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现代诗歌】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一》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焉支yānzhī隘口ài蹲踞dūnjù

躯体qū焚fén敕勒chìlè

(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诵第3节。思考:

(1)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2)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五、板书设计

长城谣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一片槐树叶》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1、介绍作者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明确体裁,把握主要内容:

明确:与《长城谣》一样,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2、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诗歌第2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诗歌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6、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三、研读欣赏

⑵体味语言

1、第1节仔细读来,其实就是一个长句子,主干是“这是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诗歌中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

明确:(1)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平常,并不起眼,并不绚烂。

(2)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

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变得如此的不寻常。

(3)„„一片„„一片„„一片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反复吟咏,诗韵绵长。

2、第2节中,诗人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了什么?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1)忘记了收藏这槐树叶的地点、时间。

(2)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

(3)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对于故国的惦念!

3、第3节是直接抒情的部分,同学们知道“花飘香的季节”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明确:秋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天是怀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四、课堂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不平常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平常

忘了来历——平常

没有损坏——珍贵

蝉翼般滑落——轻

故国的泥土——重

何日?——!

作业:

《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两首诗歌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反思:

<p align=right>刘少亥</p>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二》

高三语文现代诗歌

2010届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单元1)

本单元课文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鉴赏诗歌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现代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 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再别康桥》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

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高考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1.文学常识

①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我国宏大的无产阶层革命家、思维家和军事家,墨客,书法家。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采桑大堰河子·重阳》《七律·长征我爱这土地》《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

②戴望舒 (1905—1950) 诗人,中国当代墨客,生于浙江杭县。重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印象》《望舒草》《我爱这土地》《望舒诗稿》等,代表雨巷诗作《雨巷》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③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曾来天津求学于梁启超。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④艾青:(1910--1995)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76年10 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 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

⑤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词有两大风格流派即婉约派和豪放派

2.字音识记

《沁园春·长沙》

百舸(gě) 橘子洲(jú) 遒劲(qiú) ...

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ã) 遏(â)制 ....

漫江(mǎn) 寥廊(liáo) 挥斥(chì) ...

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诗两首》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ú pǐ) 荇(xìng)

《大堰河——我的保姆》

瓦菲(fēi) 叱骂(chì) 凌侮(líng wǔ) 凄苦(qī) 火钵(bō)

忸怩(niǔ ní) 典押(diǎn yā) 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huáng)

苔(tái)苔藓 (tāi)舌苔 悄 (qiāo)悄悄 (qiǎo)悄然

菲 (fēi)芳菲 (fěi)菲薄 切 (qiè)一切 (qiē)切磋

结(jié)结构 (jiē)结实 漂 (piāo)漂浮(piǎo)漂白

3.形近字辨析

《沁园春·长沙》

稠chóu 稠密 惆chóu 惆怅 绸chóu 绸缎

寒hán 寒冬 寨zhài 寨子

《诗两首》

消xiāo 消沉 销xiāo 销毁 绡xiāo 红绡

婉wǎn 婉约 剜wān 剜菜 惋wǎn 惋惜

《大堰河——我的保姆》

尝cháng 尝试 偿cháng 偿还

膝xī 膝盖 漆qī 漆布

碾niǎn 碾场 辗zhǎn 辗转

棵kē 一棵 稞kē 青稞

己jǐ 自己 巳sì 巳时 已yǐ 已经

4.词语成语积累

①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自由竞相地生活着。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寥廓:宇宙的广阔。 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②叱骂:责骂

辉煌:光辉灿烂。

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以后再结婚。这样的女孩儿叫童养媳。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99年高考全国卷、01年高考全国卷、03年高考全国卷,对此内容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是选择题。但从05-09年五年高考试题来看,各高考考卷均没有单独设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诗歌虽然不再单独考查,但是近几年出现了以现代诗歌作为作文的材料的命题趋向,如06年高考山东卷。较以前相比,考查现代诗歌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了,也更加体现新课标精神,希望2010年的高考考生注意。

1.(199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解析】《我爱这土地》的“意”是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由此,诗人选取了四个“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意”和“象”连接的媒介便是“鸟”,即诗人自己,“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D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即为赏析不当的一项。

2.(2001全国卷,语文,12)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注:臧克家生于1905年10月8日,诸城吕标乡臧家庄人。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

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以我国新诗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有诗云:“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年景虽之暮,霞光犹灿然。”这就是他晚年来的精神矍铄的写照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家,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丝毫没有透露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诗人的人生哲理,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

3.(2003全国卷,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

【答案】D

【解析】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三》

现代诗两首

西华二中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现代诗两首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_________课时安排:2课时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星期____

学习目标1、我能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2、我会感受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我能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荒莽()些微()蝉翼()敕勒川()焉支()

2、我能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谣()赦()槐()

徭()敕()愧()

自我发现

二、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

3、席慕容()女诗人,生于四川,是王族公主之后,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学艺术。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回台湾任美术教授。席慕容多写()、()、(),唯美的文字清新易懂,拥有大量读者。出版的诗集有《》《》等。

4、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主要作品集有《》《》等。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去台湾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一种强烈的游子怀乡之情,充满他的心间。

二、自主学习:

5.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6.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三、合作探究

1、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2、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3、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4、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绘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四、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焚起( )敕勒( )

蝉翼( )沾着( )槐树( )山巅( )

2.形近字组词

┏焉:()┏踞:()┏敕:() ┏沾:()

┗嫣:()┗裙:()┗蔌:() ┗粘:()

3.词语解释。

【隘口】 【冷眼】

【躯体】【些微】

【悲欢】。

4.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进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8226;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6、回答问题:

1).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2)请写出《一片槐树叶》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6、我的知识导图:

<p align=right>马宏</p>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四》

关于歌颂祖国的现代诗

关于歌颂祖国的现代诗

《祖国啊,祖国》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 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 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 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我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你, 愿你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都说你的信念不会变, 都说你的旗帜不褪色, 都说你的苦乐不曾忘, 都说你的歌声永不落。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我把满腔赤诚献给你,

愿你永远坚强, 永远蓬勃。 祖国,我的祖国, 祝福你,我的祖国。 我把满腔赤诚献给你, 愿你永远坚强, 永远蓬勃。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五千年的征程 蹉跎岁月,历经无数春秋 在原始群落中惊醒,见证男耕女织的日程 在战鼓瑟瑟中惊醒,饱尝金戈铁马的生活 在洋人的火炮中惊醒,受辱列强禽兽的欺凌 趟过历史冲刷的长江黄河,翻越世纪雕琢的泰山群岳 一路荆棘,一路颠簸 伤与恨,汇聚着古老的传说 血与泪,演绎着岁月的蹉跎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五千年的沧桑,你用自己的躯体书写神奇 暗淡了刀光剑影,掸拭去历史埃尘 每一次沧桑都是岁月深雕在额角的皱纹

烙在心上难以抚平的伤痕 凝结中华儿女追求希望的心声 穿梭血泪筑就的万里长城,缅怀嬴政秦兵马俑的雄风 一路奔波,一路奇闻 伤与恨,验证着古老的文明 血与泪,谱写着进步的脚印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你用自己的躯体予以证明 挣脱历史的桎梏,将文明与和平一并播种 历经磨难的民族 在世界版图中,勾勒雄鸡的蓝图 比我心血还红的五星红旗 伴着晨曦,冉冉东升 祖国,你终于有了自己的尊称——中国 饱经沧桑的民族,才是希望与和平的守护神 举杯祝福,我亲爱的祖国 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 非典的肆虐、洪水雪灾接踵侵袭 间隔三十二年的两次特大地震 任凭再大的灾难降临 祖国始终高昂着头头颅 在这片灾难的脚下,始终都有一片忠爱的热土

祖国,您在我心中 我才有勇气 搏击壶口白浪翻怒,攀登巍巍知识巅峰 您就是中华儿女心中 那盏亮起的灯 照亮道路,伴我们一起前行 《国庆节诗歌》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 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 这气势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 用苍劲的大手, 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 擦去满眼的泪花, 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 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五》

09中考语文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

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

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

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 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

二、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 《矛盾常伴心中》

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 夜晚的棉被多么诱人, 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 始终最爱静夜时的沉思。 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 目光受到作业的牵绊; 如今,心内太复杂, 何时才能做完这该做的作业? 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 或许面对老师的眼神时, 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 会多一些欣慰吧! 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

2、请按“ , 牵住向往的心”的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

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

我的感想: 我想说的: 三、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1、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 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4、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 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四、阅读《“代沟”上握手》(辛迪),完成题目: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边听你絮语低声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1、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2、这首诗写了隔代之间亲切对话的情景,诗中那个词语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 3、“青春的梦想”和“我们心上的驼铃”分别指什么?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5、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 6、你是怎样处理和父母之间的代沟的?

五、阅读《火》(冯雪峰)完成题目: 火!哦,如果是火! 你投掷在黑夜! 你燃烧在黑夜! 我心中有一团火, 我要投出到黑夜去! 让它在那里燃烧,

1、诗中第一节表明作者对火什么样的态度?

2、从诗中的内容看,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怎样?

3、作者心中有一团火,要投到黑暗中去,为什么这样说?

4、诗的末尾说,“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着它”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六、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而让它越燃越炽烈!

熊熊的火, 炽烈的火, 黑夜吞没着它! 黑夜燃烧这它!{关于考试的现代诗歌}.

哪里都有夕阳、露珠、小河, 你走了,你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 的情怀。 2、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4、诗的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6、本诗在语言上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七、阅读诗歌《新月》何其,完成习题。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6、你最喜欢诗中的那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7、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怀,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呢?为什么?

8、模仿下面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 我乘风归去, , 越过万水千山。 。 八、阅读《一片槐树叶 》 (纪弦) 完成题目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shige/4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