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里风气的淳朴,土著居民的多才多艺,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大量铺陈,对比,描述相比,一句简简单单的“人用鸟声说话”并未逊色。在《素人渔夫》中,当三毛见到盛产鱼和海带的大海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是所罗门王宝藏”,现实中的大海与远古的所罗门王通过“宝藏”联系在一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人耳目一新,增添了人们更多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三毛经典散文}.

但三毛的散文中所体现的浪漫性并不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美好的想象在散文中并不是每次都由美好神秘的景色所引起。即使是黑暗,是灰烟,是巨浪,也会让三毛想到人生的真谛。在《石头记》中,文章这样写道“人都走了,剩下我一个人坐在路边,深灰色的天空,淡灰色烟雾腾腾翻着巨浪的海,黑碎石的海滩刮着大风,远方礁石上孤零零的站着一个废弃了的小灯塔,这情景使我想起一部老电影《珍妮的画像》里面的画面。又再想,不过是几分钟以前,自己的生命,极可能在这样凄凉悲怆的景色里得到归宿,心中不禁涌出一丝说不出的柔情和感动来”,与中国几千年一味的触景伤情,感怀悲{三毛经典散文}.

秋相比,三毛这种积极乐观的联想赋予了对生命美好的憧憬和期盼,这种带有希望和憧憬的浪漫联想摆脱了传统式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观与忧伤,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并不是三毛的每次联想都是这么深刻,三毛的散文中也有过天真烂漫的遐想和童真的美梦,在《拾荒梦》中,三毛的志愿就是做一个拾荒者,我的志愿——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 这天真烂漫的遐想,迎来的是老师的一黑板刷。拾荒者这原本让人觉得地位低下的职业,在三毛的眼里却如此的神圣,甚至可与天上快乐自由的飞鸟同言而语,她那老师并不知道,当年她那一只打偏了的黑板擦和两次重写的处罚,并没有改悼三毛内心坚强的信念,许多年后,三毛虽然没有真正以拾荒为职业,可是她是拾着垃圾长大的,越拾越“专业”,并且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什么处罚也改不了。拾荒,这个三毛小时候单纯的梦想,给她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让她的散文充满的童话般的色彩。

其次,三毛散文中对清新明丽的风景,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的描写是其浪漫性的另一体现。散文对风景的描写并不少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北京的秋》中对风景的描写都可谓佳篇,而三毛散文中对风景的描写摆脱了更重华丽辞藻和多样的手法,按照景色本来的面貌去描述,其清新明丽的文字和脱俗的表达,使看似平淡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与一般的景色描写相比,三毛散文中的景色更多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平淡的风景中,“她的写景状物不停留于浮光掠影,而是善于狱于特定景物以特定的情感与思想,进而体现出丰富纤美的浪漫情素”[2]在《荒山之夜》中,三毛带着喜悦的心情去寻找她所喜爱的骆驼骨,沙漠中的暮色变化是这样的,“这些沙堆因为是风吹积成的,所以全是弧形的,在外表上看去一模一样。它们好似一群半圆的月亮,被天空中一只大怪手抓下来,放置在撒哈拉沙漠里,更奇怪的是,这些一百公尺左右高的沙堆,每一个间隔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喜悦兴奋于是沙漠中这些荒山便像纯洁无暇的月亮,又因为她的好奇,这些沙堆又成了“天空中一只大怪手抓下来,放置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神奇景观。这些生动的描写,细细读来,融入了三毛及其浓厚的感情色彩,正是她的好奇,使得这些沙堆也有了一层朦胧美和浪漫美。而当三毛夜色中摆脱了沙漠中三个强壮的撒哈拉男人的穷追猛赶时,“看看天空,大熊星座很明亮,像一把水杓似的挂在天上,小熊星在它下面,好似一颗颗指路的钻石,迷宫山在夜间反而比日正当中时容易辨认方向”,[3]平静的夜,就是三毛的内心,这时,小熊星也变成了可以引路的钻石,景与情天衣无

三毛经典散文《二》

三毛散文集

【作家简介】: 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台湾著名女作家。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先生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定海区小沙镇陈家。五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遗物、作品、照片。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毛经典散文}.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部分作品:

1、赴欧旅途见闻录 >>>>>[阅读全文]

{三毛经典散文}.

2、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阅读全文]

3、我的写作生活 >>>>>[阅读全文]

4、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记行 >>>>>[阅读全文]

5、背影 >>>>>[阅读全文]

6、拾荒梦 >>>>>[阅读全文]

7、石头记 >>>>>[阅读全文]

8、梦里花落知多少 >>>>>[阅读全文]

9、惊梦三十年 >>>>>[阅读全文]

10、沙漠中的饭店 >>>>>[阅读全文]

11、故乡人 >>>>>[阅读全文]

12、哑奴 >>>>>[阅读全文]

13、遗爱 >>>>>[阅读全文]

14、雨季不再来 >>>>>[阅读全文]

15、秋恋 >>>>>[阅读全文]

16、三毛经典语录 >>>>>[阅读全文]

17、一生的爱 >>>>>[阅读全文]

三毛散文世界读解:{三毛经典散文}.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散文形式对于三毛来说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三毛的这种三毛体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个世界是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世界,它们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三毛用她

机智诙谐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构筑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本形式.在她的散文世界中主要有这样三个形态,即早期散文的忧郁感伤,远离都市的二人世界,孤独平淡的回归时期.

关键词:三毛、三毛散文、三毛体、生命、散文世界、语言、沙漠

关于三毛,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1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三毛热。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文世界。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一、散文化的生命世界三毛体

与其说三毛是在进行文散文创作,不如说她是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如同三毛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一样,三毛的散文也是一次性的,它是别人不会的。我们可以把三毛那种独有的的散文叫做三毛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三毛散文除了具有一般散文所共有的特征,即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之外,它还是一种生命纪实。三毛的散文世界是其散文化的生命世界,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作品,好似一首无声的歌,在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在向人们尽情展示她那颗丰富而疲惫的心灵。正是因为此,散文形式在三毛那里具有了不同于寻常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她那里,与其说散文形式是一种文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已经超出了作为一种文体裁的性质和范畴。三毛是在用她的生命去写作,她象是一个神秘、虚幻的人物,又象是地一片飘动的云,人们为她的色彩、光芒所炫惑,却看不清,猜不透;然而她又是一个极真极纯的真实存在,通过那一篇篇极为坦诚的内心独白,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触摸到她的心灵。她的全部作品,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及发生在她周围的人与事的真实记录。三毛的作品全部采用第一人称,作品里有一个永恒的主人公,即她自己三毛Echo,与同时期的琼瑶等作家相比,她不是着意去描绘动荡的社会生活而是执着地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探求。这是开成她独特的三毛体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毛体的散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三毛散文世界是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世界。巴金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是无技巧,而读者读三毛的作品时,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清茶,有一缕清香,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三毛自己在《衣带渐宽终不悔》里说:我的人生也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说宿命,太悲观了,说是大自然的定律比较好。《老子》里有一句话:万物作焉不辞’,天地万物都循着自然运作而不推辞。我是个自然主义者,一切发生的事都是合乎自然的定律。顺其自然,没有意外。2因此,无论是《雨季不再来》中那个封闭而多梦的少女,还是《撒哈拉的故事》中那个向漫天风沙的少妇,或者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个平静而淡泊的寡妇,三毛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欢乐与悲痛、幸福与坎坷。她如同一位好友,在与你谈心,在向你展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灵魂。她的作品没有也无须人工的雕琢,情真意切而又挥洒自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她说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我无拘无束的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定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3正是因为她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作{三毛经典散文}.

态度和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使得从她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率真而不做作,作者的灵明与智慧在作品中任意挥洒,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三毛用她充满灵性的笔给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散文世界。

其次,三毛的作品在文本形式上也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

游记体是用于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很多作家都写过一些记录沿途风光、风俗人情、放行经历的游记体散文,但三毛所写的游记显然与他们不同,有人认为流浪才是三毛的名字,她一生喜欢流浪,甚至选择了流浪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她的游记对于她来说就成为她生命经历的记录。看她的《逍遥七岛游》、《马德拉游记》、《墨西哥幻行》等等游记作品,三毛以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将我们引向她的私人生活和内心世界中去。三毛带你去看爱情、生死以及种种神秘和未知,她把你几乎忘却的好奇心重新点燃了,她让你重享闯五湖三江的喜悦。4从这些游记当中,三毛向我们展示了她眼中的大自然,而读者也正是从她的游记当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那远离都市的自然中,她去哭、在笑、去疯狂,游记只是她展示自己生命的一个载体,流浪才是她的目的。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样式,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如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等。三毛在她的作品中也讲述了一个一个的故事,但是小说中的叙事故事情节不同,三毛所叙述的故事大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她的散文《寂地》描写的是几位朋友野营时讨论一种叫做脸狺的怪物,故事没有所谓的开头、结尾,从天黑时写起到第二日天亮时便嘎然而止,整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仅有的两段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当时恐怖的气氛,作者只是要在其中表现她对神迹的看法。此外作为小说的叙事,都是一些虚构的情节,而三毛作品中的叙事却都是真实的。对于她这样一位有着独特经历的作家来说,她根本用不着虚构,因为她的生命中就有许许多多伸手可及的人物和事件。她的作品都是纪实性的,都取材于新身经历、实见实闻的流浪旅游生活三毛只是要在这一个一个故事中表现她对于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

三毛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抒情意味,她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感,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感贯穿于她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仅映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时,我们可以看到《搭车客》中,她对那些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的慷慨无私;《故乡人》中,她对从未谋面的中国人曾君雄的赤子之情;《娃娃新娘》中,她对于十岁新娘姑卡的同情之心等等,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浸透着一种爱心,抒情性非常强。但这又和一性的特点,因此它显然不是一种诗歌体的文学作品。

三毛的散文大多是一些随感,抒发作者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的感悟,对一般的诗歌不同,它没有诗歌所具有的那种语句凝炼、结构跳跃、富有音乐些现实的人和事的看法。但它又和一般意义上的日记不同。日记是对于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时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并且三毛的随感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基调,即上文所提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三毛的作品是随感而非日记体。此外,日记相对来说是记录一些相对比较隐私的事情,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三毛的随感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日记中所表现的显然是有区别的。

其三是三毛散文中的机智、诙谐、朴素的散文话语。

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往往通过语词表现的特点呈现出来,而读者对作品风格的认识和感受,也首先是从词语的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的特点中获得的。我们所了解的三毛作品所具有的洒脱不羁的风格,也就是从她的语言开始的。作为一种生命纪实,三毛散文的语言也略上了她本人的痕迹,乐观向上追求自由的三毛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执着、对于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文字,使它天然的具有一种机智、纯净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sanwen/1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