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高考作文】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一》

从2015年高考作文题的简析悟出: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 (打印)

从2015年高考作文题的简析悟出: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

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简析:(一)材料作文居多,“伪材料作文”不减。 (二)理性的内核,感性的表述。(三)二元对立模式开始消解。(四)呈现“向内看”的倾向。

二、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启示:(一)加强分析说理的科学训练。(二)反复修改,用心打磨几篇“代表作 2015年,被誉为“新高考改革元年”。今年高考增加了3个省使用国家统一试卷,共有18个省是统一命题,其他省份仍然是自主命题。据教育部消息,明年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因此,分析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特征,对预测明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应对下届高三作文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简析

从各地的作文题来看,材料作文仍是今年的主流,同时更加放开了文体限制,有的地区甚至可以写诗歌,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量、思考力和想象力。综观今年各地高考作文试题,发现呈现以下一些特征。

(一)材料作文居多,“伪材料作文”不减。

去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全部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而今年16套作文试题中有一套为命题作文。北京高考为命题作文,而且给了两个题目让考生选择:一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为“深入灵魂的热爱”。在材料作文备受青睐的当下,北京高考命题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而且提供了两道作文题,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其勇气与智慧值得点赞。当然,“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与“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两道题目的难度系数是否相当,则是另外一个话题。北京高考作文题的别样风格,逼迫着我们对高考作文命题不断思索。 与北京直接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来考相比,不少省份的高考作文题则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往往是以“材料作文”之名,行“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之实。比如天津卷,给的材料是: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材料后的要求是“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其实,完全可以将要求改为“请以‘范儿’为话题,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与天津卷类似的“伪材料作文”还有江苏卷(“智慧的景象”)、四川卷(“老实与聪明”)等,与以往的“提示语+命题”的思路并无二致。

之所以会出现这类“伪材料作文”,与各省高考作文命题的省情有关。比如江苏省一直对命题作文情有独钟,2013年才依依告别命题作文,但命题作文的影响尤在,2014年的“青春不朽”、2015年的“智慧的景象”,依然保留着命题作文时代的尾巴。四川卷的情形与江苏卷较为相似,从2013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到2014年“自己站起来的价值”,再到2015年的“老实与聪明”,走的依旧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路子。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弊端前些年已讨论过,比如容易被猜中、考生容易套作等,像今年江苏卷作文题的核心词“智慧”、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有些老套,很容易被押中。再者,如果材料只起提示作用,材料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写作思路,也预设了写作套路。比如今年江苏卷“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学生对“智慧”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大多数考生为稳妥起见,只会围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关键词展开,实在有违命题初衷。

(二)理性的内核,感性的表述。

越来越多的作文题注重考察理性思维,考察思辨能力,这是大的趋势。但同时在材料表述上,大多数考题比较感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抒情特色。以上海卷为例。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可以将材料压缩表述为“坚硬+柔软=和谐自我”,难怪这道作文题被有些专家指斥为“立意空间逼仄”,考生似乎只能就这个立意来写。其实不然,感性的表述给这道表面很限制的作文题留下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心中坚硬的东西指什么?理智,理性,信仰,信念,意志,坚守规则„„柔软的东西有哪些?情感,感性,感动,悲悯,良知,善意„„这样想开去,你大可不必担心考生作文的千文一面。这道题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规定性与开放性统一的特点。

上海卷高考作文试题近两年逐渐形成感性与理性兼具的特色。2014年的作文题材料:“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借助“穿越沙漠”这个比喻来谈“自由”与“不自由”,比只出示“自由”与“不自由”更为感性,这里隐含着命题者的良苦用心:鼓励写议论文,又为抒情留下了空间。偏于理性的考生,可以议论风生,纵横捭阖;偏于感性的考生,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叙写故事,营造意境。

今年高考作文试题表述较为感性的还有广东卷、湖南卷、湖北卷、山东卷、福建卷等。追求感性的表述,但也不能过于追求文学性而使得材料的命意隐晦不清。比如山东卷的材料: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这则材料取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原文情理俱佳,甚至还有一丝禅意在内,作者从中获得两点人生启示:一是只管努力向上生长,不必在意和别人的纠缠;二是种出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出什么样的果。作者得出的启示尤其是第二点启示,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是广大考生很难“参悟”出来的,当然,评卷标准肯定不会以林清玄的个人感悟为准,但是,这则材料的含意还是比较含混的,会让考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很纠结。

感性表述也不能流于浅显。湖南卷的材料取自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文章《不灰心的大树》,有“心灵鸡汤”的味道,境界不够开阔,缺乏可开掘的深度。

(三)二元对立模式开始消解。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思辨性。其重要标志就是,材料中出现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往往相反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既能考察思维的辩证性,但也容易形成“趋中”的“伪思辨”。比如2013年福建卷高考作文材料:“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这里的二元矛盾是“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貌似很思辨,其实转化的可能很有限——化“悬崖峭壁”为“栈道桥梁”,真正留给考生发挥个性的空间比较狭窄。

这种二元对立的命题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开始消解,其具体表现就是:从单纯的一组矛盾转化为复合的多重矛盾。同样以福建卷为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走出了去年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这道题没有以感性材料命题,而是直接以抽象的格言式话语命题,并且突破了二元对立的命题模式。三句话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走错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是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孙绍振先生指出:“命题的要害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同样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这也是对立面的转化。不过,这里的命题是把转化的条件作了隐性的处理。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仍然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到前面所说,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这三组矛盾又彼此关联,构成一个内在的整体,这给考生写作提供了相对开阔的场域。

感性材料如果能考虑到矛盾的多元性,也能体现思维的张力。如湖北卷“喷泉与泉水”的材料,文学化的表述中蕴含着开阔的思辨空间:蓄积与迸发,表层与背后,默默不语与众人瞩目„„多元化的二元对立,给考生的才情发挥提供了多样可能性。

(四)呈现“向内看”的倾向。

建国以后,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50年到1996年这47年里,高考作文题一直以政治说教为导向;从1997年开始,高考作文题由关注政治走向了关注道德建设;从2003年开始,高考作文题在考查内容上又有了新趋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自然、人生、历史、教育等诸多方面。而从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来看,关注自我、关照内心成为一种新的倾向。

以全国卷、上海卷、北京卷作为重要样本来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变化。

上海卷直击人内心的柔软与坚硬,引导考生“向内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评价,“今年的作文题关照到人的内心世界,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哲理性的人生问题,又可以和日常生活相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北京卷的两道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和“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中的关键词“心中的英雄”、“深入灵魂”则明确要求考生叩问心灵、与自我对话。

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父亲的材料,也是直接拷问考生心灵,要求做出情与法的心灵抉择。这道试题还有一个显著亮点,就是以书信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的实用写作能力。书信写作是最贴近内心的写作,考生要写好书信体作文,需要倾听自我心声,然后“我手写我心”,真诚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看法。新课标全国二卷的材料是从三名候选人中选出最具风采的一位,这三人分别是献身科学的大李、“大国工匠”老王、酷爱摄影的小刘。三人的活法各不相同,表面的选择其实是自我价值观念的认同,这道题同样也是内心的选择。新课标的这两套卷引导考生既“向外看”又“向内看”,不失为作文好题。

二、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启示

(一)加强分析说理的科学训练。

议论文仍是绝大多数高中生的首选文体,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问题多多,最突出的问题是不会分析说理,往往是概念演绎、观点先行,再去寻找与观点一致的材料,凡是与观点不一致的材料一概不选,这其实是一种伪

论证。对此现象,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这样说:“凡事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从根本上说,写议论文应该围绕最初的观点,去寻找正面的、反面的、偶然的、必然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相互矛盾、错综复杂的材料,而后从中找到主要矛盾,结合具体事例深入分析,不断丰富论点内涵,增加其规定性,得出一个更严谨、更深刻的结论。因此,我们提倡写议论文应进行具体分析,避免陷入空洞说理的误区。 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尤其是反例展开分析。就大的方面来说,分析说理可分两类:一类是进行学理上的推论,一类是结合具体事例展开分析。前者是形而上的推演,对高中生而言难度颇大;后者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由感性层面的思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说理,更加贴近高中生的写作实际。孙绍振先生曾用“寻找黑天鹅”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反倒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必一。的确,在论证过程中,掺合我的意义远大于正例。

可以在具体分类中展开分析。如果缺少分类意识,写议论文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笼而统之,难免空泛。而有了具体分类,就能条分缕析,让读者更加信服。比如苏洵《六国论》主体部分将六国分成“赂者”与“不赂者”两类进行具体分析 ,论说效果大为增强。

此外,假想论敌也是训练分析说理的有效方法。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著名的谈话方式,叫“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自称自己一无所知,常常向别人请教问题。而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他却对别人答案进行反驳,逼迫对方不断修正观点,最终得出相对严谨的结论。写议论文时,心中要有一定假想的论敌,在与之交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观点。

(二)反复修改,用心打磨几篇“代表作”。

2015届苏州市高三二模有一篇记叙文一类卷《慢的真味》,写的是外婆包粽子,素材不算新鲜,但很切题,且语言老到、描写细腻,比如下面两段:

回家后,用灶头烧滚一锅水,滴两滴菜油,将苇叶与稻草烫过,沥干。锅中水悠悠荡开碧色,挟着芦苇的清香气息,留待煮粽子和蛋之用。

豆沙和糯米是外婆前一天备下的。待到云彩也懒懒的时候,全家就围坐在桌前包粽子。先是,用两片叶卷出一个三角,在尖尖里摆上两颗赤豆;再拿另两片叶裹紧,从缺口处塞米,压实;然后用第四片叶竖绕一圈;最后,用牙咬着稻草的一头,一手持粽身,一手绕草绳,打结,系紧。

这两段文字的确很有吸睛力,而这位考生在一模考试中同样也凭该素材获得高分。也许会有老师不屑:“你这是鼓励套作!”但我们平心而论,有几篇高分作文完全是临场起意、急就于现场?从众多应试作文高手的经验来看,他们拿高分的作文往往是在原有佳作或“半成品”的基础上转化而成。指令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形态,要求考生根据规定的题目,在规定的时空里完成自己的最佳作品。指令写作没必要、也不鼓励临场起意,写出一篇全新的作文来,指令写作提倡激活原有储备,包括转化佳作或优秀的“半成品”。这种转化、整合能力,本来就属于指令写作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要使考场转化有更多的选择可能,平常就应该反复修改,用心打磨自己的“代表作”。打磨“代表作”也是自我反思与提升的过程,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说:“对于考场作文,我们应学会自我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弱势与写作特长,要学会扬长避短。我不会写那种所谓的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怎么办?只有将自己的优势放大甚至发挥到极致。”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最擅长的文体是什么?我作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最善于从哪个角度切入?我常用的拟题方式是什么?我善于从哪一个层面进行挖掘?„„将一篇作文反复修改三次,比写三篇不同的作文,更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三)多读书,会读书,修炼写作内功。

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直接与读书相关的有浙江卷(“文章与人品”)和西藏卷(“阅读的影响”),多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在这两道题的写作上会有明显的优势。其实,不管是怎样的作文题,读书积累多的学生更能发挥才情。林语堂说,国文好的学生,多半是在课桌下偷偷看课外书看出来的。此言得之。

有人说,语文考试60%以上决定于语文素质,即平时的读书积累;技巧的作用最多就占20%。为什么一些学生写作文只会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库存”,没有“粮食”,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来。

南宋史豪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bèi,风箱)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读书就像融化冶炼铜矿石的过程,作文就好像用已经炼成的铜水浇入一个个模子,铸造成器物。融铜的过程最辛苦费力,需要许多的时间和能量投入,而铸器的过程却便捷快速。读书多的学生,课内课外,古往今来,广泛涉猎,而且能灵活运用,举重若轻。

素日读萨特、黑塞、毛姆、爱默生的学生,和整天在题海里折腾的学生,在试场上乃至在将来漫长人生道路上的较量,都会是悬殊的。当然,身在高三,读大部头著作毕竟不大可能,但读些有思想性的随笔集还是完全可以的,如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林贤治的《旷代的忧伤》、阮直的《思想胚胎》等,都值得细读。

写作等级评分标准

作文参考评分细则

关于“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二等或三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

基础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低于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只要有一项很突出就可以给高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高分。

五、其他

(一)错别字扣分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

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无标题扣2分。

(二)字数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关于作文的“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精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二》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五)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观察”2015年8月号第5辑

 1. 拒载“熊孩子”之争被遮蔽的真问题

 2. 清华分数线之争是招生权与行政权的PK

 3. 破除“健在证明”须系统性简政放权

 4. “网歌黑名单”呼唤怎样的常态监管

 5. 解决养老院邻避效应需有“权利思维”

 6. 且慢吐槽“小短假”是“一笑而过”

 7. 能不能封村,关键看村民是否愿意

 8. “状元县”教师离职潮暴露的新问题

 9. 财政局长儿子骗1.3亿背后的权力逻辑

 10. 高校创业的绿灯也要有“格调”

 11. 因“发泄杀人”中那些灼人的痛

 12. 每座城市都需要一场“停车场革命”

 13. 曝光“抠鼻屎”更像是场“迎检秀”

 14. 别沉浸于“不听劝阻被诬陷”的细节

 15. 没有推诿不作为何来极端“讨薪秀”

 16. 食品犯罪终身禁入,徒法不足以自行

1. 拒载“熊孩子”之争被遮蔽的真问题

朱昌俊

日前,厦门航空公司一架航班由于一名12岁乘客辱骂程乘务长,遭到机组拒载。事后,厦航对机组发出处罚通报。很快,有民航自媒体质疑厦航“惯坏了熊孩子,伤透了民航心。”对此,厦航方面今日上午回应记者称,已关注到网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厦航无法干预。(8月11日《南方都市报》)

厦门航空公司的处罚通报发生后,其实不只是有民航自媒体质疑厦航“惯坏了熊孩子,伤透了民航心”,不少网友也认为“熊孩子”家长必须道歉,航空公司不应该纵容这一“无理”行为。这样的表态不无积极意义,至少表明不少人对于维护正常的航空秩序仍有着鲜明的是非之心。但具体在这起事件中,是非的判断或许并不那么清晰,争议背后更可能掩盖了某一真问题。

从事件通报中,我们无法得知小孩到底是因何才会对乘务长进行辱骂。辱骂行为当然不对,当判断其行为性质也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此趟航班在15点30分左右关舱门后一直不能起飞,迟到18点才开舱门下客。在这个过程中,乘务组是否向乘客作了必要的说明和情绪安抚?要知道,在这种“非正常”情况下,小孩出现一些“无理”之言,似也情有可原。

作一个“合理”推测,对于小孩的不当言论,家长拒绝道歉也是否与航班晚点有关?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相关方面是否就必须要使用拒载权?这就延伸到一个严肃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拒载权的使用,才具

备足够的正当性?

需要看到,厦门航空公司所给出的处罚原因之一,即是机长要求该旅客中止行程的决定未严格遵守公司运行MF0407-7《拒绝运输的权利》的相关条款要求。而按照《拒绝运输的权利》的相关条款,“熊孩子”行为最接近的可能属于这样一条:旅客的行为影响其他旅客正当权利的实现及对机上安全秩序产生不利影响,或对其自身或其他人员或财产可能造成任何危险或危害。然而仔细分析,这种辱骂发生于下客的过程中,是否已经影响到了飞机的安全秩序,仍值得疑问。而以往在航班飞行前就上演的更严重的打架事件中,却又鲜见“拒载”的处置。两相对比,这样的拒载处置,导致争议几乎是难免的。

事实上,由航班拒载引发的争议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如2011年的南航拒载事件就曾引发轩然大波。当事人称,当时她和她的两名同伴登机后临时更换座位后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机长后以“飞行安全”为由报警,甚至在乘客同意道歉的情况下仍拒绝其返机。原本已逐渐消停的“拒载”事件,却又因南航另一位机长在微博上就此事称“跟央企玩,你玩不起,就一屁传媒人还想挑战全民航”再次引发舆论的关注。由此可见,当前对拒载权的行使,无论在规则上还是从民航方面的行为理性上,或都存有缺憾。此次“熊孩子”事件或只是这一情境下的延续。

不可否认,当前的民航服务或确实存在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如晚点率高影响了乘客与乘务人员之间的顺畅沟通,也使得无论是乘客还是乘务员都容易产生一些“情绪”化行为。但越是在这样一种“非理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越是要提升规则的调节力,无论是乘客的权利维护,还是航空公司方面行使正当权力,都需要纳入可预期的、明晰化的制度之中,方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冲突。其中,对于拒载权的谨慎和合理使用,当属典型一例。

2. 清华分数线之争是招生权与行政权的PK

王传涛

2015年的高考,王希以裸分645分成为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高考理科状元。由于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王希还获得了额外的40分加分,他的总成绩达到685分。而这个分数也恰好是清华大学公布的在江西省理科录取分数线。但王希却面临落榜的危险,因为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清华大学在江西理科录取分数线是686分。(8月11日 澎湃新闻)

一所学校,两个分数——恐怕这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是闻所未闻的怪事。然而,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清华大学与江西省考试院的PK,却导致了考生王希的个人悲剧。一方面,清华在江西的招生负责人,早先就承诺王希的分数可以被清华录取,而王希也确实报了清华;另一方面,却因为江西省考试院公布的分数线高了1分而导致了王希无法被清华大学顺利提档。

这显然是两个权力之间的PK。第一个权力就是地方对招生考试制度的行政权力,这个权力被江西考试院所掌握,另外一个权力就是清华大学的招生权力。当清华大学的招生权力,要在江西这个省份落地,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表面上看来,之所以会有这个1分之差是因为清华方面给的分数线太晚了,所以江西方面就率先发布了。但是即便已经正式发布,江西考试院也有机会更正,没有任何原则、不考虑考生的权益,就进行这种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对抗,体现不出招考制度的公平正义,相反只能体现权力自身的傲慢以及在一些方面的不自信。

关于高考以及高考之后的录取,所有工作的核心都应该是促进所有学生被录取,保证让所有的考生都能按照自己考取的分数与各高校公布的分数线最终进入到理想中的大学中去。如果离开了这个核心目标,所有的争执与对抗都不会有太大的价值。要知道,对于清华大学而言,这1分可能就是影响三千分之一的生源;

对于江西省考试院而言,这1分内也可能有多名学生;然而,对于已经选择了报清华大学并通过了自主招生的王希而言,这1分可能就等于他现在的全部,甚至能决定他的后半生。

长期以来,高校在各地录取分数线划定过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是,各省考试院却拥有最终的发布权。这两个权力,能够同时存在,本身就为冲突或分歧埋下了伏笔。同时,因为我国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各省高考都自己命题,每所学校在各省间几乎都有不同的分数线。在这种背景之下,招生划线的权力就在学校与地方之间来回打转。出现清华大学与江西考试院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奇怪。

要么,我国高考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命题、统一招考,由一个政府部门统一划线并进行公布;要么,我国的大学要向西方高校那样无限放大自主招生的权力,即教育部门把招生权力全部还给学校。如果这两方面的改革都半推半就、浅尝辄止,那么,就会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怪事。而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全面深化招考改革所要解决的内容。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或者说在学校与地方教育权力仍有可能爆发冲突的语境里,切不可让考生成为神仙打架的牺牲品。

3. 破除“健在证明”须系统性简政放权

龙敏飞

8月10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公安局华丰派出所的一张证明,引得网友疯狂转发。原来该证明中,派出所质疑华安县电信局工作人员,人还健在,且活生生地在你们面前,身份证、户口本都还在,还要派出所开具其还健在的证明,有必要吗?10日下午,漳州电信分公司调查后回应说,为了避免冒领抚恤金情况的发生,按照相关规定,确实需要开健在证明。(8月11日《海峡导报》)

你的人生,走到哪一个证件了?这般调侃之问,亦是现实的写照。证件人生四个字,便是精准的诠释。你找份正式一点的工作,需要开具健康证明;你出国旅游,需要提供财产证明;你提取公积金,也需要单位证明„„在制度设计的图景里,各种证明的存在,便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公权部门审慎地开证明,既是对程序正义的追求,也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呵护,其本身,是没有任何原罪的。

可为何,一些证明却被斥之为“奇葩证明”呢?就在于一些证明不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而是为了彰显权力的所在,甚至是对民众权利与便利的一种剥夺。比如,“我妈是我妈”、“我爸是我爸”、“我是我”等奇葩证明,便很让人无语。再如此次的“健在证明”,人活生生地站在相关工作人员面前,却被要求开具“健在证明”,你说奇葩不奇葩?若是他人代办,那开具“健在证明”倒还好说,自己亲自来还要这证明,再强大的理由都是扯淡。

在奇葩证明引发众怒甚至引发总理怒斥之下,一些地方开始了反思并作为。比如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其表示:证明自己还活着、证明“我是我”、证明自己住哪里、证明自己与亲属的关系等奇葩证明,公安局将不再出具。乍一看,很多人点赞,认为这才是“方便百姓办事”,才是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再一看,不对头啊,公安局不开具这样的证明了,其他部门有需要,那公众咋办?岂不是成为“证明的弃儿”?这的确是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这就道出了一个简单的真相:破除“健在证明”一般的奇葩证明,单兵突进是没有用的,还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联通。也就是说,这既需要公安部门拒绝开具各种奇葩证明,更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毕竟,废除奇葩证明在公安部门这里很容易,拒不开具即可;但在民众这,却很难,因为不管你公安部门开或者不开,其他部门还是需要各种“奇葩证明”。可以说,只有拒绝与废止奇葩证明自上而下达成一种共识了,废止才更为可期。

这般现实,也为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应由被动地应对转为主动地作为,继而寻求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体系,在民众的办事要素和服务流程上删繁就简;再比如,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可以说,只有系统性地简政放权,对于各种证明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类似“健在证明”一般的奇葩证明,才可能真正走进历史的尘埃。

4. “网歌黑名单”呼唤怎样的常态监管

郭文婧

8月10日,文化部发布了近期排查内容违规文化产品的结果,因涉及淫秽、暴力、色情内容,共有120首网络音乐产品被列入黑名单,其中不乏黄立行、张震岳等拥有一定名气的歌手演唱的作品。文化部表示,“黑名单”制度将成文化监管常态,今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提供,否则将依法查处。(8月11日《新京报》)

仅仅是音乐中的歌曲,一下子就120首,足可窥网络上积累的污垢之一斑,也再次说明加强文化监管之必要、之急迫。但是,文化部的高调,是否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呢?看看网友议论,这些歌曲中的很多,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反倒是文化部的“高调”,激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赶紧去找来“收藏”。可见,文化部在进行文化监管的时候,还得好好捉摸一下人们心理与文化传播的规律,尽可能别将监管本身弄成了帮倒忙的“广告”。

更值得深思的是,早在2006年,文化部就出台了《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建立起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可是,在120首歌曲中,有些歌,仅从歌名来看,就露骨地涉及色情内容;有些歌一夜蹿红之后已经流行了好几年,甚至歌名都已经成为了流行网络用语,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并批量地公布呢?我们在为文化部亡羊补牢叫好的同时,可能也得追问一下“历史之责”。

文化对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网络技术提供的传播便利,更应该让我们高度警惕。要说文化监管的“黑名单”制度,我们早就有了,可为什么一些有一定名气的歌手也会毫无顾忌地加入低俗之列呢?当然,文化部的警告,“今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提供,否则将依法查处”,已经说明了答案。法治的精髓之一,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怎能只管今后,而不及以往呢?况且,文化部不是司法部,是没有司法豁免权的。

至今,我们还无法窥得文化监管“黑名单”制度的全貌,更无从知晓“将成常态”的具体机制,但推想可知,仅靠一个文化部市场司,恐怕是难以承担重任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是世界各国的惯例,但在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前提是都有法可依,对行业是提供标准与规范,对政府是提供传播和监控的法律许可,对社会是提供维权和救济的依据,从而形成以调动社会监督积极性为基础上的成合力,并真正形成常态。

其中,社会监督之所以特别重要,一来是社会监督“人多力量大”,发现问题比较容易、及时;另一方面是公众往往是受害者,需要维权自救。在国外,社会监督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公民团体监督、研究机构监督和公民监督四个方面。社会监督的渠道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与行业自律机构直接对话;二是向政府监管部门投诉和提出意见;三是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既可以起诉提供方,也可起诉传播方和政府,起诉获胜往往可得到一笔不菲的赔偿。正因为如此,“常态”才能形成。

文化需要大发展、大繁荣,所以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取的是“宽进严管”的思路,取得执照是一件很容

易的事情,但在“常态”监督下的“罚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构成刑事犯罪的自不必说,依其情节轻重,一般的行政罚则包括申斥信(警告)、禁止令(限令停止某项业务)、罚款(少则几千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最后是吊销执照。无论是创作者、作品,还是传播者,一旦进入黑名单,不仅处罚难免,而且就此被“盯”上,一不小心,麻烦随时就来;对那些一再违反规定的,处罚的力度也是递加的。

可见,“黑名单”制度的文化监管“常态”本身并不是目的,形成自觉的“常态”才是目的。没有社会监督的兴起,特别是没有公民个体监督的积极性,没有“黑名单”者被倒逼抛弃的机制,文化部自身的“常态”,注定是跟不上文化市场节奏的。也许正是在思考“长效机制”本身的问题,所以文化部才表示“将成常态”。也正因为如此,让我们对文化部的“将成常态”抱以最热烈的期待,期待我们不再是新闻的旁观者、议论者,而是自觉成为“常态”最重要的一部分。

5. 解决养老院邻避效应需有“权利思维”

堂吉伟德

近日,上海一个挂满“死人院滚出小区”、“反对在居住中心建养老院”、“反对侵权”等横幅的小区引发关注。为了阻止小区旁边建养老院,上海市杨浦区延吉街道心仪雅苑小区的业主们除了拉横幅,还写联名信,向有关部门举报这个养老院项目的不规范之处。事实上,在这些反对者中有不少是老年人。一位老年居民表示,自己无法承受每天看到将死的失能老人。还有居民担心,养老院会造成房价下跌。(8月11日《澎湃新闻网》)

反对在小区建养老院,这种情况在之前已多次发生。比如2014年,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朝晖九区欲建老人“临终关怀中心”,结果遭居民抵制被迫取消。业主们反对的理由,跟上海市杨浦区延吉街道的大同小异,一是考虑到在小区建养老院有些晦气,二是会影响房价的上涨。结果让原本是民生工程的养老院,最后陷入无疾而终的地步。

“只要建在别人家就不反对”群体心态,属典型的“邻避效应”。在利己主义的支配下,这种情况几乎难以避免。但问题是,公共决策若只考虑到目的正当性,而不顾及公众的感受,并尊重其应有的权利,那么就必然会遭受到抵制。因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心中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为什么不建在彼此而是此处?造成的损失与影响又靠什么补偿?这种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种上下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并最终消除分歧形成共识。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权利意识的提升,邻避效应只会越来越严重。这其间有一个利益的博弈和风险分担的问题,化解之道就是要保障过程的透明公开,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平等。比如建设大型垃圾处理场,必然会对周边环境形成影响,除了带来身体上的可能性危害之外,还有对房价等带来的影响,在公共决策和项目论证过程中,都应当考虑在内,并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由其他利益主体共同进行补偿。再以建设养老院为例,心理层面的障碍、社会风俗造成的房价影响等,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在内,未雨绸缪开展大量的民意听取和意见交换工作,才能避免贸然实施过程中,因为抵制而带来更大的成本风险。

破解邻避效应没有其他特殊途径,决策透明化和民主化才是唯一出路。因而,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摆脱“权力主导”的思维,回归于“权利至上”的维度,重视和尊重权利的诉求,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持以基本的权利敬畏,至少在程序安排的过程中,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并粗暴践踏,相反应俯身向下先倾听民意,并与之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就相关细节进行磋商,方可消解误会与分歧,并最终形成利益一致。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三》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最新热点时评文二十篇

“喊停已够捐款”不能仅靠道德自觉

龙敏飞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月27日《新京报》)

“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助者家人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如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在慈善方面,现实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令捐助者“很受伤”。此外,网上一些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募捐,也没有得到严厉的惩戒,同样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骗捐,但收到的慈善款远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没有“退还”的意思,甚至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行为,在“捐赠者”看来,同样的不甚合适的,甚至是令人“心寒”的。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理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人募捐还是机构募捐的善款,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好监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的约束,似乎还停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上,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希望有关部门的能够及时介入,并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驾护航,让“善款”落到实处,维护好慈善行业的良性制度。

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

封寿炎

据语文出版社近日透露,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调整,40%原有课文被替换。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相关课文最高占到全部课文的40%,并且增加了古诗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修订,迅速成为广受热议的话题。

语文不仅仅包含工具性的语言知识,而且兼具承载哲学思想、陶冶人心等诸多功能。受此传统影响,今天语文教材课文的遴选仍然广受关注,常被视为时代精神、

文化传承、文学艺术乃至情感趣味的风向标。那么,这次大幅调整入选课文体现了什么?

增加古诗文教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就是要更加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厚重的国家,拥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同时,我们还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对于未来,这些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价值。然而到了当代,随着年青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文化名家越发难寻。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学校教育大有可为。

要接续传统、传承文化,古诗文教学是一把关键钥匙。历代哲人、诗人、作家扎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体验社会和人生,强调人类的基本情感,专注于语言的艺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些篇章与整个历史文化脉络血肉相连,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承载着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范的文化价值。古诗文教学的意义,是激扬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焕发神彩。因此,对它们的学习不仅是“技能性”的,更体现了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

同时,此次语文教材的修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一些原来收入教材的文章此次进行了调整,比如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这次就替换成了从张纯如著作《南京大屠杀》里节选的《死里逃生》。对照着读温书林和张纯如的两篇文章,可谓各有千秋。张纯如的著作,资料更加扎实,细节更加生动,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更加层次丰富、性格生动。她在文中除了揭示大屠杀的残酷性之外,也展示了主人公李秀英不畏残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令人感佩的中国女性形象。 时代在变,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变。紧扣时代脉搏,跟上时代脚步,在传承中变革,既固本又开新,应该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课题。

纷飞的谣言与我们浮躁焦虑的内心世界

杨朝清

近日,一段“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记者向医学、营养学专家求证,专家表示,这一消息为假命题,樱桃核致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5月26日《京华时报》)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区别于家庭、工作场所的“第三空间”,曾经给老百姓带来了愉悦的用户体验。然而,不论是屡见不鲜的“炫耀性晒娃”,还是不厌其烦的拉票,抑或层出不穷的谣言,微信朋友圈不断上演着“变形记”,早已面目全非,让一些人选择了远离甚至退出。那些缺乏科学依据的谣言,为何能在微信朋友圈上大行其道?

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风险社会,“樱桃核有毒”无疑触碰了老百姓关于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敏感神经。在一个“吃货”盛行的时代,有不少爱吃樱桃的消费者;危言耸听的“樱桃核有毒”不仅会影响商家的生意,也会加剧老百姓的心理恐慌——尽管吃5颗樱桃核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为了最大限度地自我保护,人们往往采取一种封闭性的社会排斥,对樱桃“望而生畏”。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谣言看成一种社会情境,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数,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谣言对受众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谣言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 进一步加剧了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

许多谣言并不高明,只要我们多一些独立思考和审慎思维的能力,谣言就会被粉碎。在微信朋友圈,谣言为何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说到底,急剧的社会变迁,让人们普遍缺乏定力,处于一种浮躁、焦虑的状态;而在一个多元的时代里,多种不良社会心态交织杂糅,让谣言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纷飞的谣言,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走调、变味。在微信朋友圈,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喜欢转发、分享谣言的朋友。你高冷地不屑一顾、义愤填膺地讨伐,他却乐此不疲、信誓旦旦地相信谣言是真的,甚至对你进行“道德捆绑”。思考的惰性和文化的快餐化,让许多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原本没有什么生命力的谣言,就又多了一些生存空间。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当下,谣言进一步切割了稀薄的信任存量。“樱桃核有毒”犹如一面镜子,观照出一个时代的病症。只有让真相越早抵达,谣言才会越快攻破。不论是提升制造谣言的违规成本,还是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及时以“信”辟谣,抑或提升公众参与、减少谣言的以讹传讹,治理五花八门的谣言,显然需要多方合力。

问题论文“闯关”打了谁的脸

周继坚

“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发博客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他强烈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理。

陈吉德教授的“冲冠一怒”,暴露出当前论文评审的诸多问题。客观来讲,当前我国高校从本科生到硕士到博士的学位论文评审总体上是严格的,而在这几个层级当中,博士论文的答辩应当说最为严格。和本科、硕士教育相对放开不同,我国的博士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国家对博士生的培养可以说是严上加严,很多论文不过关的博士生不得不延期毕业。但这篇“问题论文”恰恰出于博士生之手,陈吉德提到的“资料堆砌、语句不通、文不对题”等诸多问题,着实令人惊诧。 学位论文是一个人理论修养、知识水平、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刻苦钻研、诚实守信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像这样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用古人的话讲,那就真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zuowen/2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