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生活随笔】

紫苏油的功效与作用【第一篇】

紫苏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的功效是非常丰富的,如今紫苏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一种蔬菜,那么紫苏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紫苏的功效与作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紫苏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的功效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鱼蟹中毒等症的治疗。

  紫苏的作用

  1、抗菌作用

  紫苏叶的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无抑制作用。紫苏叶浸膏对真菌有抑菌作用,其中所含的紫苏醛、柠檬醛起主要抑菌作用,两者并有相互协同作用,这是因为两种化合物均是单萜系醛类物质,其作用部位也类似。紫苏油对接种和自然污染的霉菌抑制力明显优于尼泊金乙酯。

  2、解热作用

  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生药)/kg经口给药,对伤寒混合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紫苏叶水提取物与紫苏醛均有延长雄鼠给予巴比妥酸盐引起的睡眠作用。水提取物对大鼠的运动量有抑制效果,但紫苏醛的抑制效果却不明显。紫苏叶的甲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也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催眠作用时间。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具有镇静活性,而且紫苏醛和豆甾醇具有协同作用。对紫苏延长睡眠作用的有效成分筛选发现,从紫苏中分离出的时萝芹菜脑对环己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也有延长作用。

  4、止血作用

  鲜紫苏叶外用确有止血作用。紫苏注射液2g(生药)/ml对动物局部创面有收敛止血作用,使结痂加快,并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止血的有效成分可能是缩合鞣质类。临床研究表明紫苏制剂对子宫颈糜烂出血、息肉活检出血均有明显止血作用。研究表明:紫苏的止血原理是:①紫苏能直接作用于血管,有短暂的收缩作用;②紫苏有较弱的促进血小板凝集作用;③紫苏可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此血栓类似动脉中的白色血栓。血栓能机械性堵塞伤口,以达止血效果;④紫苏可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其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

  5、对代谢的影响

  饲喂紫苏种子油的小鼠,在颈周围产生病灶性脱毛,而且在同样部位有皮肤损伤。紫苏油0、35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醛做成肟(Oxim)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其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作用较缓慢。

  6、其他作用

  紫苏中多种成分均有药理活性,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尚有祛痰和平喘作用。

  紫苏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紫苏酮作为紫苏叶中促进小肠蠕动的有效成分,它可能是通过兴奋小肠环状肌而促进肠内容物通过小肠。

  紫苏叶的乙醚提取物能增强脾细胞的免疫功能,而乙醇提取物和紫苏醛有免疫抑制作用。

  紫苏粉提取物在油-水乳剂系统中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苏叶对放射性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紫苏梗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酶活性增长。

  紫苏的副作用

  紫苏中芳香性成分丁香油酚给大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95mg/kg,可引起大鼠后肢及下腭瘫痪,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α-蒎烯可引起皮疹、谵妄、共济失调、昏迷,并刺激胃肠等,吸入时可引起心悸、头昏、神经失调、胸痛、支气管炎、肾炎以及引起慢性接触性良性肿瘤。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

紫苏油的功效与作用【第二篇】

紫苏的功效和作用

  紫苏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紫苏的功效和作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紫苏的功效和作用

  紫苏的基本介绍

  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东南亚、台湾、中国江西、湖南等中南部地区、喜马拉雅地区,日本、缅甸、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也引进此种,而北美洲也有生长。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

  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淹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紫苏产品。

  紫苏的功效与作用

  1.解表散寒

  紫苏辛散性温,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2.行气和胃

  紫苏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可用于治疗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逆。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

  3.理气安胎

  紫苏辛则能行,兼有理气安胎的功效,常配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治疗妊娠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症。

  4.解鱼蟹毒

  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5.抑菌消炎

  紫苏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而紫苏油对自然污染的霉菌有明显的抑制力,其对霉菌的抑制力明显优于尼泊金乙酸,且具有用量少、安全、不受PH值因素影响的特点。

  紫苏的营养价值

  紫苏全株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具有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小时素、高矿质元素等。

  在嫩叶中,抗衰老素SOD在每毫克苏叶中含量高达106.2微克。

  紫苏种子中含大量油脂,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含亚麻酸62.73%、亚油酸15.43%、油酸12.01%。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占25%,内含18种氨基酸,其中赖安酸、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苋。此外还有谷维素、维生素E、维生素B1 、缁醇、磷脂等。

  紫苏的选购

  挑选时以色紫、叶大不碎、没有枝梗、香气浓郁者为佳。

  紫苏的存储

  放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以防香气散失。

  或晒干再用保鲜袋装好。

  或洗净晾干报纸包裹放冰箱。

  或洗干净后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放些盐拌匀,保存在通风的地方。

紫苏油的功效与作用【第三篇】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以下是生活百科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陈治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7、茵陈治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8、茵陈治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

  10、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1、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2、茵陈治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湿疮瘙痒,湿温初起。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茵陈的食用方法:

  茵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茵陈用药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功效: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来源:《急难重症新方解》

  茵陈羹

  功效: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

  组成:茵陈。

  用法: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

  茵陈饮

  功效:主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噎膈反胃。

  组成:茵陈3钱,焦栀子3钱,泽泻3钱,青皮3钱,甘草1钱,甘菊花2钱。

  用法:水3-4钟,煎2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阳饮(《证治宝鉴》卷四)。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茵陈干姜饮

  功效: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紫苏油的功效与作用。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茵陈玉米须茶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紫苏油的功效与作用。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茵陈苏叶汤

  功效: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2钱,茵陈2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茵陈石膏汤

  功效:主治黄汗。

  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茵陈绿茶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主治: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0——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来源:《药茶治百病》

  茵陈散1

  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 石膏90克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栝楼1枚(干者) 甘草30克(炙微赤,锉) 木通30克(锉) 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陈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痛。

  组成:香薷散加茵陈。

  用法: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

  来源:《得效》卷十。

  茵陈散3

  功效:主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组成:茵陈3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3分,茯神1两,赤芍3分,生干地黄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青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茵陈散4

  功效:主治伤寒4日,头痛,背膊急闷,骨节烦疼,心燥口干。

  组成:茵陈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2分,防风2分(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九。

  茵陈散5

  功效:主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

  组成:子芩1两半,秦艽2两(去苗),知母2两,大青1两,赤芍药1两,川芒消2两,土瓜根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茵陈2两,黄连1两半(去须),栀子仁2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新汲水下,不拘时候。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1碗。腹中稍觉转动,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盖取汗,汗解便愈。

  来源:《圣惠》卷十六。

  黄耆茵陈散

  功效: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

  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来源:《杏苑》卷五。

  茵陈荷叶茶

  功效:清利湿热,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圣济总录》。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suibi/2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