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小说大全】

《分裂》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发行,由M·奈特·沙马兰执导,詹姆斯·麦卡沃伊、安雅·泰勒·乔伊、贝蒂·巴克利、海莉·路·理查森、杰西卡·苏拉联合主演的惊悚片。该片于2017年1月20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凯文患有精神分裂,他被精,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1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13篇

【篇一】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冷战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市对大学生演讲时,说出了上面这段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话。这次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此前铁幕一词已经出现,不过并不十分流行,但随着冷战的升级,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欧洲的分裂。而丘吉尔的这次铁幕演说也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奏响了序曲。 
1946年4月25日,美军士兵与苏联红军战士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会师。这成为双方战时形成的同盟友好关系的最后一幕。13天之前,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因脑溢血突发逝世。他没能亲眼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副总统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一职,这将对美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易北河会师5天之后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5月7日,德军将领约德尔代表德国国防军在法国兰斯,西方盟军统帅部预签了德国陆、海、空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书。斯大林认为苏联人民肩负了战胜德国的主要任务,没有苏军的奋勇抗争就不会有柏林战役的胜利。德国仅仅向西方的同盟国举行投降仪式是不够的。他提议把兰斯的仪式当做一次预演。 
于是,第二天,在柏林的卡尔斯霍尔斯特再次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仪式由朱可夫元帅主持。 
随后的几天,欧洲战场上又有约400万德军投降。 
至此,欧洲战场终于以盟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然而,在纳粹德国投降仪式上就显露出来的东西方之间的分歧,似乎已经预示了二战结束后冷战时代的到来。 

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此时,在美国新墨西哥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7月16日,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这里。拥有原子弹的美国不再需要苏联,在这种情况下波茨坦宣言由英美起草并发表,没有与苏联商量。 
会议结束一周后的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枚原子弹。9日向长崎投掷了第二枚原子弹。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原子弹的出现也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影响,有人认为,美国拥有原子弹的直接后果就是杜鲁门在战后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1946年7月,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环礁,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近70艘战舰被集中起来,一颗炸弹将整个舰队瞬间消灭,这是战后的首次核爆事件,美国向苏联展示了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 
希腊和土耳其革命运动发展,为被视为冷战开端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借口。 
战前希腊和土耳其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二战期间,共产主义在希腊和土耳其发展很快。1944年10月希腊解放时,共产党几乎控制希腊全境。但很快,英军进驻希腊,扶植傀儡政权。两年后年希腊人发动起义。1947年初,共产党已控制了大片山区和农村。 
这一年春天,英国派4万军队,提供4.6亿美元,仍不能平息希腊的革命。而此时土耳其也爆发了革命。英国没有力量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政府,于是要求美国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1947年3月12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讲话。他宣称,今天世界面临的严重局势关系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 
杜鲁门的总统咨文发表以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用杜鲁门自己的话来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此时的西欧举步维艰,修复1939年至1945年间的战争创伤,需要重新修建基础设施,振兴经济。在美国看来,这一切使这些国家很脆弱,难以抵挡共产主义。 
因此,1947年六月,战时任美军参谋长的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将军宣布,美国将提供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复兴。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它受到了欧洲国家的普遍欢迎。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伴随冷战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各方都在为防止遭到突然袭击、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而拼命扩充军备。苏联为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加速研制自己的核力量,而美国则千方百计保持对核武器的垄断或主导地位。 

 1947年,美国的对外政策矛盾而混乱,一方面,它持续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另一方面,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又主张大规模削减军费。 
 二战结束时,美国有1100万现役军人,到1947年6月,美国的军事人员减少到150万。杜鲁门称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裁军,甚至可以说是解散了美国的军队。 
  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仍保持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杜鲁门政府决心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以加强美国的国防力量,增加同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仅一年时间,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就由13枚增加到了50枚。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核时代东西方之间的首次重要冲突。在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按照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区占领德国,虽然柏林位于苏联占领区中,仍然分为四部分,由四国分别占领。 
  战后的柏林很快成为东西方斗争的最前线。 
  这是柏林中心的一家电影院,战后,在柏林中心建起了70多家这样的电影院,称为边界线电影院。双方都利用它们向柏林人进行宣传。 
  这是东边的宣传影片,它告诉柏林人民美国文化是多么的腐朽颓废。 
  而在西方占领区的电影院,则让市民定期观看免费电影。 
  这部影片将苏联占领区的德累斯顿与美占区的一座城市进行比较:“这是德累斯顿,80%的街道被破坏了,市民缺乏生活必需品……这是休特加鲁特,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 
  这样的宣传战也成为冷战历史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 
  除了电影之外,无线广播也被双方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莫斯科电台和美国之音竞相影响世界舆论,同时双方的监听站都试图分辨对方宣传的潜在意义。 
  1947年1月,美国和英国将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几个月之后,法国同意将法国占领区区与美英占领区合并。这引起了苏联的担心:一个与美国紧密结盟的德国有朝一日也许会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并且威胁苏联本土。 
  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废除旧马克发行西马克,不能用的旧马克则被销毁做成包装纸。
西马克发行3天后,苏联占领区也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东马克。因为苏联占领区商品供应不足,而西方占领区又拥有美国经济作为后盾,西马克的币值一路上升,在1948年10月,东马克与西马克的兑换率达到了4∶1。柏林货币黑市盛行,东边的货币和劳动力不断流失。于是,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水陆交通和货运,开始对柏林进行封锁。 
  由于苏军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力供应,美容院电力不足,为制造热量,不得不使用手摇烫发,印刷厂则使用人力开动印刷机。为了抵御严寒,人们砍下路边的树用来取暖。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苏联的封锁很快做出了强烈反应。杜鲁门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柏林。 
 于是,柏林大空降开始了。 
  在长达11个月的封锁中,美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不间断地执行飞往柏林的任务。 
  在运输高峰期,西柏林上空昼夜24小时,飞机声轰鸣不断,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降落。飞机运送的物品从冬天需要的煤炭到食品、肥皂、药品、液体燃料几乎无所不包。 
  离开柏林的飞机则把病人撤退到西德进行治疗。 
  最后1949年5月12日,苏联重新开放了通往柏林的西部陆路通道。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这是当时美国的宣传影片,将柏林空运称为空中的桥梁。“摇翅膀叔叔”的故事是柏林空运中最富人情味的细节。除了生活必需品,美军飞行员霍尔沃森还给西柏林的孩子带去了泡泡糖。为了在短暂的停留期间让孩子们尽快赶到机场,他约定了暗号,在无数的飞机中,摇晃着翅膀的那一架就是带来糖果的飞机。而这也成为美国宣传的素材之一。在柏林封锁期间,美国向英国基地转移了60架能携带核弹头的B29轰炸机。苏联方面也在苏联占领区派驻了大量军队。不过,双方都没有指望用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的态度。 
  但是,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宣传战,美国指责苏联拿西柏林人民作为人质,逼迫西方作出让步,而苏联则指责西方拒绝苏联对居民提供物资。这一切加强了双方的敌对,对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柏林危机虽然解除,但东西德的分裂已经无法避免。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诞生。

【篇二】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朝鲜分裂成朝鲜和韩国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果。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各自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北方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南方则有美国驻军。美苏双方首先是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决定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除朝鲜半岛,由朝鲜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由于金日成作为抗日英雄而获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该决议被美国否决。1948年5月南朝鲜举行了总统大选,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但是苏联却拒绝了联合国临时委员会进入苏控区。苏方指责美国违反了波茨坦会议上的共识,当时的计划是由苏联、美国、中国、英国四国共同托管朝鲜五年后实现朝鲜的完全独立。美方在南朝鲜单方面举行大选,使得苏联也在北朝鲜建立了共产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领导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撤除朝鲜后,朝鲜半岛就实际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战争爆发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在得到斯大林的首肯后越过三八线,突然入侵了南朝鲜。南朝鲜的军队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首都汉城就沦陷了。
美军早在1948年9月就全部撤除南朝鲜,当时的南朝鲜军队武器匮乏,没有重炮、坦克以及空军,军官也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50年1月所发表的讲话中,将朝鲜排除在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外。美国远东军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在接受访问时,也将朝鲜和台湾划在美国在东亚的防御范围之外。而副国务卿迪安·鲁斯克(Dean Rusk)在6月20日接受国会质询时也表示战争不太可能爆发。
反观北朝鲜则是精心准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军队。在苏联的帮助下,北朝鲜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机械化师和边防警察,而苏联还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1946年起苏联就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约有十五名苏军顾问,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国东北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与内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官兵,朝鲜军队的实力确实是南朝鲜所无法匹敌的。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本的美国空军协助南朝鲜作战,27日再度下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防守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还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在苏联代表因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蒋介石政府霸占而退席的情况下,以13对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情况下动议得到通过,联合国军队组成。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南朝鲜部队均归美军第8集团军指挥,麦克阿瑟将军被任命为总司令。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北朝鲜的战役。
在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首都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南朝鲜军队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时美军第25师收到死守南方防线的命令,不得再后退。8月6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9月15日,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成功登陆仁川,从北朝鲜军队后方突袭,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

美军越过三八线
美国原先将北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的计划因战事进展极其顺利而有所改变。麦克阿瑟将军要求乘势追击,将共产主义逐出整个朝鲜半岛。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国和苏联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朝鲜。次日美军部队就进逼三八线,10月1日南朝鲜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北朝鲜作战。
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参战。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北朝鲜前,周恩来召集印度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我们要管。”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最终决定中国必须介入朝鲜战争。
中国政府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北朝鲜如被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鲜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如果北朝鲜亡国,中国势必要让金日成在中国的东北设立流亡政府,但这对中国十分不利,因为将为美军侵犯中国东北提供了强有力的借口。同时,由于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共中止解放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共直接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基于这些理由,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抗击美国。
但是显然美国误解了中国的意图。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朝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开始大规模调往东北边界,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并定于10月19日渡江入朝鲜作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军大举进攻前,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保证不会侵略中国,并且自信地表示中国“无意参加这场战争。当今是我们强大而中国软弱的时代,若中国部队渡过鸭绿江,我就要使他们遭受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屠杀。”他同时还认为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称要让美国的子弟兵回家过这个美国的传统节日。
当然此时麦克阿瑟是有理由对战事感到乐观的。10月11日南朝鲜军队占领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不过当时美军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美军就已经占领了平壤,北朝鲜政府迁往江界。一些美军和南朝鲜部队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美国空军飞机多次进入中国领空实行轰炸,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突然对敌军发起攻击,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歼灭所有敌军。该次战役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说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正式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

中国的参战
如上所述,中国高层在10月初就已经基本确定要派兵到朝鲜,但是由于苏联方面不愿意提供空军掩护,派兵计划一直没有执行。10月9日周恩来亲自访问莫斯科,与斯大林讨论朝鲜问题。但是双方还是无法就该问题达成协议,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宣布放弃,准备让金日成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不过经毛泽东与其他中国共产党高层讨论,最终还是决定出兵,但是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斯大林最后也在17日同意了请求。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称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
美军并未料到中国会真的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美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几乎是恐慌性地全面撤退。第一次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美军被迫撤退到清川江以南,中方宣称歼灭了3万5千名联合国军战士。
虽然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应该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而中国的参战,令杜鲁门政府再度改变政策,称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日后再谈判”,显然抛弃了之前要一鼓作气统一朝鲜的策略。
11月25日,中国发动第二次战役,很快就在12月5日重夺平壤。1951年1月初第三次战役后,中国志愿军已经抵达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也已经被占领。1950年冬天的这场战役对美军而言是个前所未有的灾难,整个部队几乎全部被消灭。麦克阿瑟原本说要在圣诞节前结束这场战争,但是1950年的圣诞节却使成千上万的美国子弟兵丧身于朝鲜半岛。
杜鲁门政府的另一个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不顾政治目标,而仅仅追求军事上的完全胜利,这种行为其实会使任何一场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而这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动用原子弹以及邀请蒋介石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指令是先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布的,可见华盛顿对麦克阿瑟是非常不放心。
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953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是轻易取得的胜利使毛泽东相信,中国有能力将美国驱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
很快地,毛泽东就不得不对其决定付出代价。4月,战事再度大逆转,到5月份,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过三八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北纬三十八度线建立非军事区,直到50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战争伤亡统计
影响
朝鲜战争对交战各国都有深远的影响。美国在朝鲜有3万多人阵亡,而且差一点就要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杜鲁门政府当时做出的将朝鲜战争的规模限制为局部战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经过了越南战争后的美国人,几乎已经遗忘了这场战争。因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
中国在朝鲜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中国志愿军永远地葬身于朝鲜半岛。虽然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国家安全,但是由于朝鲜战争,台湾问题成为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未获解决。此外,中苏关系在朝鲜战争中也首次出现裂缝,苏联未派大规模部队支援,仅仅提供了武器。苏联提供的武器是中共建立空军和海军的基础。苏联在战后要求中国支付武器的费用。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而苏联则乘机发展军力。但是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中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开始显现出破裂的痕迹。而美国人则始终相信苏联是真正的幕后指示者。美国的国防军费开支在战后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针对苏联。西方阵营也开始团结对抗苏联。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三】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读《四十一炮》,谈其艺术魅力

内容摘要:莫言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思想丰富、复杂得无法总结和归纳,具有生命和动力,它长着双脚在小说中四处游走,我们无法逮住它。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还是几笔勾勒、匆匆而过的,都以其鲜明的性格内涵、复杂的人性面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来既有人性的震撼,又有一种隐隐的忧伤。《四十一炮》是以“诉说”为主体的小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语言盛宴,缤纷多彩的语言,既赋予小说复杂的意味,又使语言本身获得了再生。

关键词:四十一炮 莫言 思想 人物 语言

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家族》、从《红煌》到《酒国》、从《丰乳肥臀》到《檀香刑》,莫言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以其诡异的想象力、汪洋肆虐的语言和充沛丰满的激情引起我的关注,在我对他的作品不断贴近与感受之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小说品格奇特,表面上粗鲁芜杂、枝蔓丛生,但骨子里却是细腻与敏感、风情万种。他是一个有很纯粹的小说理想的作家,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思想、意义形态、历史、现实等等对他小说的“污染”。莫言戏称:“我向来以没有思想为荣,尤其在写小说的时候。”在我看来,这并非自谦,而是一种自觉的对小说品格的追求。我觉得,如果小说也能如烟、酒、茶一样从品格、境界上分出层次和等级的话,那么,莫言的小说无疑是小说中的“极品”。最近一气呵成地读完的他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就当是“极品”中的“极品”。当然,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极品”并不是“最好”、“最佳”之类的意思,我所说的“品”,是指“独一无二”、“无可代替”的奇特品格。

思想长着双脚在游走

《四十一炮》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它奇特的叙述方式,主人公罗小通坐在五通神庙里对大和尚的倾诉是小说的中心情节,而他的回忆、他的想象、他对现实的倾听与窥视则是小说故事的主要来源。在罗小通的叙述里,小说文本呈现出三个层面:一个是“我”的回忆,叙述90年代“我”的家族史,“我”的成长史,屠宰村村史,这个以屠宰为专业的村子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金钱、法律、伦理、道德等等各种因素的冲突都在这里获得充足的养分而疯狂生长;一条是我想象中兰老大传奇性的爱情史和性史,这是小说中虚幻色彩最浓重的一部分,成为对人色欲望膨胀至疯狂的形象演绎;一条是“我”在五通神庙里讲故事时双城市正在发生的一切,肉神节的表演、黑白两道的争斗、市长权贵的粉墨登场、老兰的“新戏剧”等等。整个双城市都沉浸在肉神节狂欢氛围之中,表面上不分贵贱等级享受着肉神节上食欲无限满足的快乐,却忘记了现实重压下的种种烦恼。表面上,小说由一个人叙述,难免视角局限,内容单调,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异常丰富、庞杂、近乎无所不包的小说,在小说的三个层面里包含了你阅读一部小说时所能期待读到的所有的东西。有历史、有现实、有原始的乡风民俗、人情世故,也有商场、政界的勾心斗角,有传奇性的人物传奇性的故事,也有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我和历史的反思。但这一切在小说中又不是写实的或具象的,事实上这是一部充分寓言化和写意化的小说。这部小说不是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现实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或“全景式”、“史诗性”的反映。而是捕捉这段历史或现实的本质性的、精神性的氛围与片段。正因为这样,在小说中欲望的疯狂、财富的占有与追逐、官商的勾结,权利的泛滥等等批判性主题都是以夸张的、写意的、荒诞化的意象呈现的,它们都非真实的现实具象,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精神化影像,但这一种影像对这个时代本质的切入无疑是准确而深刻的。也就是说,《四十一炮》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把现实虚拟化、荒诞化的“现实主义”,这种虚拟与荒诞,没有把读者推离时代与现实,反而使时代与现实变得更为真实。某种意义上,小说中的“肉神节”,“吃肉比赛”等等情节其实就是对于我们时代肉欲本质的一种隐喻。而反复写到的“雨水”、对“五通神”和“肉神”等的狂热也都是当今时代欲望泛滥的一种象征。由此我突然领悟到,莫言说他的小说没有“思想”,实际上所谓“没有思想”,是指对那种说教的、理念的、常理性的、没有生命和活力的“伪思想”的拒绝,而不是反对“思想”本身。从“四十一炮”这样的小说来看,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思想”丰富、复杂得无法总结和归纳,是“思想”自己具有生命和动力,它长着双脚在小说中四处游走,我们无法逮住它。

复杂的人性面貌,隐隐的忧伤

其次,《四十一炮》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他笔下的人物。小说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还是几笔勾勒、匆匆而过的,都以其鲜明的性格内涵、复杂的人性面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小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肉神”,对肉的感情,对肉的痴迷,对肉的崇拜以及与肉之间的那种呼应、通灵都决定了他看待世界与人生的眼光。尽管小说中他以对大和尚坦白自己的故事的方式企图皈依佛门,但他一只眼睛其实却一直在盯着“红尘”不放,他对红尘女人的迷恋,正是他“肉欲”本性的自然流露。而少年时代他对老兰的崇拜、对权力的陶醉、对注水肉的特殊才能叶都显示了他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的人格矛盾。父亲罗通是小说中一个很有深度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他有个性,有追求,敢爱敢恨,与老兰较劲,与野骡子私奔是他的壮举。但野骡子死后,他回到家乡,“英雄气”却荡然无存。跟着老兰干是对他尊严的挑战。他的痛苦无人能知,甚至“我”也无法理解。最后在种种造谣面前的精神崩溃,是他真正失败的标志。他的杀人行为,算是他血性的一种回归。但不幸的是,他却杀了他不该杀的人。另外,老兰是小说重点刻画的一个人物,他的性格非常复杂,内蕴也非常丰富。对叙述者来说,他先是一个偶像,后是一个仇人。在屠宰村,他有着现实的不可一世的“权力”,又有着足可炫耀的“家族历史”,他一言九鼎,权力、财富、女人应有尽有,有着巨大的精神优越感。但是在与“父亲”的较量中,他却一直处于下风,在吃辣椒比赛和野骡子的爱情争夺中他都输给了“父亲”。但在“父亲”与野骡子私奔之后,他却不计前嫌地帮助“我们”母子,“父亲”回来后又宽宏大量地重用“父亲”。在“我”的眼中,他既有风度,又有魄节,与“父亲”的萎缩、窝囊形成了触目的反差。然而,他真的是一个慈祥、善良、大度的圣人吗?小说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但如果“我”父母的死真的是他的阴谋的话,那么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阴险、最奸诈、最残忍的恶魔,他不作声色的作恶能力令人恐惧。小说用他成为“我”仇人后四十一炮都打不死他的情节以及他在“肉神节”上越来越风光的情节,隐喻了这个封建性怪胎,这个“土皇帝”的令人恐惧的生存和再生能力。此外,母亲杨玉珍、野骡子、娇娇、甜瓜、姚七,甚至兰大官、秃顶市长、沈瑶瑶等也都是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作家不对笔下的人物进行道德的评价,而是极力挖掘与展示他们的人性深度与命运悲剧,读来既有人性的震撼,又有一种隐隐的忧伤。

它的语言汁液横流

再次,《四十一炮》的魅力还来自于它的语言。这是一篇以“诉说”为主体的小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语言盛宴,缤纷多彩的语言,既赋予小说复杂的意味,又使语言本身获得了再生。莫言是一个语言的奇才,语言使他自由使他放松,他的语言汁液横流,他的细节生动饱满。语言赋予其小说以奇异的激情和想象力,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具有了生命和性格,奇思妙想,接踵而至,一草一木,甚至一块肉都会跳舞。小说通篇以罗小通的“准儿童”视角叙述而成,记忆与想象、现实与虚构、真实与荒诞、现在与过去相交织,童性的感觉、成人的狡猾、自恋自怜的语调与夸夸其谈的炫耀于一炉,从而营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氛围。主人公罗小通无疑是一个语言的天才,是一个“炮孩子”。用莫言自己的话说:“罗小通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从年龄上看已经不是孩子,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是我的诸多‘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儿童的一个首领,他用语言的浊流冲决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堤坝,也使我的所有类型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之后,彼此贯通,成为一个整体。”以叙述身份上看,罗小通的“儿童”身份显然不是纯粹的,他是精神性的“儿童”,是对成人世界绝望后向儿童世界的精神回归,因此,他的视角就是一种无知与沧桑相融的语言。不仅如此,莫言在《四十一炮》中追求的不仅是对语言魅力的展示,同时还是对语言“力量”的一种证明。作为一个“炮孩子”,罗小通的语言中就难免谎言和夸张,莫言选择炮孩子放炮是有意暴露文本的“虚构”性,以寓言化的语境和话语方式来敷衍故事情节,这种“暴露虚构”的方式以造成事件的荒谬感。题目“四十一炮”既是四十一个谎言,又是真正的四十一发炮弹,作家借此传达出一种隐喻,即语言就是“炮弹”。他用语言“复仇”,用语言进行自我想象和自我满足,也用语言进行自我拯救。然而,语言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小说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但正如罗小通的炮弹没能打倒仇敌一样,他的倾诉也不能真正拯救他。他能否成为一个和尚,能否看破红尘,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我想说,四十一炮,难道不是莫言向这个前途未卜的社会发出的四十一发炮弹?在这个欲望化的社会里,在大部分人都在整个社会的迷狂中身不由己的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种从众、从俗心理特别严重的国家,莫言的小说,无论是在此前的小说里从正面表现生命激情的张扬,还是在这四十一发炮弹里近乎绝望的疯狂,都显示了莫言对这个社会的超越,显示了他内在的清醒和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以及传统的忧患精神。

参考资料:

《四十一炮》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莫言研究资料》 孔范令施战军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

《莫言评传》 叶开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篇四】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分裂:苏南冲突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功劳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1956年夏秋,波、匈事件先后爆发1956年6月,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的匈牙利事件

从中国共产党不出席1966年的苏共二十三大始,从此两党关系长期中断

1969年3月,苏军入侵我国珍宝岛,中苏两国处于严重军事对峙

苏联的解体:1922年12月成立,1991年彻底解体,历时69年

东欧各国的剧变和原执政党易旗改名

执政的共产党改性更名或停止活动,议会竞选中丧失执政权(波、匈、捷、德);第二次竞选中失去执政(保、阿);直接夺取(罗)国家分裂(南)

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

1949年—1957年,从初步探索到独立探索;

1957—1978年,走过曲折道路;

197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飞跃。

破浪前进的古巴社会主义坚守阵地的朝鲜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的越南社会主义稳步过渡的老挝社会主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

大三家: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政党的民族社会主义

中三家:绿党生态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

小三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学者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2、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位伟大人物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最革命、最先进、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9)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李大钊是中国首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8陈独秀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

1941年定“7月1日”为党诞生纪念日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后,革命形势在全国迅速发展,典型事件为上海工人“五卅”反帝运动和省港工人大罢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宣告大革命局部失败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宣告大革命彻底失败

1927.4-1927.5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党的“六大”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六大:革命的对象地主豪绅;依靠力量是贫农;巩固同盟是中农。

1929年4月制定了《土地法》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长征全部胜利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召开系统解决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的问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兴起 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七大” 在延安举行,“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10、10 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

1)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1948年的“九月会议”提出在五年左右时间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 与国民党作战: 辽沈战役,1948、9、12——11、2,

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

平津战役,1948、12、5——1949、1、31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亡

1)1949年3月5日——3月13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

2)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三八线——二战结束,美苏以朝鲜北纬38度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结果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到1951年6月10日止,共歼敌23万,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7月开始双方举行停战谈判 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农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1951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

三反:1951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

五反:1952年1月中央决定向违法的资产阶级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反右倾”斗争的继续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和张闻天等一批同志受到错误批判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篇五】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汉文讽刺小说中的“虎”形象探析
作者:杜小兰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摘 要:“虎”这一意象,无论其作为善的代表,还是沦为恶的象征,在韩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它又与古朝鲜和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以及民众的图腾意识不无关系。

        关键词:虎;叙述模式;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70-03

        韩国讽刺文学历史悠久,无论是统一新罗时期的寓言《花王戒》,还是朝鲜朝初期的散文《猫首座》《灵猫乘马》、寓言小说《鼠狱说》等以猫鼠为载体的文学创作,或是朝鲜朝后期的《两班传》《虎叱》《雄雉传》《蟾处士传》等汉文、韩文小说,均含有浓厚的讽刺意味。而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崩溃,统治阶级中的腐败现象日益增多,朝鲜朝时期讽刺文学的讽刺对象日益明朗化与统一化,大多为嘲弄官吏和两班贵族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后世学者林明德先生在其著作《韩国汉文小说全集》一书中,专门对讽刺类汉文小说进行整理、归类,笔者幸假前人之力,通过研读这类作品中的“虎”意象,结合中韩两国文化背景,试图探究其中蕴含的讽刺意蕴。

        在韩国讽刺类汉文小说里,“虎”虽然从未以主要叙述对象出现,但它却对丰富文章的内容与人物的性格色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身上所承载的讽刺信息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捕虎妻传》中贪婪的“恶虎”形象,以及《峡孝妇传》中似通人性的“善虎”形象。事实上在同时期以及更早的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亦有不少虎故事,而且大体可以分为3类:具有人性色彩的正面形象;或凶残贪婪、忘恩负义、或愚蠢的反面形象;诙谐滑稽的形象。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这些正反形象的形成均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虎”的象征意义和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

【篇六】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浅谈韩国幻梦小说
作者:吴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

        摘 要:幻梦小说是韩国古典小说中的一种,以“入梦前—梦中—梦醒后”为基本叙事构造,本文以《大观斋记梦》为例,分析幻梦小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阐明朝鲜李朝时期,由于身份等级制度及党政之争,儒士被排斥在政权之外,强烈呼吁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社会要求。

        关键词:幻梦小说;文章王国;沈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1、绪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韩国古典小说中的幻梦小说。本文所说的“幻梦小说”是指以“入梦前—梦中—梦醒后”为基本结构的小说。作者借用幻梦小说的形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因为作者的理想与当时的社会观念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出现了凭借追求乌托邦的幻梦小说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幻梦小说的文学形式是始于高丽时期的《调信转生》,至16-17世纪初的《九云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幻梦小说体系。直到19世纪,幻梦小说还和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自20初世纪开始,这种理论基础就大大地被削弱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了爱国启蒙思想的兴起。在《梦见诸葛亮》和《梦的天堂》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近代化思想。从历史上看,“三教”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而这种统治思想下的其它思想则处于被压制地位。因此统治阶级以外的大多数人对这种思想往往是持批判的态度。幻梦小说的作者们同样对这种统治思想充满了不满,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理想。作家塑造的梦游者,在梦中或遇见过去的历史人物,揭露过去历史事件的真相,或直接创造一个新的理想世界。梦游者在梦中世界的经历大多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荒诞不羁,但它是难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士大夫阶级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也是它得以盛行于朝鲜朝时期的原因。

【篇七】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盘后分析

  一、盘后分析的好处
  二、开盘形态与盘中形态
  三、盘后分析应着重看尾盘形态

  盘后分析的好处

  记得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其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一张K线图,我告诉你庄家想干什么。”我想,这是在盘后分析时最理想的境界。 

  做盘后分析有种种优点,可以不受行情瞬息万变的影响而从容对个股及大势作出判断,但作为短线炒家,在盘中的买卖决策会直接关系到其荣辱成败,这个看似简单的买卖决策虽经过盘后分析的千锤百炼,却往往在实时行情中被庄家在盘口的虚虚实实的动作所干扰。实时行情是融入了市场、主力、散户以及许多因素而合成的一种结果,单纯地以盘后分析对未来走势作出准确判断未免偏激,且容易被随机的行情打乱思路,造成操作上的被动局面。下面,猫否股票网对如何在盘口发现及判别庄家的一些操盘动作和目的略表拙见。

  庄股在盘口的任何动作,无非是三种目的:拉抬、洗盘、出货。要在盘口中读懂具体动作的含义,是实战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拉抬:当庄家在其初期建仓区域内完成吸筹动作后,在大市的配合下,将展开拉升,使股价迅速脱离其成本区,以免更多低价筹码落入他人手中,在盘面上表现为基本脱离指数的干扰,走出较为独立的短线向上突破行情。实战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庄家的拉抬动作: 

  开盘形态

  强庄股在其起跳的瞬间,开盘初20分钟的走势较为关键。如果开市后指数呈惯例的上下振荡走势时,该股股价受其干扰不大,在大盘指数走低时稳固运行于前一日收盘价上方横盘,均价与股价基本保持平行,量比超过1.0,即使有抛单打低股价,也能被迅速拉回盘整区。在此期间,如出现向上大笔提拉的过激动作,要视股价与均价的位置决定买入时机,在股价脱离均价2%以上,均价却无力上冲时,切勿追高买货,短期内股价必将有一个向均价回归的过程,可以在均价附近吸纳。开盘形态的强度决定了该股当日能否走强,从中可以洞悉庄家做当日盘的决心。

  盘中形态 

  日线图上刚出现突破迹象的个股盘中运行一般都较为稳健,特点之一就是庄家很少将股价再打到均价下方运行,因为当天没有必要做这个动作。如果发现盘中跌破均价回抽无力时,要小心是否开盘形态是一个诱多动作,识别这个动作的要领是诱多形态开盘一小时后必然向下跌破均价走低,显示庄家无心护盘,有意作振荡。所以如果错过了开盘强势的个股,要及时发现摆脱指数振荡而能以温和放量的方式将股价运行于均价上方的个股,尽量在均价附近进货比较稳妥。

  盘后分析应着重看尾盘形态

  如当日盘口强劲,会在尾市半小时左右引发跟风盘的涌入,使股价脱离当日大盘走势单边上行,此时庄家会借机大笔提拉,以封死下一交易日的下跌空间。由于此时跟进的买盘都有强烈的短线斩获利润的兑现心理,所以尾盘若在抢盘时出现5%以上的升幅,要小心次日获利盘兑现对股价造成的抛压以及庄家次日开盘借势打压振荡所带来的波动,因此不要在尾市过分追高抢货,以免陷入庄家次日短期振荡给仓位带来的被动局面。    

   洗盘:洗盘动作可以出现在庄家任何一个区域内,基本目的无非是为了清理市场多余的浮动筹码,抬高市场整体持仓成本。 

   盘中庄家洗盘一般有下面两个方式:直接打压、宽幅振荡。    

   直接打压较多出现在庄家吸货区域,目的是为了吓退同一成本的浮动筹码。在盘中表现为开盘出奇地高,只有少许几笔主动性买单便掉头直下,一直打到前一日收盘价之下,持仓散户纷纷逢高出局,在这里,不要简单认为股价脱离均价过远就去捡货,因为开盘形态基本决定了当日走势,庄家有心开盘做打压动作,这个动作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较为稳妥的吸货点应在股价经过几波跳水下探,远离均价3-5%以上处,在此位置当日短线浮筹已不愿再出货,庄家也发现再打低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筹码流失,这个位置应该是在洗盘动作中较为稳妥的吸货点,就算当日不反身向上,也是当日一个相对低价区,可以从容地静观其变,享受在洗盘振荡中的短差利润。尾盘跳水这个动作是庄家在洗盘动作时制造当日阴线的一个省钱的工具。盘口表现是在临近收盘几分钟,突然出现几笔巨大的抛单将股价打低,从5分钟跌幅排行榜中可以发现这个动作。这个进货机会不好把握,建议实战中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守株待兔地找这样的进货机会。    

   宽幅振荡较多出现在上升中途,容易被操作者误认为是庄家出货。识别这个动作的要领是要观察庄家是否在中午收市前用急速冲高的这个动作。一般在临近中午收市前急于拉升股价都是为了下午的振荡打开空间,此时盘中一般只用几笔不大的买单便打高股价,且冲高的斜率让人难以接受,均线只作略微上翘,这时手中有持仓最好先逢高减仓,因为马上股价就会大幅向均价附近回归,甚至出现打压跳水动作。这种情况下,均价可能任股价上窜下跳而盘整不动,此时均价的位置是一个很好的进出参考点。    

   出货:只要不受情绪影响,出货的盘口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庄家运用得最多的是高开盘,集合竞价量很大,但股价难以承继前日的强劲势头上冲,掉头向下,放量跌破均价,虽然盘中有大笔接单,但股价走势明显受制于均价的反压,前一日收盘价处也没有丝毫抵抗力,均价下行的速度与股价基本保持一致,因为是庄家集中出货造成的。   识别洗盘时下跌与出货时下跌的简单方法是,洗盘时会出现大幅跳水,而出货则不然,前者会在下跌时与均价产生较大距离,且均价对股价有明显的牵制作用,而后者表现为放量盘跌,均价对股价反压力甚大。 

   前一日走好次日大幅低开放量的庄股,是一种较为凶狠的出货方法。一般股价低开3%-5%左右,全日呈小幅振荡走势,均价与股价缠绕,股价回抽前日收盘价无力。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前一日的跟风盘没有获利空间,产生惜售心理,盘口非庄家因素的抛压轻,免去不必要的护盘麻烦;二是以较低价格吸引空仓者入货,以达到顺利出货的目的。对于这种走势,持仓者一旦发现,不要抱有任何幻想,走为上策。

【篇八】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研究

一、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兴起的韩国电影振兴的潮汐在21世纪前期仍然汹涌澎湃。2002年《亚洲周刊》称韩国电影成为了亚洲影响最大的民族电影[i]。而青春爱情电影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创作类型,在数量和票房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此类电影在艺术风格上也不断开拓,用国际化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在影评界也有不错的反响。本文希望通过梳理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发展脉络,归纳出其获得成功的商业策略和在艺术风格方面的特色。在分析方法上,笔者将把宏观的对影片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分析和微观的对作品的叙事风格、美学风格的评析进行融合。

二、 文献综述

首先对爱情电影的含义做一界定。郝建在《影视类型学》中将“爱情电影”定义为:“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ii]。参考这一定义和韩国青春爱情电影呈现的特点,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主人公或男女主人公年轻时真挚的爱情故事的韩国影片。我的研究范畴里排除了那些包含有主人公爱情故事但不作为叙事重点的影片(如《生死谍变》)以及色情电影。有研究者对爱情影片中作了类型片和艺术片的区分。考虑到韩国青春爱情影片大多走的是类型化和艺术化相融合的道路,我比较认同按情节设置的突显程度将青春爱情片分为情节剧化的爱情片和非情节剧化的爱情片。前者代表影片有《上网》(1998)、《美术馆旁的动物园》(1999)、《我的野蛮女友》(2001);后者代表影片有《信》(1998)、《八月照相馆》(1998)、《春逝》(2000)等[iii]。

已有的对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分析散见于三类文献中。一类是对韩国电影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的论文。这类文章在谈到韩国电影80年代以来的发展时会简略地介绍作为类型电影之一的爱情电影的发展情况,但没有具体对青春爱情电影这一分支进行分析。但从举例来判断,一些作者所称的纯情电影或是浪漫喜剧电影都可以归入到本文所研究的青春爱情电影里。

第二类是对韩国电影的崛起进行探因溯源的文章,其论述的重点在于韩国电影的产业运作和政策环境;提到青春爱情电影也仅仅是因为这类影片当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非常流行。值得关注的是已有研究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即韩国的青春爱情电影在获得较高的卖座率的同时也不失其高雅的艺术气质。如《八月照相馆》1998在汉城获得44万的票房,同年还在1998年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选定的“影评奖”中获得最佳作品奖[iv]。

第三类则是对具体电影作品的专门分析,有代表性的是张娜从叙事和社会视角对《我的野蛮女友》展开的读解以及韩国的李宗禧对《八月照相馆》的主题、演员的表演以及镜头语言的细致分析。但从这类文章中无法得到对青春爱情电影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卞智洪所写的《韩国爱情电影初探》是为数不多的以爱情电影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并将这一类影片的发展历史、风格特征和个案剖析融为一炉的论文。作者将韩国爱情电影分为爱情类型电影和爱情艺术电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他忽视了后者也带有类型化的痕迹。并且作者对爱情电影的界定不清晰,他所定义的狭义爱情片和广义爱情片在内容上重合度很高以至于很难按照这一标准对现有的影片进行划分。此外,在具体论述时作者仅仅归纳了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而没有分析其视听语言的特征。另一位研究者李新在《世纪之交的韩国纯情电影》一文中以几部韩国青春爱情电影为例,归纳了它们的叙事风格和视听元素的艺术特色,这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这类影片的共通点。

总的来说,目前还没有文章对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发展脉络、叙事特征、艺术风格等进行综合梳理。本文希望能够做这一工作,使读者既能从宏观上对这一类作品的特色有所把握,又能够体会到其艺术手法在微观处的具体运用。笔者还试图挖掘影片在市场上流行的原因,所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艺术特征。

三、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30年代—70年代:起源和初步发展

从题材内容来看,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言情片。如金幽影导演的描写音乐青年浪漫生活的《恋爱颂》(1939)。但当时的言情电影大多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被称为“新派性”爱情片)。70年代由于军事政权的电影检查制度的实施,现实主义影片减少,青春片却大量涌现。代表作有:李长镐导演的《星星的故乡》(1974)、李晚熙导演的《太阳般的少女》(1974)等。70年代末,青春片的观众层越来越年轻,像文如松导演的《真的、真的我爱你》(1976)、石来明导演的《想上高中》(1976) [v]等都是围绕学校和家庭描写十几岁的学生间朦胧的爱恋。

2、20世纪80年代 现代青春爱情电影呈现“雏型”

把言情和悲剧相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80年代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裴昶浩的《喜悦少年岁月》为代表,导演把形式上的实验注入到陈旧的爱情故事里[vi]。以此为开端,韩国爱情电影脱离了低级言情片的领域,进入了现代电影的范畴。后来有更多导演拍摄了具有现代叙事结构,感人但不致煽情的爱情影片,为当代青春爱情电影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3、20世纪90年代:青春爱情片的兴盛

这一时期表现青春爱情的影片蓬勃发展起来,这与中青年人成为韩国电影市场上的主要受众有关。同时由于韩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流,消费社会逐步成型;韩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厌倦了陈旧的悲剧爱情片。加上韩国电影产业格局的发展,如制片人制度的建立,企业资本的注入和国内外艺术电影的展映增多等有利条件,导演们在拍摄爱情电影时开始追求从内容到表达形式上的变化。

1992年金义硕导演的《结婚的故事》开启了喜剧爱情片的热潮。这部影片也被一些研究者视为韩国新电影现象中爱情片的源头。《结婚的故事》描述了以前的电影所没有展现的同时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并一改以往影片中受压抑的女性形象,塑造了一位不再依靠男性,积极追求生活的女主人公“智慧”。在电影的叙事动力上,也从家庭矛盾转变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矛盾。李明世导演通过使用布景、穿插动画镜头使青春爱情电影展现出新的叙事风格。他在《我的爱,我的新娘》(1990)中用动画来区分影片段落,在设置的空间和仿造的时间上得到了美学新探索的评价[vii]。在1993年拍摄的《初恋》一片中,李世明导演发展了当代艺术类青春爱情电影的叙事风格——即描写普通事件、普遍情绪的散文风格。

1997年青春爱情片《上网》在代表韩国最高权威的“大钟奖电影节”中获最佳影评奖。该片描写了在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现代社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的新的爱情模式。此后不断有同类影片借爱情来表达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的题材。《上网》在商业营销上也非常成功,在国内的卖座率超过了100万。李正国导演的青春爱情片《信》是1997年卖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viii]。影片通过叙述女主人公不断收到死去的丈夫生前发给她的信,把观众带到了一种怀旧的,温馨而又带有忧伤的情绪中。或许是这种情感与陷入金融危机的韩国民众的心理有某种契合,这部影片获得了170万的高卖座率。

1998年许秦豪导演的《八月照相馆》(又译《八月圣诞节》)以其朴实纯美的镜头语言和含蓄隽永的哲学意境被奉为非情节剧的青春爱情片的代表。更有人称它是20世纪90年代东方诗情电影的典范。另一部作为情节剧化的青春爱情电影代表的是2001年郭在容导演的《我的野蛮女友》。其国内观众人数达到485万[ix]。该片不仅是当年度的票房亚军,还在亚洲掀起了一股追捧“野蛮女友”的热潮。有研究者指出该片是浪漫喜剧电影和爱情艺术电影的混合类型。从《我的野蛮女友》一片的火爆可以看出当前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一种走势——即走类型综合化的道路,在商业运作上日渐成熟。

4、21世纪初:融合和开拓

自1999年开始的韩国新电影现象的一大特点是:在强调电影的商业性的同时注重开掘其艺术和意识形态功能。在这一背景下进入21世纪的韩国青春爱情电影,作为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也在稳固自身类型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类型片的元素——如对喜剧元素、悲剧元素和社会题材的吸收,开拓多元化的风格,满足国内外观众的口味。此外,这类影片还成功地通过文化和商业上的包装打入亚洲和美国市场。如《我的野蛮女友》在香港上映仅11天便超过600万港元。好莱坞还以75万美元加票房的4%买下了该片的美国重拍版权[x]。

四、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基本特征

1、 类型化的开拓——不拘泥于固定的叙事模式

韩国青春爱情电影在类型上的开拓体现在:一是在题材上,摆脱了以往的韩国爱情电影渲染悲剧色彩的传统和说教气息,在爱情主题下糅合了其他叙事母题。如《春逝》中包含了成长母题,《我的野蛮女友》里融进了叛逆的母题。这种融合正是为了表达当代年轻人所面对的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困境。二是在叙事策略上,避开了一见钟情式的老套陈述,把叙事过程转化为男女主人公发现和确认爱情的过程。如在《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里,原本相互厌恶的男女主角在共同写剧本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随着剧本里男女主人公的相爱而渐渐萌生爱意。三是一些导演在重视情节雕琢的影片之外,致力于对“艺术电影”的探索——如弱化情节,强化情绪和生活细节。四是将韩国的民族文化与欧美影片的中常用的视听手法有机结合,如通过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和修饰性蒙太奇等手法表现具有东方情调的景致。在《触不到的恋人》里导演通过表现星贤送给恩澍的红手套被海水冲走的镜头隐喻了情感上的失落。

2、 市场推广与艺术追求并存

在1999-2001年韩国市场票房前30位的影片中,青春爱情片就有七部[xi]。此类影片借鉴了好莱坞影片的商业运作手法来开拓市场。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阐发此类影片的市场策略的话,那将是: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票房吸引力=充满小资的细腻情调+靓丽的明星阵容+精致视听包装。先看明星包装,韩国青春爱情电影中,俊丽的男女演员成为了观众(尤其是少男少女们)欲望投射的客体。在影片之外,广告、杂志的介绍和各种综艺活动又扩大了演员们的影响力。如沈银河、李英爱、金喜善、宋承宪、张东健等明星都成为了青春爱情电影的票房保证。最近几年随着韩国电影进军海外,电影明星们也竞相在国际舞台亮相。

值得一书的是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导演们在商业电影制度下尽可能维持独立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审美趣味。此类影片中,外柔内刚的人物性格,恬淡的叙事风格;舒缓的节奏及如诗如画的电影视听语言始终与韩国含蓄坚韧的文化风格和儒家的哲理精神保持着一致。当然,在这些风格为市场所认可后,后续的影片在发扬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把其作为了一种占领市场的策略。

3、 弱化社会背景,强化人物情绪

韩国青春爱情电影在内容上改变了以往爱情片中复杂的家庭关系的介入,而是单纯地讲述爱情,表现主人公对真爱的向往与追求。社会环境和各种事件都只是爱情故事背景,影片中人物的设置也很简单,一般只有男女主角再加上两三个与剧情相关的人物。在《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里,除了两位主人公外,只有虚构的剧本中的两个角色,而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男女主人公的翻版而已。

由于回避了家庭矛盾、伦理冲突这样的内容,此类电影的叙述动力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叙事结构转化为了爱情的萌生、发展、高潮,终止或延伸。如李荣宰导演的《记忆中的风琴》讲述的是一个女学生对老师的爱恋。电影通过一个少妇的回忆展开,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展示女孩细腻的情感——被老师注意时的欣喜,发现老师有意中人时的失落[xii]……通过导演对情感细节的挖掘、放大和演员朴实而有张力的表演,观众的情绪也自然地被带入了到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里。

4、 状态化叙事、重视表现细节

韩国的青春爱情片常常采用状态化叙事,没有琼瑶剧里的大喜大悲,亦避开了好莱坞爱情片里快餐式恋情中充斥着的欲望。在此类影片里,人物的情感在长镜头和音乐等视听元素营造出的舒缓的节奏中慢慢地伸展。可以说这样的电影为生活在高压力、快节奏的都市里的观众辟出了一块可以享受生活情趣和细细体味情感的“世外桃源”。如《触不到的恋人》里星贤跑到海边小屋独居,《八月照相馆》里也有很多用长镜头表现的人物淘米、剖鱼等生活场景。

谢晋导演在《谈艺录》中提到:“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而且能充分展现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感情[xiii]。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导演们就很擅长把爱情的发展变化用生活的细节来展现。如在影片《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中,春姬在与哲洙争吵后愤然离去,而哲洙则有意将车挡在巴士前,直到春姬赶上巴士,他才将车开走……面对倔强的春姬,同样倔强而又爱面子的哲洙回以含蓄的体贴、委婉的歉意。

5、 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

韩国的青春爱情电影常常是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展现恋情。《情迷报话机》(2000)中一个少零件的报话机在月食之夜竟把两代人以同龄的方式联系在了话机两端。《触不到的恋人》(2000)里那个矗立在海边的信箱总是能够把相距两年的信件自由传送。《百合花》里,眼泪滴在洋溢爱意的挂件上,时间便原地倒退数年[xiv]……虚拟的影视空间恰恰带来了艺术的自由空间。与西方电影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强调跨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韩国电影中的时空跨越是没有物质保障的,因为影片要突显的是情感交流本身,而非某种物质现实。尽管观众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进入到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之中,但当剧中人物的爱情因时空矛盾而出现波折,走向无法掌控的结局时,人们的动容和悲叹则是自然而然的。导演借异时空的爱情表达的是当下同一时空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钢铁森林和网络、媒体构筑的现代都市里,个体之间平等的面对面的交流被阻隔或被器物所取代。因此影片中那一幕幕跨越时空的爱情恰恰是在唤醒人们对当下情感的珍惜与把握。

6、 构图具有简约的东方神韵

韩国青春爱情电影在画面构图上大多是封闭式的,精致却并不繁复,与剧情无关的人物、场景被严格地排除在镜头之外。东方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此类影片的构图里总少不了清新的自然景物,以景衬情。如《恋风恋歌》中明丽如画的济洲岛。这类影片的构图风格与日本青春爱情的风格(如《情书》)非常相似——都具有类似MTV的简洁精美的特点。与简洁的构图元素相对应的是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定格画面。如在《我的野蛮女友》中,当女主人公如约回到山上,去翻看两年前两人留下的信件时,镜头拉开后固定,画面上的山、树、人,形成了类似剪影的效果。静态的固定构图通过空间的凝固、时间的延宕唤起了观众的视觉注意,也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7、 用长镜头绘景传意

韩国青春爱情电影中经常使用长镜头来表现自然形胜和人物在大自然里的活动,或是用来营造与生活同步的悠然的节奏,表现出静观情感发展的态度。如许秦豪导演在《春逝》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无论是“竹林听风”,“深夜观雪”,还是“海边弄潮”,都是以长镜头展现干净、简约的画面[xv],起到了表现景中人物心灵变化的效果。此类影片还很注重长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以此来丰富画面的内涵。如《八月照相馆》中正元和德琳两人在游乐场的长椅上吃冰淇淋时,后景出现了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对比这对座椅上看似无忧无虑(当时正元的病情已恶化)的男女主人公,伤感之情溢于镜头。

8、 巧妙地用色彩象征情感

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导演们擅长用色彩的变化来构筑人物的关系和心情。一般而言,常用暖色调中的橙色和红色来表现人物间的亲近和情感的融洽;用冷色调中的蓝色和灰色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疏离或情感出现裂痕。如《八月照相馆》中正元在片中总穿着浅色的上衣,越近片尾他所处的空间给人越是压抑的冷色调。与此相反,德琳的色彩却温暖许多,她的服装常常是红色或橙黄色的,还有她为赴约会而抹的鲜艳的口红[xvi]。这样的色彩安排这与剧情和人物关系是一致的——在正元最后的日子里,是德琳给予了他暖暖的爱意。

9、 音乐配合画面抒情

在韩国青春爱情电影中,声画合一是最常用的模式,总体上音乐是从属于电影画面的。由于镜头构图和内容大多恬淡平和,所以使用的音乐也是很简单的乐器组合,仅是轻柔的钢琴旋律或管乐[xvii]。影片中的主旋律总是轻轻地、朦胧地铺在流动的镜语中。然而音乐本身又有其独到的感染力并且总是合乎时宜地出现在最能打动观众心绪的地方。在《我的野蛮女友》里,当主题曲《I Believe》响起时,镜头和着音乐的节奏慢慢拉开,全景中的人物愈来愈小,斜坡上的树与淡蓝的天空与柔曼醉人的音乐相映衬,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五、韩国青春爱情电影的文化艺术评析

1、 民族文化为体,西方文化为用

根据学者的归纳,韩国民族文化在影视中的体现:“恨”是其中心,并分别表现在悲情、疏离、反叛三个方面[xviii]。可以说这些文化特征在韩国青春爱情片里都有体现,但却是一种有节制的表达,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可能与此类影片多用状态化叙事取代情节化的处理有关。在表达情感的逝去或不完满时,处理得很含蓄。如《八月照相馆》的结局,虽然永元的故去,德琳在相馆外再次扑空带给人心灵的阵痛;但德琳注意到橱窗里自己的相片时欣慰而带有羞涩的微笑则像背景里冬日的阳光,,使观众获得一丝释然。在表现人物性格的反叛后又会用情感融化叛逆性,使其回到主流的价值观上来。如《我的野蛮女老师》里在摩擦中和秀元产生的情感最终使一向离经叛道的志勋改邪归正。在表现情感的方式上,这一类影片尊重了东方人内敛的文化特征,采用了与好莱坞惯用的一见钟情或暴风骤雨式的模式所不同的叙事策略——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确认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给观众的认同留出了时间。

如果说对民族文化的反映体现的是一种历史的继承性,那么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则是此类电影对当下社会变迁的回应。随着韩国社会的开放,经济、文化上对外交流的增多,中产阶级的壮大和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转向,韩国青春爱情类影片中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价值,精英主义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元素。具体表现为在叙事形式和叙事风格方面,个人化印记突出;采用了精致丰富的镜头语言,重视对都市情境和时尚的展现。

总的来说,民族文化是此类影片所张扬的灵魂,西方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视听形式和叙事策略。针对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所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以及在消费社会里对情感的漠视和怀疑,青春爱情影片把本国文化中所包含的佛家的淡泊和儒家的仁义思想有机地贯穿到叙事和视听语言系统中;并把真挚细腻的情感作为抚慰剂,唤起人们对真爱的追求。

2、 叙事中包裹着朴实的生活哲理

在故事的设计上,韩国的青春爱情影片借叙述文化普适性最强的爱情故事传达了在人际关系日渐疏离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中的困惑和相互沟通的渴望。正如基斯洛夫斯基在《关于爱的短片》中所阐发的:“命运就是在你和你爱的人之间架起一座桥”。在《上网》、《触不到的恋人》、《八月照相馆》和《信》等影片中,导演通过设置大跨度的时空隔离(甚至是生与死的间隔)戏剧性地放大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距离,并试图用爱情这座无形的心桥,这瓶不会过期的“胶水”来粘合疏离。《八月照相馆》最后一幕里永元的自白:“我知道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表达了此类影片中共通的爱情哲理:即“并非是因为拥有了欲望才能称其为爱情,它可能曲径通幽地在别处,这正是我们对人性的探寻未曾抵达之处[xix]。”

3、 视听艺术:造境多于写境

借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对词的境界的分析——“(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韩国青春爱情片的整体意境也介于造境和写境之间,但更多地侧重于理想化的造境,这与它所承载的爱情主题和对视听艺术的唯美化追求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此类影片所造之境具有诗情画意,含情却并不矫情。

诗的特点是简约练达。此类影片总是以最简省的元素构图,并通过看似无意的元素搭配,传达出镜头之外的更深入的内涵。诗的表意是含蓄的。影片中往往通过一棵树,一个信箱来沟通和传达情感。如《触不到的恋人》里通过表现男主人公星贤给一条小鱼(恩澍通过信箱送给他的)放生,表现了他豁达的心胸和对爱人幸福的祝愿。诗讲究韵律。影片中往往通过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来营造舒缓的节奏,配上若隐若现,与剧中情绪相吻合的音乐,带给人以空山灵雨般的诗情享受。

与诗的含蓄不同,影片中的画面的通过构图、色彩来直接地营造视觉上的艺术感染力。简洁明朗,类似MTV 的精致构图使荧幕具有了质感。在色彩的调用上,以蓝、灰、黑的冷色调衬托人物的孤寂和面对现实的无奈,以嫣红、橙黄、金色表达沟通的喜悦和爱的温馨。在影调上,常常有类似剪影的效果,或用柔和的逆光来突出勾勒事物的轮廓。

在视听艺术形式上,韩国青春爱情片还借鉴了日本电影唯美的影像风格和欧洲艺术电影中新颖多变的镜头语言。并在将两者融合后形成了自身兼具现代意味和古典诗画风格的艺术表现力。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以上不过是一些影视技巧,可青春爱情片的导演们却由于将视听形式置于民族文化和国际化的视野之下而把技巧升华为影片的一种品质。视听技巧有机地服务于影片主题,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感受到的不是各种视听语言生硬的拼贴而是其综合的艺术感染力。

六、个案分析

跨越时空的情感和影像

——《触不到的恋人》的艺术魅力

没有《八月照相馆》里永元和德琳对视一笑的温馨,没有《我的野蛮女友》里牵牛和女友的嬉笑怒骂,李铉升导演的《触不到的恋人》(2000)通过爱人在现实时空的缺席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爱具有跨越时空阻隔的张力。

《触不到的恋人》讲述的故事是:海边小屋旁的一个信箱把生活在1997年的男主人公星贤和生活在1999年的女主人公恩澍意外地连接到了一起——两人可以通过信箱互通信件和礼物。虽然时空的交错并非新颖的叙事策略(如《情迷报话机》就表现了相隔21年的两代人之间的恋情)。但导演的侧重不在于表现时空的疏离,而是着力于情感对时空的跨越。他就像在画一幅水墨画,借人物的独白、细节的铺垫,画面的造型等视听手段将跨越时空的情感层层蘊染,从而将观众带入到沟通的快乐和命运弄人的无奈之中。

影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喧嚣的都市背景和大海蓝天,其本身就是对主题的一种暗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回归自然,回归本心,追求沟通和发现爱成为了这个爱情故事延伸出的潜命题。

(一) 叙事艺术——心灵的独白

影片中,表面上连接男女主人公的是那只小小的信箱,但实际上实现沟通的是双方共同的心境——情感的空虚、失落和对真爱的渴求。由于不能见面,男女主人公是通过信件——表现为独白的叙述方式来展现内心世界的。这恰恰发挥了文本能深入开掘人物内心感受的优势。如恩澍在失恋时说的“我还以为爱就是永恒的幸福”和星贤在信上安慰她时所说的“爱过而失去总比没爱过好”等台词都精练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类似于心灵的低语。

与很多韩国青春爱情影片类似,《触不到的恋人》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一些小的细节和道具。如恩澍在回访海边小屋时,通过小狗衔来的被星贤揉皱的信纸——上面是恩澍请求星贤帮她挽回前男友的话——而对星贤的不测有所预感。恩澍练习配音的内容又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构成了传达人物心情的第二条线索。如录在磁带里的“我爱你”的表白和“朱古力溶在信上我都读不到”等配音台词都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二)视听艺术——以景入画,以画衬情

全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台词并不多,导演更多地是通过画面和音乐来映衬或传达人物的情绪和感受,并在色彩的设置和搭配上颇具匠心。

1、色彩着情

影片中的一幅幅画面就像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正如列宾所说的“色彩即情感”,色彩打动人的魅力在于它对影片情绪的传达。在恩澍确认了星贤生活在另一时空后坐在信箱旁给他写信的场景里,前景里少女灰色的风衣和古铜色的信箱在暮色中呈现出泛灰的冷色调,而背景则是冷暖色调的综合——浅蓝的海水,天空中的绯红晚霞和霞光照耀下土黄色的山峦。此时的恩澍刚刚受到男友另有所爱的打击,前景的冷色调反映出了她沉郁的心境;背景中由下到上,冷色调过渡为暖色调,似乎暗示了一段新的温馨恋情的发生将驱散她的孤寂。除了在一幅画面中讲究色彩的搭配外,不同画面的色彩风格和光线的使用也颇有意味。如当星贤教恩澍通过烹饪来放松心情时,厨房间的色彩都采用了暖色调:橙红的方桌在柔光的照耀下点染出温馨的氛围;让人看到男女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而当星贤得知恩澍仍眷念前男友时,他将鱼儿放生的场景里,泛着白雾的海面,黑沉的天空都是一律的冷色调,无需言语,观众已陷入主人公失落的心绪里。

2、别具匠心的构图

影片的构图秉承了青春爱情片中常见的简约风格。往往是一树、一人加上一只的信箱,再通过影调的处理就变成了一幅隽永的剪影画。构图的元素虽然简单,但却具有美感。海边的小屋总是矗立在画面的中上端,加上延伸的走道,形成了Z型构图,使画面具有纵深感,也更加突显了镜头前的那只钩连主人公情感的信箱。

影片中常通过俯视的视角来表现男主人公星贤的形象,如镜头从树的顶端摇到下面仰头张望的星贤,甚至通过站在窗台上的小狗的视点来俯看独自在沙滩上踢球的星贤。俯视的角度常用来代表“上帝”的视点,在此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俯视的角度来表达:对生活在“过去”(相对恩澍)的星贤而言,冥冥之中的命运的安排既不可捉摸又难以逆转。

导演还喜欢使用大全景来展现两位主人公的行动。如一直不肯原谅父亲的星贤在得知父亲去世后冲向大海的场景以及恩澍执拗地蹲在海边,等待着明知不可能来赴约的星贤的场景都是通过大全景来表现的。画面中,海水、沙滩往往处于中心或前景的位置并占据了大块的面积,而男女主人公则往往是各自处在后景或是画面的一角。在我看来,大全景的构图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大海这一人物所置身的广阔场景,更是借画面的空旷感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在各自世界里的孤独,并强化了情节设置上的时间间隔。

3、镜头间的自然过渡和呼应

为了表现恩澍和星贤虽然“触不到”却能够相知相恋,导演在剪辑方面很注重保持镜头过渡的流畅性,并在镜头内部设置相互呼应的元素。最为典型的就是两人互相给对方建议放松方式的那一个段落。游乐场里星贤坐的过山车刚刚从最高点翻下去;下一个镜头就是恩澍坐的过山车呼呼地爬到了最高点;并且星贤在的镜头里空着右边的位子,恩澍则空出了左边的位子。上一个镜头里,星贤的笑脸一划过去,观众马上就看到了下一个镜头中的恩澍在开心地尖叫。

导演通过使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处于不同时间的男女主人公在同一空间里的活动,以及通过在不同镜头内设置共同的元素——如小狗可乐,星贤为恩澍绘制的“爱的小屋”——表达了两人在相似空间里共通的情绪;也使得人物间的情感能够跨越时间的阻隔而不让观众感到突兀。此外,影片还以声画分离的方式来达到一种自然过渡的效果。如某一主人公在信上的话或其活动场所里的音乐常常会延续到另一个主人公活动的空间,变成画外音和无声源音乐,从而把情节设计上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空的活动转变为荧幕上的共时性的行为。

4、 点染情绪的优美音乐

音乐烘托人物情绪的作用在《触不到的恋人》里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像一个千变女郎,随着人物的心绪和情节的发展而改换面貌,并总是以声画合一的形式出现。当男女主人公表情惆怅地走在不同时空的同一条林荫道上时,类似蓝调的音乐把两人随着情感滋生,最初的对时空错位的新奇感转变成一种有情人不能相见的愁绪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出来。当两人的情节渐渐升温时,背景音乐的曲调马上就欢快起来,节奏也变得奔放有力。

在影片《触不到的恋人》中,由于有情人不能相见,情感的传递大多通过外在物来暗示和寄托。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造境远远多于写境。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员表演的空间,也有使情感的建立容易流于表面;但导演仍通过精巧的叙事和唯美的视听语言比较成功地表达了主题——爱情,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七、小结

韩国的青春爱情片在尊重影片商品属性和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将艺术性和民族性粘合到了一起。并且当它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为市场所接受后,制片人和导演们又自觉地将这种风格和文化转变为了一种商业策略;最终商业和艺术并驾齐驱,推动了此类影片在市场上的拓展。

从我个人的观影经验来看,在韩国的类型电影中,与沉重的政治题材片和强刺激的暴力、色情片相比,韩国的青春爱情电影更像是韩国人宴席上那些精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开胃泡菜;赏之悦目,听之悦耳,细细一品,还别有一番浪漫、温馨的回味在心头。

【篇九】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产业研究报告

 一、韩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当前,韩国经济已经进入依靠创新实现发展的阶段,过去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投入的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发展,必须通过依靠技术创新等来提高生产效率。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依赖的是要素投入的发展;进入70年代之后,开始建设重化学工业化,属于投资主导型的发展;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则进入创新主导型的发展阶段。

  纵观过去50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韩国在90年代之前一直维持8%以上的高速发展,但是9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率却不断下降,并且过去韩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只局限于产业间的结构调整,现在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结构全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历史上也曾经经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当时日本在恢复重建二战中被破坏的生产设施的同时,创下了年平均增长10%的高速增长记录。但是进入70年代之后,随着战后恢复重建投资的终结,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5%。因此,在日本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所出现的一种具备过渡期性质的特殊现象。

  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出口产业,出口产品有胶合板、假发、纺织品等轻工业消费品。进入70年代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结构性经济危机。1973年之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不断下降。紧接着韩国的出口也不断下滑,开始出现亏损企业。1972年8月,韩国政府实施了极端性的企业救济政策,即对企业的债务进行暂时性延期。韩国政府作出判断认为,仅靠轻工业消费品的出口摆脱经济发展的停滞状态是很困难的,因此决定将产业结构调整为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重化工业。

  1973年,韩国政府开始强有力地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建设。当时韩国在推行重化学工业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先前日本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1960年,日本出口中纺织品比重占80%,可以说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但是从6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培育发展重化工业,到了1970年时,日本出口中纺织品比重下降到20%,原因是重点发展了重化学工业。

  韩国发展重化工业,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当时的军事背景。1970年,美国从越南撤军,同时在韩国也撤出一部分驻军。由于当时受到来自北朝鲜的军事威胁,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希望重点发展国防产业。但是却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国防产业不是向民间消费者销售产品的企业,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因此韩国的经济部门主张,以市场规律为基础,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重化学工业化,以便向海外出口重化工业产品。相反,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出于对国防的担心,主张实施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的的激进的、全面的重化学工业化。这个时候,有一位才能出色的管理者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就是企业在和平时期生产民用产品并出口,在战争时期转化为生产武器。这位官员后来成为韩国建设重化学工业化的负责人。

  通过实施重化学工业化,韩国的企业得到成长、壮大,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过量生产了很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导致韩国出口衰退。韩国南部城市昌源就是为发展重化工业而建立起来的,当时这个城市有很多工厂,工厂的生产率已经达到30%。到了1980年韩国出口出现低潮后,不得不清理大量亏损企业,而且由于当时形成了韩国特色的大企业财阀,受到社会的批判。同时,由于由政府来分配开办工厂的资金,导致企业负债增多,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

  1985年,发达国家之间签订“广场协议”,决定将日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下调到1美元兑换125日元,以减少日本的贸易顺差。其结果是韩国等竞争国家的出口急剧增加,加上石油及原材料价格的下调,韩国企业费用大大减少。当时的世界市场还没有中国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韩国的轻工业产品出口不断增加,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韩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繁荣。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引发了90年代韩国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因是由于轻工业出口繁荣,导致生产设备过剩,同时中国的轻工业出口开始参与竞争。从韩国国内来看,80年代末之后,韩国的高薪化趋势加剧,这也成为韩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原因。

三、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韩国不断发展经济,在世界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曾一度持续增加,但是从1995年之后就不再增加了,原因是由于中国企业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企业的出口导致了韩国纺织、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了竞争力,开始从市场上退出。值得关注的是,关于中韩日三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日本在1993年之后持续下降,韩国没有变化,而中国在不断地增加。日本和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正在互相替代。

  进入90年代后,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下滑,纺织、服装、制鞋业等领域的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出现了大量下岗工人。而当时的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能吸收如此多的下岗工人。因此,韩国制造业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之后,首次出现就业规模减少的情况。那么大量的下岗工人究竟去向何方呢?从制造业下岗的工人们涌向了小卖店、餐厅等个体服务业。当时韩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这些人不得不自谋出路,成为个体户。尽管这些下岗工人再次就业了,但是收入却不高,导致社会贫困阶层的人不断增加,从整个社会来看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恶化。 90年代之后,韩国的危机感增加了,有很多人在思考今后韩国经济应该如何发展,最后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找到了答案。首先,韩国企业增加了研发支出,研发费用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增加专利权等无形固定资产,韩国增加了技术开发投资,结果使得无形固定资产占GDP的比重增加,国内企业的设备投资比重减少。

  从90年代初开始,韩国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减少了技术引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过去韩国希望得到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是落后技术,因此可以廉价购买到,但是随着韩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韩国企业希望得到的技术在发达国家也是尖端技术,不支付高额费用就购买不到,这也是韩国企业不得不自行进行研发的一个原因。由于这个原因,韩国的创意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一提到人力就意味着劳动力,但是现在开始意味着富有创意的人力资源。

  一直以来,韩国企业的债务很高,因为韩国在推行重化学工业化时缺少资金,建厂的钱都是从国外借来的。为了偿还借款,必须要扩大出口,要想多出口,就必须要学习技术,如果不学习技术,工厂就无法生产出产品,企业就无法偿还债务,最后导致破产。从韩国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韩国企业增加了研发投资,努力进行技术开发,其效果很快开始显现出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的国际专利申报情况中,2007年韩国专利登记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跃升至世界第四位,中国也上升到世界第七位。

  随着技术开发的增加,韩国技术集约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也随之增加。随着制造业就业的增加,2002年以后个体服务业者没有再增加。

  四、目前韩国正在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产业观点来看,韩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韩国的中小企业比重非常高,他们没有发展成为独立在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企业,而是成了大企业的分包企业。韩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很强,是因为有分包企业为他们生产廉价的配件。从企业来看,这种战略无可厚非,但是从国家经济来讲,由于中小企业的工资较低,因此就会出现中小企业的生产费用越高、收入分配恶化越严重的情况。进入90年代,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人均附加值差距继续扩大,其原因是大企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但是中小企业依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上。和发达国家相比,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韩国产业结构的弱点是,强大的大企业很少,而多数是由弱小的中小企业构成。各位在看有关韩国的新闻时,可能会看到一些大企业的工人们头上围着红色的带子强烈抵抗的情形,因为如果被高薪的大企业解雇,他们就必须去低薪的中小企业,所以他们极力抵抗。因此说,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缩小与大企业的差距,这是韩国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国正在转变为依靠创新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创新目前只限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停滞不前,导致发展缓慢。2005年,韩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为3.9万亿韩币,仅为三星电子4.6万亿韩币的85%。怎样才能增加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呢?这是当前困扰我们的问题。

  在OECD国家中,韩国的服务业比重最低。当然比韩国更低的国家还有挪威,但是因为挪威有北海油田,所以矿业的比重比较高,因此实际上韩国是最低的。相反,韩国制造业比重在OECD国家中占首位。可以看出,韩国的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韩国是一个经济小国,出口依存度高,制造业比重很高,但是比韩国更小的欧洲国家,服务业比重却很高,这说明韩国的服务业是落后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重新恢复增长,而服务业仍然缓慢发展。服务业附加值的增加比例在进入9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之后仍然在持续下降。可以说,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的停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金融危机之后,服务业收支赤字幅度继续扩大,换句话来说,就是海外服务消费在持续增长。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经济的进一步扩大开放,购买海外服务的机会增多。过去到国外消费是被禁止的,所以即便依靠制造业出口赚了钱,也只能在国内消费,但是现在海外消费变得自由了。这并不是说开放是错误的,而是说应该在开放的同时,提高韩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到海外花钱的诱因。当前韩国服务业收支赤字膨胀的最大原因就是国内教育竞争力低下,很多人都将子女送到国外去留学。

  韩国要想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在韩国的服务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由于国家各种资格考试准入而受到了严格限制,代表性的事例是,每万人中律师和医生的数量在OECD国家中是最低的,因此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享受高收入并不是竞争和革新的成果,而是因为限制获得的权利。与之相比,零售店和饭店之类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却因为对知识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了过度竞争,他们为了生存展开了低价竞争。因此韩国要想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就必须废除准入限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应该诱导人们退出,重新投入到生产效率高的行业中去。

  实际上,韩国服务业目前正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既属于知识密集型、又能为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的服务业,比如说医疗业、社会福利、IT服务、环境服务等行业发展迅速,相反,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发展较慢。此外,小规模的服务企业发展较慢,大规模的服务企业发展比较快。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韩国在从低收入社会转型为高收入社会的过程中,服务需要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准入限制和人为的人力供应调节等,阻碍了高收入型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低收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需要降低,下岗人员不断增加,但是对他们重新进行培训、使他们重新投入发展行业的职业训练制度,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韩国对绿色发展的期待很高,已经开始提高新再生能源的比重,扩大对新再生能源等绿色技术的投资,努力扶植其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篇十】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导演金基德电影研究

曹家华

【期刊名称】《速读(上旬)》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近年来,"韩流"席卷中国,我们发现韩国除了歌舞艺人和电视剧之外,韩国电影也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一支,韩国电影以剧情片见长,韩国导演们剧情的细节处理尤为细腻,在众多的韩国电影中,如《雪国列车》《汉江怪物》等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电影的一大特色——细腻的叙事手法,不论是《雪国列车》这样的科幻片,还是《汉江怪物》这样的怪兽片,甚至连《铁线虫入侵》这样的恐怖片都充满了剧情片的细腻的处理.

【总页数】1页(282)

【关键词】韩国导演;金基德;"金式"电影

【作者】曹家华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艺术学院 110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吹尽狂沙始得金——记韩国电影导演金基德 [J], 梁丽丽

2.浅析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影像风格 [J], 韩栋

3.《空房间》:孤独者的梦——韩国导演金基德美学映像 [J], 王雪茜

4.韩国导演金基德与朴赞郁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元素 [J], 王琳

5.浅析韩国导演金基德 [J], 张咏絮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十一】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现代作家玄镇健小说中的性爱描写研究

李新东

【期刊名称】《剑南文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  韩国现代作家玄镇健在人本文化的引导下,一方面,采取人本立场,反对性别专制,对男女两性都能以平等态度看待。他认为男女之间应平等相待,既要坚持男性自我,也要尊重女性的自我人格;另一方面,作为转型期的现代知识者又不可能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的影响,男权传统的性别偏见积淀在其心灵深处,不时以非自觉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从玄镇健的性爱叙述中,也许能更准确地把握他们对女性的观念和态度。

【总页数】2页(61-61,63)

【关键词】性爱;转型;传统;压抑

【作者】李新东

【作者单位】韩国水原大学人文学院 韩国华城 4457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 [J], 郭春娜

2.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 [J], 郭春娜[1]

3.浅论玄镇健短篇讽刺小说中人物虚假性的表现方式 [J], 金巍

4.郁达夫与玄镇健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J], 李新东

5.玄镇健初期短篇小说中的反抗型女性形象分析 [J], 李云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十二】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广告文化维度研究
作者:李程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收集的韩国广告文本进行定性分析,探析文化维度层面韩国广告自身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探究的同时融入大量的案例,力图全面详尽对广告文本进行解读。以此对韩国广告文化维度特点进行借鉴反思。

        关键詞:文化维度;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高/低语境;时间导向

        从一九八零年后的二十多年间,是韩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经济的进步,韩国的广告事业也日益蒸蒸日上。这时期的韩国广告从数量到质量均有了质的飞跃。这些韩国广告在文化维度上特点鲜明,通过本研究不仅能为今后与韩国广告主开展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为本国广告中文化维度的运用提供借鉴与指导。

        1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相反,集体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1]

        韩国是集体主义导向的国家,这种集体意识,从一方面可以表现为韩国人的爱国情结和民族主义精神。韩国人很注重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在韩国广告中,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无疑是韩国人集体意识的一个很好证明。

        例如,韩国传统的食品公司,为了宣传本公司的韩国拌饭美味可口,食材丰富,该广告利用了韩国传统的民族服饰的鲜艳色彩和活力四射的传统舞蹈,把韩国拌饭的制作过程和美味可口的视觉呈现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韩国拌饭是民族传统的正宗风味尽显。

        韩国人的集体主义还体现在爱国的民族精神上,韩国广告中最常用的一个词既为“我们”,在韩国,也流行着“我们主义”、“我们党”。南非世界杯期间,SK公司旗下的大韩电信聘请RAIN作为代言人,拍摄了带领球迷为韩国加油的广告,其中的广告语就是:“我们是大韩民国”。

【篇十三】韩国战后分裂小说研究

韩国小说翻译忠实维度研究—以朴婉绪小说汉译中的“原作维度”为中心

杨 磊

【摘 要】摘 要:面对小说作品,译者对于原著的诸多特点需要一一考察后方能下笔翻译,而作为翻译研究者也要遵循同样的思路,需要就小说的诸多内容进行考察后才能对译文做出客观的评价。本论文以韩国作家朴婉绪小说汉译为例,就小说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忠实维度的问题进行考察。指出意识到小说翻译的多维特点,充分尊重“原作维度”,方能实现经典小说的异国再现。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6

【关键词】小说翻译;翻译美学;忠实维度;朴婉绪;韩国文学;文学翻译

一、小说翻译的多维特征

与文学创作相比较,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局限性与辩证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译者对原作的依赖,译者的审美与创造活动是有原作作为依托的,译者发挥艺术创造的艺术空间是有限的。文学翻译对原作的依赖性和从属性是不可超越的,它限制了译者艺术创造的自由度。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的创造性,但它的艺术创造受到原作的制约,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创造,或者称作“再创造”。然而这种有限的创造却是翻译艺术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译者以原作为依托,在有限的艺术空间里发挥审美的再创造,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中寻找统一,最终创作一个新的、与原著具有等同艺术价值的独立的文本(译本)。(郑海凌,2000:56—61)

文学翻译是译品中翻译难度最大的一种。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的思想性、形象性的翻译,二是对原作艺术风格的把握。文学作品艺术风格是每一位文学家在语言文字表达活动中的个人言语特征,每一篇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都各有千秋……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这种差异性,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须先了解各家各派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技法,方能驾驭原文向译文的转换创造。(张敏等,2012:33—34)文学作品中语言手段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的个人风格有关。一部成功的小说除了情节故事外,必定还有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手法,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唯有译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传达,译作才能保持原作的韵味和艺术性。(郑敏宇,2001:65)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再现原作的美。其限制来自原语的审美构成、原语的审美效果、审美主体感应的灵活度、文风时尚和阶级性。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xiaoshuo/79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