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散文诗】

文艺又污的句子

导语:文艺又污的句子,污的句子在颈联,自己参悟吧.4北魏-失恋shi《杨白华》作者:北... 下面祭出一首,清新文艺污.《药转 》-李商隐郁金堂北画楼东,...从优衣库到斗鱼直播到教室,再到如今的陆家嘴,下一次不雅视频不知道要驾临何方?这些视频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感慨现代人的开放程度啊。

文艺又污的句子

从优衣库到斗鱼直播到教室,再到如今的陆家嘴,下一次不雅视频不知道要驾临何方?这些视频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感慨现代人的开放程度啊。

然,相较于我们,古人没有摄像头记录这些香艳的画面,但他们有笔和纸啊。

知道吗,文字给人的遐想远远超过视觉直接的冲击。

阅读以下谨记:思想有多污,想象力和领悟力就会有多强。

禅音护ti

你见过最污的诗词是哪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还是这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亦或这样?

这些你是不是觉得不污,那下面的呢2春秋时期-暗恋shi

大家都晓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很活跃。下面这首想必很多人见过,甚至对其中某句还心心念念。它是一首表达跨越阶级爱情的民歌,源头是《楚辞》,收录于汉刘向《说苑》。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翻译一下是这样的: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

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

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

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是不是觉得很纯洁,我对王子一见钟情,泛舟倾心,我好喜欢王子,我要嫁给王子,然而他却不知道。多么美妙动人的暗恋啊,可歌可泣呀!

这一切都是对的,错在绯闻主人公性别男,爱好男。

所以下一次表白时用这句“心悦君兮君不知”会不会有心理障碍?

2东晋-额额

《情人碧玉歌》 孙绰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首先要说的是,这首诗好像就是成语小家碧玉的出处。还有这个画面发生的时间地点,自己体会,小编撤。

3南陈-亡国shi

简介:南朝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其有二妃子,张贵妃与孔贵嫔,皆是天姿国色,最受后主喜爱。

他在后庭摆宴时,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与张贵妃、孔贵嫔及宫女调情。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一组组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下面这首,据说是快亡国时写的。

《玉树后庭花》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污的句子在颈联,自己参悟吧。

4北魏-失恋shi

《杨白华》

作者:北魏胡太后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背景:杨白花,北朝后魏名将杨大眼子。其武艺出众,相貌瑰伟。其时正孀居的宣武帝妃胡充华,即临朝称制的胡太后,与之发生私情。杨白花惧祸,逃奔南方梁朝,改名杨华。“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梁书·王神会传》),即是此首诗。

最后一句简直让小编不忍直视啊,北魏民风真是彪悍霸气,自己体会。

5十六国-民谣

提到十六国,不得不说这句民谣。

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看着也挺美的吧,但它讲的是前燕鲜卑族王子慕容冲和他姐姐清河公主被一同纳入苻坚后宫的故事。

百度说: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前燕,慕容冲的姐姐清河公主,十四岁,有美色,苻坚便纳她为妃,在后宫中最受宠爱。慕容冲十二岁,亦有龙阳一样的姿貌,苻坚又宠幸他。姐弟独占宠爱,其他的宫女全都失宠。长安儿歌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可怕,十二岁娈童啊,皇帝真是口味重,双飞入紫宫。(具体含义懂就好)

6唐朝-香艳shi

中唐:《天地交合阴阳大乐赋》白行简,白居易弟。

(手动和谐)

《莺莺传》元稹·摘

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曶曶。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宝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圃,将朝碧帝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遇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幕幕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呃呃呃额额·····

晚唐:

晚唐小编较喜欢的诗人就是义山了,他的诗很隐晦很隐晦。下面祭出一首,清新文艺污。

《药转 》-李商隐

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

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猎紫兰丛。

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

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

-------------------------------------------------他们都说颔联很污,你们觉得呢?

《碧城三首》其二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这个是颈联

7

宋朝:有品位

《醉春风》 赵佶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合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成颠狂,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据说是宋徽宗写给李师师的。

《丑奴儿》李清照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词写的很文艺,小编觉得不污。

7辽代-直白大胆

《十香词》

青丝七尺长,挽作内家妆;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红绡一幅强,轻阑白玉光;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

芙蓉失新颜,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和羹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安知郎口内,含有暖甘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

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销魂别有香。

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合装。无非瞰沉水,生得满身香。

《十香词》是辽代佞臣南院枢密使赵王耶律乙辛为了陷害正直的萧皇后而命人作的乱情诗。作品共十首五言绝句,每首描写身体的一个方面。

PS:元王实甫所写《西厢记》有人说污,嘻嘻。

8明代-市井风

1.明朝在开国大帝朱元璋和后来的程朱理学统治下,好像少,不过有名的是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他们都说污,为什么小编看的时候不觉得。

2.汤显祖《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其中的游园、惊梦据说有点。。。。

(具体内容和谐)

9清代-接近白话

涉嫌书籍有:

《聊斋》蒲松龄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名字看到就想笑

详参 中国古代十大禁书

(具体内容和谐,不要翻白眼)

以上。

其实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说一句

爱文学爱小说原创出品

文·诗·歌感染你的生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艺又污的句子2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79周年纪念日。这几代中国人,有很多绕不过的坎,鲁迅先生即为其一。早先几十年被无限神化,这些年却又遭遇到不少刻意诋毁,而如今青年一代中,想要去真正了解鲁迅先生的,又有多少呢?

关于鲁迅的文章太多太多,今天微信,分享陈丹青老师2008年春在长沙湖南大学所作演讲稿,选自《笑谈大先生》一书。陈丹青不算鲁迅研究专家、学者,但所论却常常一针见血、发人深省。比如:扭曲鲁迅,就是我们的被扭曲。

???

民国的文人

长沙谈鲁迅

1.

鲁迅被扭曲,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

在《鲁迅是谁?》的演讲中,你讲到“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与此类似的是否还有一批他同时代,而后在1949 年选择去了台湾的学人,同样陷入这种“公案”中,如胡适、梁实秋等?

陈: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鲁迅的工作。我不是学者,居然一再谈论鲁迅,是为了说出我们的处境——如果诸位同意鲁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

周海婴摄。1956年10月,上海市政府以国葬仪式为鲁迅迁墓,扶棺者有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的柯庆施(前右一),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前左一)。上一年,全国展开胡适批判。

五十年代初鲁迅被神化,同时是胡适的被妖魔化。当政府为鲁迅补办国葬时,胡适批判在全国范围展开,他的书被全部禁止,就像鲁迅的著作在台湾也被一律禁止。此后至少两代人,在大陆读胡适、在台湾读鲁迅,都是政治行为,都有政治危险。所以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

这一洗脑过程,在大陆,采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个领域选择民国时期某一位人物,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直到被神化,同时,贬斥该领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压制,直到被抹杀、被遗忘。以下一组粗略的名单,是人文艺术领域的小公案:

在文学界宣扬茅盾、巴金,封杀沈从文、张爱玲的所有小说;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贬低冯友兰;在史学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陈寅恪——说起来不伦不类,郭沫若的身份严格说来并不是历史学家,但解放后他公开批判自己在民国时期的创作,从事历史与考古学——再譬如音乐家,我们从小只知道聂耳和冼星海,长期不知道黄自和黎锦晖,因为不准播放他们的歌曲;美术界则高度肯定徐悲鸿,批判刘海粟、林风眠,停止出版民国美术的非左翼作品;在演艺界,推崇梅兰芳,抑制程砚秋尚小云等名家;电影界,除了民国时期左翼人物被启用,非左翼电影人逐渐消失……

以上人物和鲁迅、胡适的名声不能等量齐观,但大致是学术艺术领域中第一流人物。其中,凡是被抬高利用的“正角”多半死去或建国初期死去,譬如徐悲鸿和梅兰芳,很方便被神化。在世的则比较难办,譬如郭沫若,他到“文革”时期的表态更进了一步,公开宣称要烧毁自己的所有著作,事实上,他在民国时期的文艺创作并未再出版。至于那些被批判的“反派”,长期处境难堪:冯友兰很早作出公开检查,自我羞辱;沈从文完全放弃写作,并曾自杀;刘海粟成为右派;林风眠六十年代被逮捕监禁;民国时期广有票房的京剧名角,诸位可以阅读章诒和女士的《伶人往事》,就知道他们解放后从萎缩到灭绝的命运。

民国时期文人群像选编——自上端第一排左起:胡适、郑振铎、丁玲、梁实秋。第二排左起:闻一多、张爱玲、鲁迅、老舍。第三排左起:茅盾、台静农、萧红、曹禺。第四排左起:郁达夫、傅斯年、张恨水、巴金。

到了“文革”时期,几乎所有“正派角色”,亦即解放后的无产阶级文艺家,也几乎全部遭殃。所以“反派”人物远远不止这份名单。其中凡是留在大陆的,不容许他们出现在任何媒体,凡是走出境外的人物,迅速被抹杀,即便出现他们的名字,也是诸如梁实秋等被鲁迅骂过的人物,但我们不可能读到梁实秋的任何文字,不知道他也骂过鲁迅,而鲁迅文字中没有提到的人物,便自动消失。这就是为什么直到八十年代初,我们这代人才逐渐知道学者傅斯年、罗家伦、陈寅恪、钱穆、钱锺书,小说家沈从文、废名、张爱玲……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目前就我记忆,列举以上这些。

在这些人物中,鲁迅和胡适名气最大,代表性最强,被贬褒的规格也就最高。

最近二十多年,政府相对理性,逐渐松动意识形态封锁,历史景观得以局部恢复,相对正常的学术研究成为可能。但是,长期以政治目的切割历史,因人废言,成为一种思维模式遗留给我们几代人,成为我们的细胞,甚至基因。譬如当胡适和大批民国人物的学说著作逐步解禁、公开谈论后,随即出现一种相反倾向,即贬斥鲁迅、褒扬胡适。这些议论部分言之成理,胡适的再出现也确实有益于了解鲁迅,但如果今天我们还在二者之间试图厚此薄彼,刻意贬褒,就仍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魔咒,因此,同样扭曲。区别,只是过去被迫扭曲,现在主动扭曲。

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他们二位的是非,牵涉复杂的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心理问题,这里不展开。我的意思是说,人不免有所偏爱、有所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断、有所选择。从五四直到1949年,中国幸亏有一位胡适,也幸亏有一位鲁迅,幸亏有人反对胡适,也幸亏有人反对鲁迅——在他们二位之外,中国还幸亏有其他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不同性格、不同来历的人物。可是到了我们的时代,鲁迅被独尊、胡适被批判,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被抹杀,总的目的,就是剥夺我们的常识、判断与选择。这种剥夺的后果,是政治生态迅速败坏、文艺生态迅速荒芜,我们从此失去选择、失去记忆,最后,失去历史。

我爱鲁迅,自以为熟读他的著作。八十年代以来,我开始读到胡适的著作、梁实秋的散文,还包括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等等其他民国文人的作品——我发现,我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喜欢沈从文与张爱玲的小说,2007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就是胡颂平编写的《胡适晚年谈话录》,我同时发现,阅读民国其他作者的作品,使我对鲁迅的敬爱与了解,获得更深的理由,这种了解,有一部分即来自胡适。

笑容可掬的胡适,摄于1952年。

五十年代初,当中国神化鲁迅、批判胡适时,胡适正在纽约流亡,他知道对他,对死去的鲁迅,发生了什么,他有一次对周策纵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大家会说,这是一面之词,不可能得到鲁迅的同意或反对,因为鲁迅那时已去世将近二十年,但不论我们是否相信,或怎样解释这句话,胡适说了这句话,这句话也说出了胡适,并说出了五四那代人的关系。

一个文人艺术家身后的毁誉,不绝于史,本来不奇怪,但像鲁迅与胡适这样的公案,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是否曾经发生过。孔夫子自称“丧家狗”,不是因为政治迫害,而是报国无门;诗人屈原投江的原因之一,是失宠于楚怀王;画家毛延寿被皇帝处死是他隐瞒了王昭君的美貌;纪晓岚得罪了主子,被放逐新疆,结果乾隆帝想念他,又将他召回来;至于司马迁、嵇康和金圣叹这些人物的致残和致死,是属于言论获罪。这类记载不绝于史,但毕竟那是古代,而鲁迅与胡适的故事发生在新中国。

苏联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但远远比不上我们。此外,有哪个现代国家的政府、政党,以至于全国、全民,会对两个文学家思想家作出类似的贬褒?在法国,萨特与他的同学,同样是哲学家的阿隆,思想对立长达半世纪,萨特和他存在主义的同志加缪,公开绝交,可是法国政府和政党不会介入这种文人的分歧。更早时,纪德与罗曼· 罗兰前后访问苏联,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出了书,引起激烈争论,可是政府和政党也没有对哪一方肯定或者批判。大家知道美国著名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有乔姆斯基,有苏珊·桑塔格,可是美国还有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未必喜欢他们,认同他们。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在鲁迅与胡适的时代,有左翼,有右翼,还有别的主张与派系,有国民党,有共产党,还有别的政党,即便在各种党派或集团内部,也有左翼、右翼、激进派、保守派、温和派,如果要细分,还有极左、极右,或者中间偏左、中间偏右,等等等等。在文艺群体中,同样有各种主张、各种主义、各种派别,虽然有的很强大,占据主流,有的很脆弱,处于边缘,有的比较成熟,有的非常幼稚,但都能够发出声音,做点事情,能够保有各自的空间。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左翼文艺开始遭遇厄运,其中代表人物如胡风、丁玲、艾青、萧军、江丰等等“反党分子”与“右派分子”的命运,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说,到“文革”发生,党内权威理论家胡乔木、文艺教皇周扬、努力改造的小说家巴金、革命作曲家贺绿汀,还有几乎全部的革命画家、革命导演、革命演员,甚至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大批遭殃,或者被迫害,或者被置于死地……

今天的博士生应该做好多论文,详细寻找1949年以后在各个专业领域被刻意褒贬的名单。

2.

鲁迅如果还活着,唯有绝对沉默

鲁迅与这批学人的关系究竟如何?有过一些有趣的交往吗?在那个时代的文化版图上,他们的位置又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陈:从鲁迅个人交往录去了解民国的“文化版图”,肯定是片面的。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近年对民国学者做了大量清理研究,诸位有兴趣,应该读他的书。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文人之间,不同门派、师承、游历、眼界,自然会有不同的圈子。鲁迅和章太炎的弟子们是留日派,胡适和傅斯年罗家伦他们是英美派,虽说都是海归,但不免有隔阂,分亲疏。这本来不奇怪,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留学归国的海归,彼此之间也有隔阂,也分亲疏。而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的教授们,包括从事不同专业的学者,都会有不同的圈子,有隔阂,分亲疏。此外,即便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文人学者,由于不同籍贯、辈分、出身、境遇、性格,彼此谈得来,谈不来,经常走动,或从不来往,在所难免。

九十年前,新文化运动的真领袖,是陈独秀和胡适,鲁迅对他们敬而远之,有合作,有来往,遇见大是非,彼此声援,或者辩论,但平时未必是朋友,也未必是冤家。读鲁迅日记,五月四号那一天他写道:“昙。星期休息。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下午孙福源君来。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通篇没有一个字记载那场五四运动。

诸位有兴趣,可以查看鲁迅和胡适的书信,他俩在新文化运动早期很客气地交往过,胡适很喜欢周家兄弟,佩服他俩的文才。胡适是交际型人物,少年得志,成名早,在主流社会地位很高,和鲁迅的经历性格很不一样,鲁迅年纪比较大,作风比较地倾向旧式文人,胡适年纪轻,属于西方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但这种差别也谈不上是非。

说起是非,1925年前后为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留日那群人和留学英美那群人意见相左,彼此的对立公开化,形成明显的营垒,建国后全部采取官方教科书说法,独尊鲁迅,抹杀其他。今天,史料研究早已公布当时各方意见,平心而论,英美派比留日派更理性,更超越,更具有现代国家的法制观念与公民意识。但不要说八十年前的语境,即便事情发生在今天,这些西方观念仍然会与国情发生深刻冲突,难以奏效。以我在美国的生存经验,我自然倾向胡适等英美派当时的意见,但以切切实实的中国生存经验,在更深的层面,我同情鲁迅,因鲁迅更懂得中国问题的纠葛,看破人心的险恶。

1957年,毛泽东与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座谈。就在这张照片的聚会中,罗稷南先生有“鲁迅要是活着”之问,毛答以“沉默”或“坐牢”。赵丹遗孀黄宗英的回忆证实此说,照片中,坐于另桌的赵丹即位于毛的后方。

今日中国许多大问题、大是非,英美式的理性姿态与法制观,越来越被认同,但在现实深层,处处遭遇国情的阻挠。“女师大”、“三一八”这类历史悲剧,在我们的时代多次发生,规模更大、剧情更离奇、代价更惨重,可是英美式的理性毫无余地。三一八事件发生后,各路知识分子能够立即在各种媒体上发言、争论、抗议、写挽联、开追悼会,可是鲁迅和胡适如果活在今天,唯一的选择是绝对沉默,此外一无所能。道理很简单,那时中国形形色色的文人还谈得上所谓“文化版图”,今日中国的文化人结构,顶多只能称作“文化板块”吧。

总之,用今天种种新观念强求八十年前的中国人、中国事,并以此作出贬褒,划分对错,那我们的进步其实有限,对中国现实的认知,也还是有限。

3.

鲁迅是一个被简化的脸谱

鲁迅交友之广,也是这个演讲中提到了的,但后人在照例的宣传中,只知道他有共产党朋友。鲁迅一生在对待朋友、与朋友相处方面,大致是怎样的性情?

陈:除了不可能查证核实的隐私,没有一位中国作家像鲁迅那样被详详细细暴露在公众面前。由于长期独尊鲁迅,他生前的所有生活记录——日记、书信、大量回忆和旁证——不但全都出版,而且重复出版。诸位如果真要了解鲁迅,可能要比了解任何其他中国作家更方便。这些资料中充满鲁迅对待朋友的故事和细节,诸位有兴趣,很方便查证。

鲁迅照片中唯一大笑的镜头。沙飞摄于1936年10月8日。十一天后,鲁迅逝世

然而长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科书长期强迫学生阅读鲁迅,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致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4.

鲁迅不是神,周作人也不是鬼

“兄弟失和是他最难释怀的内伤”,这几乎也可算鲁迅生涯中的一桩超级情感公案。而且,尤具戏剧性的是,他与周作人在进入历史书写中所处的境地,甚至都可以用“神鬼”之别来描述。这个方面,除了失和内情的悬疑,周氏兄弟在对待亲情方面,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吗?就鲁迅的作品来讲,有涉及这些的吗?

陈:鲁迅不是神,周作人也不是鬼。周作人曾在早年说,自己心中有一个“绅士鬼”,一个“流氓鬼”,这是文学的说法,修辞的巧妙,我们就此说周作人是鬼,那是不懂修辞,不懂文学,别说当不成绅士,恐怕还不如流氓,中国从前的流氓,有性情,会说话,用词很别致。如果因为周作人当过汉奸,就说他是鬼,更不应该。你是陈独秀,是胡适,是周作人的同辈,你或许有资格骂他一句,贬他一贬,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什么资格呢?我不认为我有资格责难前辈,看不出我们有什么道德的高度可以遥远地责难一位五四时期的文人——那是多么轻佻的道德姿态。诸位请看看今日中国成千上万的贪官、污吏、黑矿主、王八蛋,那才真是妖魔鬼怪啊。

周作人与鲁迅。源自网络。

至于周家兄弟的情感关系,哥哥弟弟都写过。中国从前的规矩,母亲死了,大姐在家就是母亲,父亲死了,大哥就是父亲,担当权威,负起责任。鲁迅的父亲早死,此后一生,他一直是位好哥哥,不摆权威,尽责任。他留学回来,接母亲到北京,给弟弟在北大安排教职,北京两处房产是他的薪水盖起来。弟弟得病,他比弟弟还急,后来写在《兄弟》这篇小说里。

但是彼此失和,直到去世,在可见的文字中,两兄弟都很得体,即便在大观点大是非上有所暗示,有所表达,也十分厚道,十分守度。从前有句话,叫作“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何况兄弟失和。大家要知道,他们周家兄弟在当时是极端新派的、前卫的文人,但他们的行为大致遵行旧道德,不但他们,英美派海归的为人处世也谨守旧道德的规范。胡适在台湾去世后,蒋介石挽联就说出这层意思,我记不得原话,大致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们再回头看看从1949年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和亲人之间,发生多少卑鄙丑恶、乖张惨痛的故事,像周家兄弟那般失和,像五四文人那种有教养的绝交关系,在今天,寥若晨星。

5.

周作人晚年不是凄凉,而是孤立和悲惨

据说周作人晚景凄凉,他一生是不是都对鲁迅怀了怨恨之心?

陈:周作人晚年不是凄凉,而是孤立和悲惨。说他孤立,因为建国后他被提前释放,毛泽东批示将他养起来,写回忆,弄翻译,月薪两百元,相当高。但他不再有朋友,不再有社会地位。说他悲惨,是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多年,到“文革”,他就被红卫兵折磨,撵到破屋子里,有个老婆子偷偷伺候他,不久就死了。

周作人晚年有一方印章叫作“寿则多辱”,说的是实话。但他刻这方印时,还想不到会领教“文革”时期的侮辱。他因汉奸罪被审判,坐监牢,属于惩罚,不是受辱。

至于他一生是否对鲁迅怨恨,我以为不要随便揣测。即便有怨恨,那也并非是错,因他是鲁迅的弟弟。而像这样的兄弟恩怨,不是外人可以任意揣测的。在座诸位可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有父母、亲人、好朋友,外人公开揣测议论你们的私人感情关系,你们会同意、会接受吗?

晚年周作人和小孙子在一起

6.

独尊鲁迅的真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无知

“政治化的鲁迅遗产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灌输至今,看不出停止的迹象——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工: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个意思,就是事实上的鲁迅并不只是诅咒万恶的旧中国,他诅咒之外的东西,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吗?

陈:“吃人”的“礼教”,顽劣的“国民性”,军阀统治,国民政府的压迫,等等等等——这些主题,是鲁迅一代知识分子全都诅咒的事物。陈独秀、胡适,当年就是发起反礼教、主张文学革命、呼吁改造国民性的先锋人物。

可是为什么大家只知道鲁迅一个人在“诅咒”呢?就因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和知识遗产,被高度政治化——胡适的知识背景是英美那一套,后来又和国民政府合作,所以他的革命性全部不算,变成反动派;陈独秀因为二十年代末不服苏联的管制,既被共产国际抛弃,又被中共党内打击,所以他的革命性也全部不算,连创建共产党的大功劳也不算。鲁迅死得早,没有介入国民政府,也不是共产党员,而他的“诅咒”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他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其他新兴知识分子比不上,所以鲁迅在建国后最有利用价值,最方便被以一种极不道德的方式树立为一个道德的,甚至超道德的形象,来压迫大家。

在这一场巨大的阳谋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们几代人。独尊鲁迅的真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无知,不怀疑,盲从意识形态教条。我应该说,我们几代人被成功地利用了。现在一部分人知道被利用,于是掉过头来诅咒鲁迅。

那么鲁迅是否“诅咒”过其他事物呢?第一,鲁迅固然诅咒过古文、礼教之类,但对其他事物,他不是诅咒,而是怀疑、讽刺、批评;第二,他议论过的事物,太多了,譬如文人相轻问题,翻译问题,美术问题,小孩子和妇女问题,留胡子和拍照问题,书籍封面设计和毛笔钢笔问题,等等等等。但他怀疑批判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轻重,有曲直,亦庄亦谐,即便他被引述最多的批判命题,也不像长期宣传的那么极端、片面、简单。所以第三,今天议论鲁迅的年轻人,阅读过几本鲁迅的书?阅读过多少其他五四文本?假如阅读过,应该不会有以上问题,不会问鲁迅时代的其他文人是什么状况,鲁迅怎样对待他的朋友或兄弟,尤其不该问鲁迅是否还诅咒过其他事物。为什么呢?因为只要阅读鲁迅,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就不会有以上疑问,即便有,也不是这么问法。

总之,半个世纪的洗脑,弄得本来应该知道的事情,变得不知道,本来蛮清楚的是非,变得不清楚,本来很普通的常识,变得很稀罕。独尊鲁迅的后果,不是我们只知道鲁迅,不知道其他人,而是我们连鲁迅也不知道,也要来问。

我今天回答的,其实都不该是问题,结果都变成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很简单,请阅读鲁迅。可我从来不劝告别人读鲁迅,因为几代人被逼着读鲁迅,读了等于没读,或者,还不如不读——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扭曲鲁迅,就是我们的被扭曲。

鲁迅,1933年5月26日摄于上海南京路雪怀照相馆。

7.

只要你想了解,你就去买来借来读

在这个演讲中,陈先生也认为“中国毕竟有所进步了,今天,鲁迅的读者有可能稍微接近鲁迅生前的语境”,那么,鲁迅生前的语境究竟是怎样的?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是否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到?或者说,我们需要如何自觉地破除掉那种强加的误导,去通过鲁迅作品,而真正了解那个时代?

陈:当我们说怎样“真正了解那个时代”,似乎暗示: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时代——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时代么?我看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那个时代”呢?就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

鲁迅时代的所谓“语境”,当然可以在鲁迅作品中到处感受。譬如他们两兄弟伙同北京一帮不安分的教授,一再写文章公开痛骂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现在哪个文人敢骂现任教育部部长?就算有,哪家媒体敢发表?又譬如鲁迅多次提到检察机关任意删除他的文章,可是当他将那些文章凑成集,还可以补全被删除的句子和段落,而且在下面标上黑线,告诉读者这些字句段落曾经被删除。诸位要想“全面客观”了解“那个时代”,读一个人的书,绝对做不到。最笨的办法就是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今的书店和图书馆,各种各样的书越来越多,只要你想了解,你就去买来借来读,好不好?

至于怎样“自觉破除那种强加的误导”,我的意见,是先从语言开始,从我们张口说话开始。我们几代人,包括今天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一开口,一下笔,都是党的语言,党的文化,除了这种语言,我们没有别的语言,没有别的表达方式——但这个问题太大了,这里不展开。

8.

鲁迅小说厉害,写了也白写

《笑谈大先生》说了鲁迅的好看好玩,印象最深的还有那些评价,说一些人,在中国近代史都称得起先驱和导师,“他们的事功,可以说均在鲁迅之上”,这点真的显出有“不仅还原鲁迅,还还原着一个时代”之感。希望仍以这样生动可信的方法,为我们再画一个时代轮廓背景里的鲁迅像。

陈:这也是多读书的问题。“事功”在鲁迅之上的人物,民国时代太多了。譬如鲁迅是晚清的留学生,早期留美学生中有位詹天佑,曾经建立大功劳,就是发明了“人”字形铁轨,修成京张铁路。留日学生中有位大名鼎鼎的秋瑾姑娘,为了反清,脑袋给割下来。鲁迅从来没有发明任何有用的工具,也没有为革命蹲过一天监狱,更别说献出生命,他只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叫作《药》,算是纪念秋瑾。

可是这几千字,可能比秋瑾姑娘的牺牲更有价值。秋瑾献出自己的性命,未能阻止在她身后多少百万的性命继续牺牲,白白牺牲。鲁迅借她这条性命告诉大家,中国的许多场革命何其虚枉,中国的亿万百姓何其昏昧,多少烈士以为一死之后,可以唤醒大众,可是后来几十年,上百年——容我说句残忍的话——成千上万的烈士真是白白死掉,他们以为自己的血可以免除民族的罪孽,结果民族的种种罪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今天社会上许许多多悲惨离奇、丧尽天良的事,在秋瑾和鲁迅的时代,不但没有,而且说给他们听,他们根本听不懂。

可是民众不想到感念烈士,而且多数早给忘了。鲁迅在二三十年代的几篇杂文中就写道,民国人早已忘了建立民国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现在大家看看,什么七十二烈士,什么秋瑾姑娘,包括《药》这样的小说,包括小说中揭示的道理,多少人记得?多少人在乎?这就是鲁迅的小说的厉害——在中国,你为大家死,你死了也白死,而鲁迅呢,我看是写了也白写,他的书写的残酷,犹如血迹,是让人看了害怕而厌恶,赶紧清洗掉,弄得不像出过血才好。

所谓“事功”,大约是指某人为社会、为国家做成什么事情,可是我用这个词,意思是我们怎样看待一位文学家,怎样看待一件毫无用处的文学作品。现在对鲁迅的许多非议,其中一条就是说鲁迅只管批评,没有正面的建议。这话很好听,仿佛很正确,也是今天经常听见的漂亮话,说是许多知识分子只知道批评,不做实事——没错。鲁迅不会建造青藏铁路、不会弄个卫星升天,也不可能发明一项手机功能,或者给诸位找份工作,加点工资,教你怎样升官发财……中国这一百多年关于物质的事功,何止千万,诸位今天大学毕业,如果以为多少万年薪,弄个公寓,买辆好车,便是人生的大幸福,大目的,那真是别去读什么鲁迅与胡适,赶紧痛快赚钱,赶紧做官,任期内闹点政绩,拆几条马路,圈几块地皮,撵走居民,盖几座高楼,那才是伟大的事功啊!

鲁迅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的墓碑,下端碑文由周海婴手书。

9.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深沉动人?

在《鲁迅与死亡》中,记得有说鲁迅写故友或纪念文字,总能击中人心,音容笑貌愈加清晰,但后人再来写故去的鲁迅,却是越描越模糊。为什么意识形态会戕害人心到这个地步呢?

陈:鲁迅是个至情至性的人,鲁迅又是现代中国罕见的文体家。有这两条,鲁迅的文章这才深沉动人。所谓“意识形态”教育的恶果,一面是泯灭人性,一面是破坏文体。为什么文体那么重要呢?因为感情性情,人皆有之,但你得将复杂细微的内心情感说出来、说得好,却是非常难。别说悼念文章,就是哭丧也要绝好的技巧。我在乡下插队落户时,亲眼见过发丧的家族特意花钱请乡里公认的专业哭丧人,调动情绪,营造气氛,那是哭得来出神入化,从低音到高音,从喃喃私语到放声号啕,那节奏、音量、姿态、表情的控制,简直叹为观止……这样来比喻鲁迅的文章,固然不妥帖,不过诸位要是读一读鲁迅的书,再查对文章写成的日期,你就会发现,鲁迅几天前写写调皮的短文,今天沉痛地悼念朋友,再过几天,他又去写妙趣横生的时评,或者老老实实的学术文章。

其实民国时代,连朱德这样的武人悼念母亲的文字,也是质朴真挚,比今日的文人写得好。那时的文人描述亲友,悼念故人,有不少好篇章,譬如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我不认为写得那么好,但也情性毕露,很可读。

这五六十年,全社会发展出一整套语言,煽情、造作、夸张、空洞,打开电视,几乎每个节目主持都用这种语言说话,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这样说话,即便说的是真人真事、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是空洞、夸张、造作、煽情,而且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们是从丧失语言开始,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天性。你去听听一个幼儿园孩子说话,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已经造作不堪,不像一个孩子的说话。但这个题目太大了,今天也不展开。

柔石被难后,为释母亲悬念,鲁迅与许广平母子摄于1931年7月。照片中,鲁迅的神色既有为父的爽然,又有为儿的乖。

10.

鲁迅是个好老师吗

鲁迅其实有比较长的教书生涯。他是个好老师吗?是怎么样风格的一个老师?他有情感传奇,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你也曾教书。对他的教书经历,有过特别的关注、兴趣和研究吗?

陈:鲁迅的所谓“师生恋”,在民国人物中并不格外“传奇”,算不得“轰轰烈烈”。当时著名的恋爱太多了,暗中的罗曼蒂克故事也不少。单是第一代共产党内的爱情故事就多得很,不方便说。可以公开说的,譬如徐志摩与陆小曼,徐悲鸿与孙多慈,都是有名的例子,在当时公开登报的……胡适与原配白头到老,名声很好,但他与美国恋人几十年的情书,台湾早已出版,他女朋友不止一位,当然都很得体。那位曾经要和鲁迅打官司的顾颉刚,在原配之外曾长期追求一位刚烈的革命女生,书信日记里是死去活来,那女同志解放后还在政协做官。被军阀枪毙的著名报人邵飘萍,三房夫人,都是红颜知己,大好人。北大前校长蒋梦麟丧妻后,与一位女子的婚恋在台湾闹得一帮老朋友伤透脑筋。还有左翼大王、文化主管周扬同志的发妻,是一位大家闺秀,变卖家当支持老公闹革命,结果周扬去延安后将她抛弃,娶了新人,一直瞒着,以致含辛茹苦的夫人得知后,发疯至死。另外,建国后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茅盾先生也有一场漫长的婚外恋,那女子解放后还写了痛苦的回忆。

鲁迅因为被独尊,所以他的所有故事被放大,挡住了许多民国往事。现在,民国史料大量面世,我们可以自己看一看。上海老中医陈存仁先生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其中写他和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的亲身交往,充满细节,好看极了。譬如于右任曾经长期躲在上海的妓院,不是为了风流,而是为了清静,又譬如吴稚晖,自己德行还好,却非常喜欢讲黄段子,逗人乐。

《两地书》部分手稿

我不曾特别留心鲁迅的教书生涯。鲁迅不自恋,很少谈自己,谈起来,只是自嘲,他对自己的身份地位,譬如教授啊、名人啊、导师啊,要么从不说起,要么就是嘲笑。可是民国的老师普遍有师德,爱学生,例子很多,举不过来。

鲁迅与年轻人的关系十分著名,生前不知帮助过多少年轻人。给他画封面的画家陶元庆夭折了,他来出钱造坟。韦素园和瞿秋白死了,遗稿都是他亲自整理,花钱出版。这些人都比他年轻十几二十岁。有些晚生后来背叛他,攻击他,鲁迅至死也并不因此失去对别的后生的好心意。而胡适对学生和年轻人也是关爱提携,不遗余力,经常慷慨出钱赞助。他提倡新诗新文学,可是自己缺少文学的才华,有位年轻诗人他赏识,可惜名字我忘记了,这小年轻老是跟他开口要钱,他也居然一次一次给,一百银元,甚至两三百,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文革”中自杀的前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胡适就曾非常赏识,亲自介绍他到清华学明代史,吴晗不久入了地下党,解放后出任北京市副市长,还不得不批判恩师胡适之。台湾那位李敖年轻时穷困,就曾得到胡适的资助,现在李敖为了感谢他,还要自己花钱在北京大学给胡适造个铜像,我猜北大不会批准的,虽然北大的光荣,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和胡适很有关系。

鲁迅教书的细节,据学生回忆,一是清晰,一是好玩,经常逗得哄堂大笑,有位北大学生听他的课,笑得受不了,说是“好玩死了”。我只记得一个细节,是他文学史课讲到古代舞女一种发型,那发型的字,很古僻,又说到一种舞姿,是身体向后仰,鲁迅就当场作出向后仰的姿势,弯腰弯到支持不住,几乎倒下去,于是直起身子,说:“非不为也,余不能也。”其实鲁迅哪里看见过魏晋隋唐的舞女怎样跳舞,他是从古书古画中看来,凭自己想象,当场做点动作,然后特意用古语说:“不是我不愿意呀,是我学不像呀。”逗大家笑笑。

好了。我现在也来借这句话:“非不为也,余不能也。”——今天给大家勉强讲鲁迅,应该到此为止了。

2008年3月16日写在纽约

底下有评论,你参与了吗?

文艺又污的句子3

哈喽

亲爱的帅比美比们

我是徐小妍

没能赶上圣诞节祝大家happy

就只能在今天补上一句

新年快乐

最近大家都进入了期末的状态

那种用一周看完一个学期知识点的技能

现在被充分利用

看得我也是惊呆了

研究表明

人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

智商是最高的

但高智商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爱猜疑

比如曹操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猜疑过

当然啦

说起猜疑

谁敢和女生比

一个眼神

都能让女生在心中上演一出大戏

你一句简单的

她已经在心里摆好了姿势

每次吃饭

你无意间点了一道她喜欢的菜

她可能就开始注意你是不是喜欢她了

每晚只要你说想早点睡

她就换好情趣内衣在床上等你

她的爱豆说一句我爱你

她就已经在心里和爱豆

演起了偶像剧

一块儿聚餐时

她正好坐在你对面

你一个抬头就撞上她的眼神

她可能一整晚都会偷偷看你

你对她说如果电脑坏了你可以帮忙修

结果她的电脑经常坏

你说想约她周末一起打麻将

她已经在心里为你生了一群猴子

然而还有一种猜疑

是让男生听完为之汗颜的

你说你周末要和兄弟出去

她以为你要去和外边的妖艳贱货鬼混

你说你的手机没内存要删掉一点东西

她觉得你把和其他女人的暧昧信息全部删掉了

你说最近加班总是休息不够

她说你不爱她了

你忙工作不能及时回她消息时

她就觉得你在和别人做爱

其实说到底

猜测你还是因为喜欢你

毕竟每个女生都不是那么的开放

愿意去向喜欢的男生表达寄几的爱意

于是

自己喜欢的男生一个细微的动作

都能让女生湿润半天

啊!不对!

是联想半天

就像你们说喜欢看小黄文

徐小妍就每周五都与你们相约

你们在后台遗留的感情问题

你们说写

我就坐在电脑前猥琐的写着

你们说徐小妍你好污

我就觉得你们是真的hin喜欢我

正所谓

自古情深留不住

总是套路得人心

?

看到你们在后台的一句句套路

我总感觉你们想得比我都污

我说一句周五见

你们就迫不及待要我翻牌子

这都是你们对我满满的爱

2016年即将结束

在这里徐小妍也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男生器大活好

女生颜值爆表

我会在污的道路上

一直陪伴着大家哒

我有颜有胸

我是徐小妍

每周五晚与你相约

· 今夜互动话题,快来后台留言 ·

你身边有直女癌吗

快来后台撩我

? ? ?

文艺又污的句子4

文艺又污的句子5

公众号:在山泉水清

原创文字,有时文艺清新,有时逗逼闷骚,有时母爱泛滥,有时会有点污。点击最上面蓝色的“在山泉水清”,关注我哦!

(拉到文末有投票:你赞成婚前约P吗?)

看这部《一夜大肚》(又名《好孕临门》),是诧异连连的。

首先,是他们约P。

讲真,婚前约P真没什么。

当今社会,男女约P,目标明确,简单明了,约完之后一拍两散,愉快地解决了生理需求,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倒也无可厚非。

我诧异的是男主那看一眼就无欲望的脸是如何吸引到女主的。

男主Ben痴肥痴肥的(不知是婴儿肥未退还是中年发福肥),脸上除了络腮胡之外就是一种油腻腻三年没洗脸的感觉。

女主Alison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当代美国职业女孩。

年轻、漂亮、感性都是形容她们时不可缺少的关键词,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事业。

在事业上Alison显然是一帆风顺的。

作为一个娱乐记者她以她本能的新闻捕捉力颇得老板的赏识,新近又得到提升。

像Alison这样的女孩就算约P应该也不会找上Ben的吧,第二天起床她看着Ben赤裸的长满了疙瘩的肥硕屁股感到一阵恶心。

只能怪昨天晚上的酒精让她丧失了理智——只能这样来解释他们的约P了。

不幸的是,Alison本想祝贺一下升职去夜店放纵,却意外怀上了Ben的孩子。

在我们国家,堕胎是很普遍的事。

这事如果在中国,是马上可以用一颗药加上休息一个礼拜就可以“轻松”解决的。

然而,Alison和Ben却决定生!下!孩!子!

不得不说,在我们这个相对保守的文明古国,对于生命是很不尊重的。

但在我们眼中“性开放”的国度,却对怀孕这件事严肃得一塌糊涂。

受着腹中骨肉的牵连,他们决定谈!恋!爱!

然而,身份地位的悬殊造成了交流的堵塞。

Ben没钱,甚至连工作都没有,还有吸大麻的不良嗜好。

整天和一票狐朋狗友混混噩噩混吃等死,唯一的“事业”就是一个专门研究电影中露点镜头的网站。

这样的男主在相亲市场上应该是“负分滚粗”类型的吧。

如果只是简单约个P,玩点一夜情,只要器大活好,身份地位这些也不打紧。

可是,现在毕竟是要考虑过日子啊。

中国的门当户对标准(物质方面的大体相对,精神方面更要对等)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然而,在整部电影中,Ben是变化最大的一个,也是最真实的一个,慢慢叫人喜欢起来。

一开始,他情商极低。

一夜温存之后,竟然是睡懒觉,而不是起来做早餐;

Alison告诉她自己要采访一个明星时,他竟然会说“Tell that guy, no body gives a shit”;

初次遇到Alison的同学,竟然告诉他们:哦,我们一夜情喝醉了不带TT,然后Alison怀孕了。

仰天长叹,这样的EQ到底是如何得到女神的青睐的呢?

只能说,老天也会有瞎眼的时候。

Ben也有他的性格魅力,他很真实。

他抽大麻、做些限制级的事,嘴巴总是吐那些淫秽的语言,甚至他还有些臭味相投的古怪朋友,靠医药赔偿金生活,等等这些。

然而他毫不忌讳地把这些不堪都呈现给女主,并且坦诚地告诉她: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子。

在与Peter在Las Vegas的酒店里,他内心对孩子的担心开始涌动。

狂欢之后,内心的不安其实是在蠢蠢欲动。

直到最后,在房间里对Peter发泄,表达出在自己low EQ,careless的特质下,其实有一颗特别渴望家庭、稳定、亲情与恩爱的内心。

你看,蠢萌而真实的Ben也有自己的性格魅力吧。

真诚与真实本来就是一个人的特质,相处起来可能不会特别好,特别舒服,可是也坏不到哪里去。

然而,婚姻不是靠真诚和卖萌就可以玉成的,大男孩也不是一夜可以变成男人的。

虽然前辈的尸骨在前,但是为了孩子,婚姻这个坟墓还是要义无返顾地跳进去。

看上去蠢萌蠢萌的男主角,在竭尽全力但还是被心烦意乱的女主角开除了伪男友的身份后,愤怒地给老爸打电话,却被告知要靠自己的时候,明白了自己真的要被迫成长为一个一家之主了。

他毅然地搬家找工作,笨拙地采购了全套宝宝用品,笨拙地在墙上贴花花的墙纸,后来还自己布置了婴儿房,甚至还读了三本育儿书——这对于Ben来说简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意识到了并且承担起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扔掉了过去一塌糊涂的自己。

这,才是他作为男人的真正开始!

女人在孩子的问题上永远是母性光辉照万年的坚定,认准不回头。

也许是男女基因和生理结构的不同,也许男女真正成熟时间有差异,大部分男生(注意是男生)似乎对婚姻和孩子有着天然的恐惧感和逃避感。

他们太爱一生潇洒不羁,普遍倾向于规避责任。

因为,承担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压力,意味着责任。

尤其在他们的心理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样的责任和承担让他们躲避不及。

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

《一夜大肚》给我们完整呈现了男孩向男人转变的心理成长过程,男人给自己主动添加的责任和担当。

后来,Alison要生孩子了,这时候两个人又在一起了,而且关系也变好了。

两人都意识到自己也有不对,而最重要的事仍是想要跟对方生活在一起。

这个男人,已经懂事了,已经成长了。

Alison生孩子的时候,Ben一直陪在她身边,激励她。

看到孩子终于脱离母体,平安降临,两个人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喜悦兴奋的笑容。

Ben熟稔地抱着自己的女儿,轻声对女儿说着悄悄话,俨然一副好爸爸的模样。

相信以后,Ben也会是个好爸爸的。

经常会看到国外的父亲一脸慈爱地怀抱孩子,尽情地陪孩子玩耍的图片视频。

这些“万恶”的“性开放”的国家的男人对于家庭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归宿感。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国家的男人,就算结了婚生了孩子,很多也还都是“奶嘴男”。

丈夫能体贴关心妻子的辛苦,能搭把手带孩子,能游刃有余地化解婆媳矛盾,这样的婚姻生活应该也是心恬意洽、功德圆满的。

只可惜很多男人的内心还是个孩子(or大男子主义),家里电脑游戏不停,外面喝酒打牌唱K甚至夜不归宿不止。

高兴了逗孩子一下,不高兴了让犊子滚一边去。

工资月月光,家务一件不干,还嫌弃妻子地板没拖干净,菜烧地不对胃口。

自己妻子辛苦不去体谅,人家老婆心情不好就充当知心哥哥甜言蜜语千劝万导……

抱歉,这样的老公看不到任何的利用价值,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完全可以休了。

只可惜,中国有太多这样的男人,有太多关系复杂的家庭。

女性生活在其中,痛苦不堪。

这也是很多事业稳定、向往独立的女性坚决抵制“二胎”甚至婚姻和生育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shige/4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