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故事传奇】

老无所依影评【一】

老无所依影评

  下面是由整理的老无所依影评,欢迎阅读。

  老无所依影评(一)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杀手追杀一个得到意外之财的猎人,警察又在追查杀手的故事。电影用一种惯常的倒叙手法入手,给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一片广袤而荒凉的西部草原上,一个猎人因为无意中得到了两个黑帮互杀之后留下的一笔横财,为了占有这一笔横财躲避追杀而展开的逃亡路途。

  伴随着逃亡的路途中,有三个男人在这一条线上进行着你躲我追的智勇较量。第一个男人是想非法占有钱财的正在做着猎人的退伍军人,有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特征:一生无太多的成就,如果没有意外,也许就是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一定偷偷的做过天上掉下馅饼的梦。当一笔横财终于出现在眼前,原始的贪婪欲望占了上风,从而也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有了如间谍一般警觉,每到一处新地方,总想费尽心机的藏放钱财,一有风吹草动,便急忙的应对与逃避。猎人尽管费尽心机躲过一次次追杀,却一次次被逼到山穷水尽。不到万不得已,猎人绝不轻易放过到手的钱财,直眼前无路想回头时,却已是无路可走之时了。

  第二个男人就是那个杀手,他的性格表现得相当突出,他残忍,冷血,机警,无视所有的社会规则,没有大众的是非观念,只活在属于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他的世界除了位于中心地带的他自己以外,其余的空间就象那荒僻的草原一样的阴冷空茫。当你看到他伴随着含笑的脸部肌肉用低沉平稳的语言表示出冷气森森的“杀”字01hn.com,当你看到对手在他的枪击声中血水流漫过来,他却波澜不惊的抬起双脚优雅的平伸,利索地抖擞起身上的可能夹带灰尘,当他为了得到药品而若无其事的把药店前的汽车焚烧,当你看到他微笑着用一枚硬币定一个陌生者的生与死,当你看到好心人在他面前毫无理由的被毙身亡,你不能不从他那习以为常的表现中感受到一种残忍而凝重的冷酷的寒意。他与那些当街卖唱收取危重病人的钱财,言必谈钱的嬉皮士们体现了这个社会某一强大而无所不在的人群的缩影。

  他的身上,让我想到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讲究独立个性,我行我素,冷漠自私,无视所有规则与羁绊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砸烂了所有人类社会制定的规则而畅行无阻,善良人们只有坐以待毙,惩罚他们无异于异想天开,要想他们灭亡,除非是那些非人的意外,比如自然界的一次无法预料的破坏,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等,又或者只是一次交通意外,才会让他们措手不及,这个冷面杀手在与人类的多次对决中毫发无伤,却在一次交通事故的深度撞击之下,变成鲜血淋漓,导演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给了这个杀手一个小小的反讽,也给现实世界普通人们一种无奈的启示。

  第三个男人便是小镇上的治安官,他似乎是代表着正义与阳光的一类人群,然而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上,却显得那般弱小和无助。除了童年时那些遥远而亲近的回忆,在他生长的这几十年来,小镇上充满的都是暴力与血腥,不能阻止的残忍的屠杀。他一次次的走在罪犯的后面,收拾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残局。随着生命的渐渐老去,他也愈来愈对这个日益发展的世界失望,除了看到前辈与垃圾与野猫小狗为伴,那些精神与肉体的正义的依靠,都无所归依,无所归依。

  这一部片子,似乎并没有具备以往的美国大片的风格,画面阴沉而朴素。当然也具有传统的美国影片的特点,过渡简洁,善于运用细节揭示情节发展。如果不认真思考,观察细节所提示的意义,你会有懵懂无知的感觉,看不懂它们之间前后的关系。而不会象常常遭受嘲笑的韩国片子,对比之下,韩剧情节真的象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你几乎不用思考,你隔了几天不看,情节仍然一目了然,照样可以看得懂事件前后发展的脉络及关系。

  这一部电影有人评说它节奏缓慢,剧情冲突不强烈,我倒没有这方面的感觉。在看片过程当中,倒像是时时有一根紧绷的弦在牵引着往下走。只是故事结尾,两次两个老人的大段对白,我以为处理得简单化程式化了些,效果也没有《赎罪》那么处理得让人惊异。

  但由此就把它归于三流片似乎也太武断了些。它毕竟是一部能触动人类的某根神经,撩起了人心深处由于工业化经济化所引起的悲凉而无望的感觉的电影,它揭示了人类对社会越来越有抵触而又无可奈何的一种现实。摆脱了那种提供浅薄的直白的快乐或悲哀,或者虚构了一种假想的理想生活的电影模式,而是直逼了这个社会的残忍自私而又冷漠的软肋,让人类时时有悲凉的绝望之感。

  老无所依影评(二)

  《老无所依》没有一个话特别多的人物,但对白一直不断,照旧多得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电影里这许多话,仿佛是会让人觉得有一半是失去作用的。关于科恩电影里喋喋不休的对白,我想起有人评论鲁宾斯坦弹钢琴:音符有一半是掉在了地上的。掉在地上的音符不是没有了作用,而是让人能从掉下来和没掉下来的音符落差中找到乐曲被诠释的方式,体会钢琴家借此表达的心境。科恩兄弟的对白,好像也有一半是掉到地上的,这促使我重复看他们的电影,要把这些掉到地上的对白捡起来,发现未曾发现的深意。

  《老无所依》里有几句话叫我回味,觉得是这电影主题最好的注脚。

  电影里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卡森在接了找钱的任务后,对黑帮代理人说了一句貌似神经错乱的话:“我上楼的时候,数了一下,这栋楼少了一层。”楼不是卡森造的,他当然不知道楼应该是多少层。这话没有上下文,没有逻辑,但弦外总是有音的。楼建起来,少了一层,还是一栋楼。楼如果建起来以后,抽掉一层,那楼就要摇摇欲坠了。电影里因为两百万而逃亡、追杀、追捕的几个人,就仿佛在建造一个少关键一层的楼,他们日子稳固不起来。路维林以为自己拿着两百万,就可以靠钱任意而为,但杀手安东的杀牲口的气枪和霰弹枪,让路维林宁可没有遇见这两百万,路维林没有能够用两百万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大厦,反而让自己原先的生活小楼倾塌。警察埃德以为可以靠证据像以前一样破案,结果老迈的自己,碰上安东这个用宰牛气枪杀人的新型杀人狂,自己先为这世界的堕落痛苦起来,他生活少掉的一层,就是他生命中逝去的时光,是他跟不上世界堕落的速度。

  另一句有意思的话,是杀人狂安东对路维林的老婆说的,他让女人猜硬币决定她自己能活还是必死,女人很慌乱,说硬币只是硬币,决定事情的还是你。杀手不高兴,说:这个硬币来到这里,和我来到这里的方式,没有区别的。这话太精彩,科恩兄弟电影里“无所依”的主题背后,就是这句话在作崇。这话的意思是,在世界里,在生活中,人和任何一样渺小的东西一样,走向都是偶然的,这偶然有逻辑,一件事情确有另一件事情的引导,但逻辑不掌握在人手里,掌握在上帝那只偶然的手里。所以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总是一幅事与愿违的面貌,事情总按照希望的反方向行走,而且走得理直气壮,因为总有必然而不期然的巧合要发生。

  埃德警长在电影开头的独白里悠悠怀念着以往的日子,怀念自己也是警察的父辈,那些日子是可以不带枪出警的,但那世界如今不在了,埃德在看到路维林死去之后,和另一个老警察聊天,老警察说:“如果二十年前你说今后会有小年轻染了头发,身体上打许多孔,鼻子上穿个骨头,我绝不能相信的。”埃德无奈:“这些是从轻视坏习惯开始的,当人们开始不再喊‘先生’和‘女士’的时候,世界差不多完了。”原先的世界不断崩塌陷落着,而倾塌中的碎片又不断拼贴连粘成新的世界,塌陷连粘中,时间过去了,人老了,不再有力气去适应新世界,于是老而无所依。埃德以为退休了就有个温柔乡、宁静乡、安详乡可以依靠,结果没有,结果只有个梦,而且梦不长,很快醒了。

  电影里点题最明显的一句对白,是埃德警长对路维林的老婆说宰牛的故事,有一个人用枪宰牛,结果飞出去的弹片蹦到牛骨头上弹回来,却伤了自己。路维林找到两百万,却因为两百万赔了性命,安东追杀路维林,没曾想路维林会把自己伤得厉害,也没想到解决路维林老婆之后,会在小镇宁静的小路上碰上一起车祸,他是没有闯红灯的,规则并不管用,这是安东自己说的:假如规则带你到这无路的境地,这规则有什么用?科恩兄弟拍过的这许多电影,说来说去,无非是曲折的偷鸡蚀米,最后连偷鸡的念头一起蚀掉,剩下一具尸身。故而,生活不可依靠,规则不可依靠,自己也不可依靠,这世界无可依靠的。

老无所依影评【二】

杀人回忆影评

  下面是由整理的杀人回忆影评,欢迎阅读。老无所依影评。

  杀人回忆影评(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亚洲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巨变,香港电影走向极盛然后迅速开始衰落,日本电影随着大制片厂的倒闭,大师的一一离去也开始黯淡,反而以前默默无闻的韩国电影,开始逐渐大放异彩。期中陆陆续续出现了一批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和口碑的作品,也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影人和导演。我向来不喜欢韩国的电影,除了少数例外,比如奉俊昊的《杀人回忆》。

  这部电影和美国导演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改编自历史上真实的连环杀手的事件。令人毛骨悚然的华城连环杀人案,凶手从1986年到1991年间,陆陆续续奸杀了十名女性,却无影无踪,令警方难以追捕。到了2003年,刑事诉讼有效期已经过去了,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即使抓到也已经徒劳。奉俊昊敏锐的抓住了这样一个事件,进行了出色的艺术加工,把这样一宗连环凶案,加入了更多隐喻和内涵。

  电影就是从1986年的夏末开始,炎热的天气里,被奸杀的女尸一具接一具的出现在韩国简陋的乡下,当地警方无力,只能求助汉城。汉城来的苏与当地的仆两人开始合作,进行这宗历史罕见的诡异案件的侦破01hn.com。仆长期习惯于严刑逼供,怀疑谁就酷刑屈打成招,而苏则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冷静客观的开始追踪案件。可是,虽然排查了大量的线索,审问了大量的嫌疑人,无论野蛮的方式还是科学的手法,都依然奈何不了凶手。案件依然在不断发生。即使冷静的苏,也在慢慢的拉锯战与煎熬中失去了理性,开始变得疯狂和急躁。

  当时,也正是韩国民主化浪潮最重要的时期,军政府的统治已经走入陌路,民众与军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人心慌张。当所有人的希望和努力都付诸东流,案件终于走入了死胡同,无力,无奈,痛苦,绝望的阴影终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记忆……

  导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巧妙的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那种共同的阵痛感。将连环凶杀和韩国现代民主运动两个不相干的事件在记忆上进行了捆绑,记忆交融,都是痛,于是如同化学反应一样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共鸣。警方在紧张的追捕凶手,电视里,大街上到处都是游行示威的人群,社会动荡,人心更加动荡。如同中国的文革至于中国人一样,他把这种刺激直接建立在了整个民族的意识深处。

  当然,通过这些暴雨,凶杀,警方的无力也是在客观和微观的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和秩序的崩溃,是军政府长期暴政的必然结局。礼乐崩坏,朝纲混乱,天下不安,所以各种沦丧的道德和凶念都趁着黑夜出来作乱,而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这个国家了,无力保证它的太平和安定了。所以,片头的字幕,刻意打出了一行小字,说这是军政府暴政时代的真实事件。所以,韩国恢复和平与安定之后,连环凶案也终止了。

老无所依影评。

  影片里的警察局也是当时韩国军政府的一个缩影,对自己认定的罪犯实行定罪,不管真相如何,说你有罪就是有罪。专制和独断曾经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社会逐渐解冻,这种野蛮的方式开始接受世人的压力,警察局的被动其实就是彼时政府的被动。警察局无力去追捕一个小小的凶犯,被其摆布,其实也就是政府的僵化与末路。

  所以,通过这个凶案来批判社会和隐射政治,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再来就是对这种悬疑色彩与无力感的表现,这又让我们想到了《老无所依》。通过三个嫌疑人的一一登场,汉城来的警官苏的理智和技能慢慢瓦解崩溃,而凶犯依然如同鬼魅一样悄无身影。

老无所依影评。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个凶案频发,但是表面上夕阳灿烂,金色而美好的茫茫麦子田。开头的小孩,从麦子上拿下一只蚂蚱来,蚂蚱的颜色,如同麦叶一样,其实就隐含的指出了凶手藏身乱世之中,如同这茫茫麦田里的蚂蚱一样,寻找起来,大海捞针,肯定是无力而返。结局的时候,早已转业多年的仆警官旧地重游,感慨万千,却从小女孩口中得知疑凶刚刚也来过同一个地方感慨,而那个疑凶的相貌,就是普普通通,人群里的他,如同麦田里的蚂蚱一样。

  追捕凶犯,使尽浑身解数,还是力竭而不能,每一种手法,每一条线索,每一次希望,都在最后破灭,如同《十二宫》一样,只是这里,这种感觉更加直观。老无所依影评。

  苏所代表的冷静理智和仆所代表的愚昧野蛮,两种破案方式,也是两种价值观。却都无法找出真相,对于凶手所代表的这种巨大的未知,人力的小聪明,小能力,完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小的线索不说,单单说三次对嫌疑人的追捕。苏警官这种现代科学的头脑,怎样被慢慢腐蚀和打败。

  审讯白痴的时候,苏敏锐的就发现了仆的落后,以及抓错了人;当追捕那个妻子卧病而心理变态的工地工人的时候,苏的科学理性与仆的经验臆想都将他们引到了同一个点,却抓错了人;几经波折,苏已经开始烦躁和困惑了,与最后那个倔强的年轻人的对抗中,苏的理智彻底崩溃,他也用起了仆的野蛮方式,力图逼迫其招供,力图使自己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可是,迷茫的大雨中,他彻底无力的倒下了。

  人的感性的经验也好,理性的推理也罢,都不能真正左右人的命运,不可控性,一直伴随着人们。那些小概率事件,那些细微的差异,就会将结果引入不同的归宿,大相径庭。打人成习惯的助手,会被一个白痴打残一条腿,又会偶然的感染破伤风而截肢;精心策划的红衣诱捕凶手,音乐追踪凶手,却都是自己单方面臆想出来的线索,跟凶手根本没有关系;昼夜跟踪疑犯,疏忽中疑犯消失和另一件凶案出现,看起来十分可靠,却也缺乏内部的有效关联,再次失控;哪怕偶然碰巧推测出了凶案的发生,但是动员所有警力,全城的防范,还是让凶手在死角里钻了空子;终于有了目击证人,那个傻子,却在万般关注之下,失去控制被火车撞死……无力啊,无奈啊,这种不可控和期望的差距,撕扯着人的神经,可这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理智崩溃,经验失效,野蛮也徒劳,所以,凶案成了传奇,成了永远的谜。

  杀人回忆影评(二)

  很久没有连续两遍看同一部电影了,这让我想起大学看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记得当时碟片画面不清晰、声音模糊、再加上剧情沉闷,整整4个小时的电影我却连续来了两遍,现在想来真是非人的壮举,大学里旺盛的精力让今天的自己都望尘莫及。

  这天,我本来只是想找一部正经的悬疑、惊悚、罪案、动作、黑色、暴力、cult片,期待里面火爆、血腥的镜头来刺激一下我近来麻痹的神经。可是看完这个电影反倒让我更加的麻木,然而又恰恰是这种麻木感燃起了我再看一次的勇气。说麻木是因为我的期待落空,一种失落无聊的情绪油然而生。可是当这种情绪缓缓沉淀,慢慢地拼凑之前模糊的片段,当它们串联起来,我恍然间明白,这个没有答案的故事结尾不正是影片的意义所在吗?

  这是一个以司法公正(不知道这个用词恰不恰当)问题探讨人性的电影:当一切现象都指引着人的情感相信他是唯一可能的凶手,却找不到一个直接有力的证据来将犯人绳之于法以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时,深陷剧情中的主人公该如何决定自己的行动?感性和理性的碰撞瞬间让我质疑自己的判断力。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纠结,并最终导致了人格的异化。

  可以说两个主角的人生观是完全相反的。朴探员说:“在韩国,我们破案是靠我们的两条腿跑出来的。”这不正是尚未发展起来,正落后的韩国最基层警察的现实工作状态吗?他们蛮横、独断、粗糙的办事风格正好与从汉城来的,学习过前沿知识的苏探员形成了对比,他知道分析、推理演绎、冷静客观。似乎我们只有寄希望于苏探员才能找到一个合理公正的答案。可是当一切“直接”的证据都不可预知地化为乌有,被愤怒的情感充斥的他尽然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向嫌疑犯举起了手枪。在苏探员扣动扳机的前一秒,他问嫌疑犯朴兴圭:“是你杀了她们吗?”难以想象这时候他的心理是如何的挣扎,他似乎在祈求趴在跟前遍体鳞伤、毫无反抗之力的朴兴圭亲口告诉他那个他唯一相信的答案,他已经化身为像佐罗一样法制无法制约的正义使者,他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当朴兴圭说:“是,是我杀了她们,这就是你想要的答案吗?”苏探员顿时失语了,这里人性的刻画真是太深刻、复杂了,这就是人的真性情。

  再看朴探员,他和苏探员恰恰形成了互补。他的一句话安排的非常有心意,贯穿了电影的始终。“我的双眼可以读懂人,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吃警察这碗饭,别人都说我有一双巫师的眼睛”。他要求每一个嫌疑犯都要直视他的眼睛,这样他就能发现真正的凶手,可是当他第一次面对朴兴圭,他就迟疑了。最后当他夺下苏探员的手枪,抓住朴兴圭的衣领最后一次直视他的双眼时,他说“妈的,我不知道……”这一刻,他已经被自己的理智战胜了,他松开手推开朴兴圭说:“滚吧,你这个杂种。”可笑的是最后他连自己儿子的眼睛都猜不透。那么既然“司法公正”存在漏洞可作质疑,人的直觉有可以相信吗?我们又应该相信什么?理智与情感的抗争是无法在这里找到答案了。

  电影的结尾非常有意思,已经下海经商的朴探员再一次回到十多年前的案发现场,偶然遇见了一个在此目睹过凶手真容的小女孩。断案多年的他直觉地问小女孩:“你记得他张什么样吗?”小女孩说“普通,就是很普通。”看似简单的回答道出了电影结局压抑的根源:真相就在眼前,可是你永远也触碰不到。

  朴探员缓缓地转过脸,他的眼眶已经湿润,从中我看到了无力和绝望,也使我再一次让我陷入迷茫。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xiaoshuo/20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