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工作报告】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一》

2012年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府发〔2012〕1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现将《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市长何刚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2月17日六盘水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何刚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市人民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对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以及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号召,全市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中共六盘水市委的领导下,围绕“稳中求快”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三大战略,按照“能快则快、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总要求,实现“突出特色、做大总量、提速转型、增比进位”的总目标,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打造现代特色都市,为实现全面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2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 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第六届市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六盘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扭住发展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人民政府各项工作任务,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轨道。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跨越攀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1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28.46亿元和70.84亿元,是2006年的3.14倍和4.2倍,年均增长25.71%和33.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06.84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7.61亿元,年均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370元和4437元,年均实际增长7.9%和11.1%。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77.02亿元和416.97亿元,是2006年末的2.54倍和2.49倍。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原煤产能达到8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钢铁产能达到50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500万吨。老鹰山煤化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西南天地煤机制造、明阳风电设备制造等一批机械制造项目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及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建成省级、市级龙头企业61户。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瓶颈制约逐步缓解。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六沾铁路复线建设加快推进,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镇胜高速公路境内段建成通车,水盘高速公路、六镇高速公路、六六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开工建设;新建等级公路447公里、农村公路4502公里、运煤公路500公里;六盘水月照机场开工建设;建成了毛口、野钟、中寨航运码头。水利建设力度加大,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白河沟、双桥、鱼洞坝、旧院、卡河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完成病险水库治理31座,解决了55.13万人的饮水困难。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34座,城乡用电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营造林面积13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8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30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广播、电视、通信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

(四)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成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中心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0平方公里。凉都大道、人民路全线贯通,水黄路入城段改造工程如期完成,红桥大道建设加快,市中心城区路网逐步形成。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凉都森林公园、明湖湿地公园、麒麟山文化公园、环城林带建设和水城河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3%。城市公交、供气、供水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一批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公共停车场建成使用。深入开展“双创双建”活动,城市形象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等称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8%,步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五)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水钢与首钢实现资产重组,盘江精煤股份公司主业整体上市;基本完成了驻市省属大企业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组建了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运用BT、BOT等融资模式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不断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建立。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集体林权、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口帮扶不断深入,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52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94倍。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0%提高到40%。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三

年幼儿入园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从2006年的30.05%、92%、34.43%提高到2011年的57%、111.72%、53.27%,“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六盘水师专实现“专升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74.01%提高到97.52%,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人口出生率从12.9‰下降到12.6‰,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25.68下降到108.12。双拥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科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共青团、工会、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9万人。启动了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对象分别达到 7.21万人、42.89万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59万户、“美好家园”建设1.22万户,建设廉租房31020套、经济适用住房7368套、公租房2200套。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高度重视和关心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09亿元、生活用煤补贴4.75亿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6.91万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和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明显下降。深入开展“平安凉都”创建活动,摆脱了连续四年安全感指数测评全省排名挂末的被动局面。信访和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五五”普法圆满完成,依法治市得到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6%;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68%和4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6%和23.2%。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动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首要法宝。思想的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的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境界,用全局意识、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二是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快发展小困难,慢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又快又好、更快更好。三是必须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首要目标。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做好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察民情、解民忧、顺民怨、纾民困,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动力。改革开放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动力源泉。要始终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障碍,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五是必须把真抓实干作为首要准则。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要始终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干,不务虚功,以一流的作风创造一流的业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引领、亲切关怀和省直各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接力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过去五年中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艰苦努力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小仍是我市的主要问题。虽然纵向比我市发展有进步,但横向比差距在拉大,我市的综合发展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地级市中5年就后退了几十位,在省内的经济综合实力排位也从上游滑到中游。第二,瓶颈制约突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功能性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二》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大黑山乡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7日在大黑山乡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大黑山乡“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稳步推进,2010年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大黑山乡人民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县十届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巩固粮畜促增收,夯实基础求发展,壮大产业兴经济,依托集镇创特色,抓牢科教强素质,促进和谐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富乡、集镇活乡、旅游生态乡”三大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和依靠全乡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届三次党代会、县十二届人代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全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良好、健康、稳定发展。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940.3万元,同比(下同)增长13%;农业生产总值实现4934.1万元,同比增长5.6%;工业增加值实现265万元,同比增长6%;工业总产值实现1500万元,同比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2932万元,同比增长 —1—

2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727.5万公斤,同比增长2%,人均有粮313公斤。

(一)抓全局,提高乡域经济发展后劲

——抓项目攻坚。2010年,县委、政府把项目攻坚列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的突出位置,并确定为“项目攻坚年”,我乡紧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抓好在建项目的落实,同时争取项目和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期间,项目储备达9个大项21个小项,总投资估算约2.08亿元,建设内容涉及异地搬迁、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中低改、坡改梯、人饮工程、卫生路、综合活动室、小河流域综合治理等。目前,已通过评审项目两个,投入资金达1000万元。

——抓产业培植。一是紧紧围绕“产业富乡”的目标,立足实际,加大对历年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管护力度,认真兑补退耕还林惠农资金;二是督促产业发展的管理养护工作。完成核桃种植面积5000亩,油茶种植示范点1100亩,桉树种植4500亩,不断壮大培植冷凉山区产业发展;三是不断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执法力度,实现全乡森林覆盖率62.5%,人与自然得到和谐发展。

——抓基础建设。集镇建设方面:按照“集镇活乡”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完善集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推进集镇后续工程建设,提质扩容火箭山工程顺利完工;投入150万元,完成集镇主街人行道标准化建设工程3000平方米、居民区道路硬化1.5万平方米以及实施排水沟530米。二是投入10万元新建集镇区河堤护栏500余米,投入10万元实施了河堤护脚加固工程,河堤抗洪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投入50—2 —

万元,启动实施了集镇区垃圾处理场和卫生垃圾箱建设。四是投入108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310平方米的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五是投入15万元,实施集镇绿化体系建设。六是投入近150万元,完成了朝阳文化广场工程建设,目前,文化综合楼、灯光球场、全民健身设施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后续绿化工程正有条不紊推进,乡域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提升。交通建设方面:一是通过多方协调和积极争取,促成总投资达750万元的大骑产业经济路(大黑山乡土洞新寨至骑马坝乡坝嘎(营盘山)公路)。二是扩建和修缮撮洛、老白寨、三楞、罗布巩等四条乡村公路主干线,实现村委会公路通达(畅)率100%;投入50万元,完成了夫别、新寨、坝明、绿谷、哈的等村民小组公路建设,并通过大骑产业路的实施,将实现村民小组通路率达92%。三是继续积极做好戈兰滩还建公路协调服务工作。四是启动实施了大黑山至戈兰滩油路工程建设,预计今年底全面完工。水利建设方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投入120万余元,新建和修复三楞村朝阳大沟、昔备、大马角、马普梁子、二庆、老白寨村、下牛、新寨、水沟头上、普梯、二家等10余件农村人饮工程;二是投入250万元改善农田灌溉沟渠建设22.5公里;三是投入60万余元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1000亩、中低改1000亩。电力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完善西部农网建设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农村“村村通电”工程建设。实现村委会通电率100%、村组通电率93%,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 —3—

快。

——抓和谐稳定。加强和谐领导班子建设,服从乡党委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全面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生态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积极妥善解决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胶区稳控、戈兰滩库区周边群众反映的补偿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禁毒防艾、扫黄打非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抓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强机关干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建设,着力解决部分机关干部思想观念不新、精神面貌不振、创业劲头不足、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实、执行力度不强等问题,真心实意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困,实实在在为基层、为群众,为推动发展办好事、做实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办实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扶贫开发。集中精力,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着力实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省州对口帮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一是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175件(其中:民居地震105件,危房改造70件),折金补助123.3万元。二是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10件,共计投入各种折资建设资金100万元,10个村民小组1250户5000余人受益。三是投入50万余元,已完成总里程长19公里的三楞村朝阳大沟饮水工程主体。四—4 —

是紧紧抓住中央、省、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乡共安装无线卫星接收器2148台,示范推进嘎处、卧马、撮洛、小马达等四个村民小组,实现村民小组“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80%,群众“看电视难”得到明显改善。五是加强与省、州扶贫对口帮扶的请示汇报工作,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加快推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

——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投入近3000万元,正着力打造半坡寨、洛撮、夫别三个中心村寨的建设。目前,半坡寨已建民房90余间、夫别已建房30余间,各项工程稳步推进;二是投入20万元,完成5个村民小组的卫生路和卫生公厕建设。三是投入19万元,硬化了三楞、三家、干龙潭等5个村民小组的卫生路和新建3个村民小组的卫生公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

——校舍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一是投入10万余元,实施完成中学、乡中心完小球场硬化工程。二是投入28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的中心完小教学楼已验收使用,教室紧张的局面进一步改观。三是投入30万元,建筑面积达340平方米的撮洛教学楼投入使用。四是投入14万元,拆除重建罗布巩、三楞学生食堂。五是投入5万元,新建三楞、老白寨两所学校卫生公厕,学生“入厕难”得到解决。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入60万元,实施完成建筑面积达400㎡的三楞、嘎处、老白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目 —5—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三》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中共河北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0%;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18.1亿元、增长10.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66.2亿元、增长12.5%。投资增速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00亿元、增长38%左右。新开工项目24800个,同比增加764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增加904个。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预计分别增长55%、38%和4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京石客运专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省开工在建高

速公路2021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新增电力装机容量600万千瓦。信贷规模大幅增长,新增信贷投入预计达到4400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2倍。工业生产增速逐步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3%以上。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0亿元左右,增长18%。

(二)城镇面貌变化显著。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强力推进城市的拆迁改造和建设管理,设区市城区拆迁面积达4571.7万平方米,实施城中村改造285个,腾出土地4960公顷;道路交通、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00亿元、增长56%;大力实施洁净工程、精品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一批标志性建筑和重点项目如期完成,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省设区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为334天,同比增加10天。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

(三)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类补贴68.1亿元,增长13.9%。在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下滑、且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2910万吨,连续6年获得丰收。肉、蛋、奶、菜、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平稳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率预计达到57%,提高2个百分点。新民居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766个村基本完成建设改造任务,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新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唐山高速

动车组、华北石化炼油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科技创新力度加大,预计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全省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狠抓节能减排,全省淘汰落后炼钢400万吨、炼铁900万吨、水泥1700万吨、平板玻璃710万重量箱。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均削减5.5%。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河北港口集团挂牌成立,冀中能源集团重组华药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实质性重组加快,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进入收尾阶段;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金融改革继续深化,省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精简省本级行政许可、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审批项目319项,清理规范收费项目281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6.9亿美元。东亚银行在我省建立分支机构。沿海地区发展出现好势头,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开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六)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0元,分别增长10%和7%左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社保关系实现全省无障碍转移;18个县

(市)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高了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城市、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5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累计为10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保障,完成棚户区改建498.8万平方米,解决了3.6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成了20万农村扶贫对象的脱贫任务。解决了37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省财政教育支出432.5亿元、增长14.7%;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了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大学和强势特色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51个,全省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6%。精心组织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监测、预防和患者救治。(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河北博物馆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3636个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农家书屋2000个。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我省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13块金牌,总分居全国第9位。计生惠民行动深入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6.5‰左右,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食品质量安全年活动扎实开展,全省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攻坚年活动,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部署开展了大规模下访接访活动,圆满完成了国庆60周年安全保卫工作。成功抗击了重大雪灾,对口援建平武灾区工作顺利推进。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显著。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顺利完成。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地方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能,省、市、县各级普遍建立了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大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对全省2192个重点项目实行了动态公开。加强政府立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取得令人鼓舞新成就的一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拼搏进取、真抓实干、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机关驻冀各单位,向关心河北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四》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阿都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乡长 李 辉

(2010年1月 25 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乡跨入新世纪以来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下,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主席团的监督支持下,乡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1457”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谋发展,围绕中心顾全局,在困难中前进,在挑战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财政运行平稳,经济稳步增长 以增收节支保运转为财税指导方针,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3亿元,同比增970万元,增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72.7元,同比增124.9元,增9.3%。

实现财政总收入2044万元,同比增308万元,增17.7%,完成财政总支出2147万元,同比增498万元,增3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万元,同比减81万元;银行存款余额达2809万元,贷款余额33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529万元、931万元,年均增23.2%、37.8%。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2116.7万元,同比增534.7万元,增33.8%。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稳中有升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大农科推广力度、狠抓项目工程建设和强化科技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加大对蚕桑种养技术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优质玉米、马铃薯、烤烟、生猪、林果、蚕桑、生姜等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立足于“以农稳乡、以农立乡、以农兴乡”的农业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品种优化,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年内投入农业生产资金30万元,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5400亩,其中小春12400亩,大春53000亩,购销玉米良种46吨,良种推广面达95%,实现粮食总产1484万公斤,比去年增97万公斤,增7%,人均有粮392公斤,同比增26公斤,增7.1%。

---烤烟生产稳步发展 通过大力推行优质烟生产管理模式,强化节令、质量及科技兴烟意识,狠抓育苗、移栽、中耕管理和烘烤收购关,规划种植“红大”品种4500亩,圆满完成市级下达90万斤收购任务,实现产值681.8万元。完成税收150万元,同比增10万元,增7.1%。

---畜牧产业后劲增强 不断强化动物检疫免疫及养殖技术培训和科技措施推广,生猪防疫密度达100%,能繁母猪参保率达95%、理赔率达100%,各类牲畜死亡率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大力实施“三百”工程和养殖小区建设等扶持项目,年内投入资金150万元,改造4个养殖小区、1个扩繁场标准化建设,新建生猪养殖小区2个,实施大佐中心村畜牧整村推进项目1个。组织发放小额信贷250万元,扶持发展养殖户410户。年末生猪存栏28741头,肥猪出栏5636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5699万元,总收入4698万元,同比分别增591万元、350万元。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蚕桑产业扶持投入力度加大,蚕桑种养技术实现定期培训,桑园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全年低产桑园改造500亩,扩种桑苗350亩,新建改建蚕室125间4782㎡,发展养蚕户356户,生产蚕茧86吨,加工蚕丝被1850床,实现产值达360万元。生姜种植1200亩,产量1600吨,产值达600万元。

---劳务产业发展壮大 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逐步完善,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年内技校招生60人,落实创业小额贷款6户30万元,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达8570人(其中新增再就业人员860人),劳务输出573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01人),全乡劳务收入预计突破4000万元,劳务产业增收1500万元。

(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目标考核制度,加大教育奖惩力度。实现中小学在校学生

6856人,年内投入教育奖惩资金6万元,开展困难学生补助3395人次,兑现书费、学杂费“两免”6311人次。小学入学率达99.5%,巩固率99%,毕业率100%。中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中考参考人数414人,上线217人,上线率达51.8%,同比增5.3%。实施中小学整体排危4944㎡,乡一中西部农村初中改扩建2349㎡,新建小学教学楼2所420㎡,完小球场6块2280㎡,总投资达1054万元。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育人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负担三个结合,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核权发证,护林防火及林政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狠抓2009年19820亩核桃管护,成活率达90.6%,完成8000亩核桃种植规划。年内完成配套荒山造林2775亩,新增封山育林4000亩,认定省级公益林24500亩,实施绿色通道工程行道植树47万株。生态立乡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建设生态文明阿都奠定坚实基础。

---医疗卫生体系完善 乡村医疗系统运转正常,医疗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果明显,医疗条件和环境逐步改善。医疗队伍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明显转变,群众参合积极性和健康意识大大提高。年内投入村级卫生所医疗设施建设5.5万元,实施地氟病防治改炉改灶项目777户,总投资达31.08万元。新农合集资64.9万元,参合率达95%。全年合作医疗减免补偿金额达235.54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5.316万元,涉及2568人,救助率达8%。初级卫生保

健网络基本形成,因病致贫、困病返贫现象不断减少,“就医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计划生育态势良好 加大计划生育政策措施落实力度,突出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不断减缓人多地少压力。年内共出生小孩142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371例,征收社会抚养费48万元,清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变更退证74户。各项工作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任务,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 突出扶贫重点,组织开展贫困调查,认真做好救灾救济、春节慰问、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低保管理等工作。全年发放救灾救济粮3.5万公斤,救济物资317件,救灾救济款312.8万元,共涉及2774户7065人,救灾救济面不断扩大。确保困难群体生产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扩展社会保障覆盖面,年内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903人,减免补偿31人次5.9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2465元,发放80岁以上老年人补助37444元。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基本得到保障,贫困面逐步减小。

---广电文化迅速发展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事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年内建成乡文化站办公楼1幢400㎡,创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3个,村级“农家书屋”4个,“敬老先进村”1个,总投资达65万元;新增闭路电视用户16户,电视覆盖率上升到85%;投资30万元,配备了各村篮球、乒乓球等设施,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快速提高。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五》

2010年度政府工作报告(XX镇人民政府)

述职述廉报告

区考评组:

五年来,我和同志们一道,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迎难而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维护了全镇的社会稳定,推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将任职四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廉洁自律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2007年以来,本届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兴镇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负重拼搏,团结一心,全镇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增强,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来说,我们着力推进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主攻工业,优化结构,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已初步形成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主攻工业,全力发展工业经济。五年来,全镇上下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一核心发展战略,把做大工业总量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出了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以工业小区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平台的工业经济发展总框架,采取“四优”、“三不准”的措施,即在政治上优待、政策上优惠、环境上优化、服务上优先;做到不准强行承揽建筑业务、不准强行接水用电、不准向企业强行摊派。

实行企业进来,财政垫资,项目进来,政府让利的办法,营造了浓厚的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初步形成。从经济结构看,全镇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已

成功从“地下”走向“地面”,从过去以煤炭生产为主逐步向化工、陶瓷、机械、食品、花炮等新的支柱产业聚集。我们始终坚持把“兴工强镇”作为第一方略,按照“布局集中、企业集群”的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有效投入,加快项目落实,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产出。2010年,全镇规模企业增至12家;新增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完成了华东瓷厂、群星瓷厂、庙岭硅板厂等26个项目的新扩改;广泛联络外商,创新招商方式,保持招商引资强劲增长态势,签约在建项目9个。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7180万元,比上年增长21%;引进内资3500万元,引进外资160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51万美元。

投资1200万元的华东瓷厂、投资600万元的群星瓷厂、投资400万元的八方堂已投入生产;投资1300万元的全兴化工填料厂通过产品调整以后,生产已步入正轨。从工业企业数量和效益看,2006年我镇共有工业企业32家,其中煤矿21家。工业企业数量较少,项目较单一,质量不够高。经过5年的发展,共引进工业企业52家,外地公司8家,新、扩、改项目12个,使全镇的工业企业在煤矿减少16家的情况下增加至45家。2010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4533万元,解决劳动力安置1200人余人。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2151万元,比2006年增加44339万元,增长117.26%,年均增长29.3%,工业经济保持了总量壮大、质量提高、效益提升、发展增速的良好势头。

二、落实政策,优化农业,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四年来,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先后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

制改革;先后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免征了农业税,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由财政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并普遍实行了“一费制”。

从2006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累计发放金额78.2万元,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贴33.7万元,并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出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多元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抓好了病险塘库的除险加固和“四小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558万元,完成水利工程546处,建设标准化渠道2.4万余米,建成标准化水塘121口,农业防汛抗旱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激活农业经济发展内力和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努力培植壮大对农民增收辐射范围大的项目,全力支持新上项目。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12827万元,比2006年增加6111万元,增长109.98%。

围绕区委建设百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带的工作部署,我镇提出“三二四一”工作目标,做到两个确保。在发展产业,建设基地,制止撂荒等方面分片包村包段,责任落实到人。重点发展万亩粮食高产示范、万亩油菜种植基地、500亩西瓜基地、2500亩杨梅基地、3000亩桉树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积极实施“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绿化任务,顺利迎接上级验收。健全防汛机制,确保安全度汛。

三、着眼长远,做活城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坚持投资与消费双向驱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以交通、电力、邮政、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举全镇之

力铺设水泥公路24.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极大地改善了XX落后的交通状况。完成了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加快通讯设施建设,通讯网络覆盖了全镇四面八方;与此同时,不断搞活人气商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开拓城镇消费市场,全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年上升。投入配套资金200万元,樟大线XX段翻修改造、麻凤线大中修全面完成;四年间共投入500余万元,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一纵三横”为框架,对全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分片规划,建成了以镇中心为主的XX商贸小区,加强了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搞活人气商机。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活跃。

四、依法治税,科学理财,财政工作稳步增长

四年来,我们坚持执行“培源、强征、严管、节支”的八字方针,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依法治税,科学理财。特别是近两年来,克服了金融危机和政策的影响,财政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工资、确保正常运转、确保重大项目开支的,并偿还了部分旧欠工资,保证了公益事业共计170万元的支出。今年实现财政收入4790万元,比2006年增加3081.5万元,增长180.9%。

五、推进改革,改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四年来,我们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实施了农村税费制度配套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明显提高。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并完善了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五年来共办理建议提案76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抓好了“四五”“五五”普

法教育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群众的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

社会秩序保持平稳。一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综治工作责任制,成立了“和谐110指挥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法制宣传,进一步完善综治网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政策,狠抓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重拳出击打击非法小煤窑,有力地遏制了非法小井的蔓延,稳定了我镇的采煤秩序,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2006年实现了安全生产“零死亡”的目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抓高危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截止到目前,全镇已拆除倒焰窑18座,倒塌烟囱12根,同时鼓励企业主改造倒焰窑,有7家企业正在准备安装液化气窑,有效地治理了工业环境污染。二是扎实抓好退耕还林、森林防火、植树造林等工作,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各项改革不断推进。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及并村工作,机关机构设置按“五办五中心两所”的要求实现了规范管理个。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各项涉农收费达到了政策公开,操作规范。稳妥推进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四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加强计生队伍建设,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认真开展服务活动,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有效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落实了利益导向政策,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六》

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抚今追昔,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必将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保持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我们鼓励消费的政策领域之宽、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广前所未有。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支持自住性住房消费。全年汽车销售1364万辆,增长46.2%;商品房销售9.37亿平方米,增长4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促进投资快速增长。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

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缺口,加强了薄弱环节,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已完成投资65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5%。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灾区群众的艰苦奋斗,使遭受重大创伤的灾区呈现出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疆大爱,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2010年工作报告}.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公里、农村电网线路26.6万公里,又有80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9.2万户游牧民实现了定居。我们加大扶贫力度,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制定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安排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下大力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关停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淘汰落后的炼钢产能1691万吨、炼铁产能2113万吨、水泥产能7416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铁路投入运营5557公里,高速公路新建通车4719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新建、改扩建民用机场35个;新增发电装机8970万千瓦,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实现供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618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2983个;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空调500多万台、高效照明灯具1.5亿只。继续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5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

标和政策措施。气象预报预警和地震监测工作得到加强,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制定若干区域发展重大规划和政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东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区域发展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体制障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运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扎实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实施。创业板正式推出,为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稳步进行。集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fanwen/5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