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awenzhang.com--六年级作文】

篇一:希腊式性交

小学六年级作文12300字:巴黎

作文标题: 巴黎
关 键 词: 巴黎 小学六年级 12300字
字    数: 123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作文

作文网有话说:(欢迎阅读《作文:巴黎》,“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六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塞纳河穿过巴黎城中,像一道圆弧。河南称为左岸,著名的拉丁区就在这里。河北称为右岸,地方有左岸两个大,巴黎的繁华全在这一带;说巴黎是“花都”,这一溜儿才真是的。右岸不是穷学生苦学生所能常去的,所以有一位中国朋友说他是左岸的人,抱“不过河”主义;区区一衣带水,却分开了两般人。但论到艺术,两岸可是各有胜场;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右岸的中心是刚果方场。这方场很宽阔,四通八达,周围都是名胜。中间巍巍地矗立着埃及拉米塞司第二的纪功碑。碑是方锥形,高七十六英尺,上面刻着象形文字。一八三六年移到这里,转眼就是一百年了。左右各有一座铜喷水,大得很。水池边环列着些铜雕像,代表着法国各大城。其中有一座代表司太司堡。自从一八七零年那地方割归德国以后,法国人每年七月十四国庆日总在像上放些花圈和大草叶,终年地搁着让人惊醒。直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和约告成,司太司堡重归法国,这才停止。纪功碑与喷水每星期六晚用弧光灯照耀。那碑像从幽暗中颖脱而出;那水像山上崩腾下来的雪。这场子原是法国革命时候断头台的旧址。在“恐怖时代”,路易十六与王后,还有各党各派的人轮班在这儿低头受戮。但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来自:作文大全  场东是砖厂花园。也有一个喷水池;白石雕像成行,与一丛丛绿树掩映着。在这里徘徊,可以一直徘徊下去,四围那些纷纷的车马,简直若有若无。花园是所谓法国式,将花草分成一畦畦的,各各排成精巧的花纹,互相对称着。又整洁,又玲珑,教人看着赏心悦目;可是没有野情,也没有蓬勃之气,像北平的叭儿狗。这里春天游人最多,挤挤挨挨的。有时有音乐会,在绿树荫中。乐韵悠扬,随风飘到场中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再东是加罗塞方场,只隔着一道不宽的马路。路易十四时代,这是一个校场。场中有一座小凯旋门,是拿破仑造来纪胜的,仿罗马某一座门的式样。拿破仑叫将从威尼斯圣马克堂抢来的驷马铜像安在门顶上。但到了一八一四年,那铜像终于回了老家。法国只好换上一个新的,光彩自然差得多。 来源:作文网 zw.01hn.com  刚果方场西是大名鼎鼎的仙街,直达凯旋门。有四里半长。凯旋门地势高,从刚果方场望过去像没多远似的,一走可就知道。街的东半截儿,两旁简直是园子,春天绿叶子密密地遮着;西半截儿才真是街。街道非常宽敞。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凯旋门巍峨爽朗地盘踞在街尽头,好像在半天上。欧洲名都街道的形势,怕再没有赶上这儿的;称为“仙街”,不算说大话。街上有戏院,舞场,饭店,够游客们玩儿乐的。凯旋门一八零六年开工,也是拿破仑造来纪功的。但他并没有看它的完成。门高一百六十英尺,宽一百六十四英尺,进身七十二英尺,是世界凯旋门中最大的。门上雕刻着一七九二至一八一五年间法国战事片段的景子,都出于名手。其中罗特(Burguudian Rude,十九世纪)的“出师”一景,慷慨激昂,至今还可以作我们的气。这座门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拿破仑周忌那一天,从仙街向上看,团团的落日恰好扣在门圈儿里。门圈儿底下是一个无名兵士的墓;他埋在这里,代表大战中死难的一百五十万法国兵。墓是平的,地上嵌着文字;中央有个纪念火,焰子粗粗的,红红的,在风里摇晃着。这个火每天由参战军人团团 员来点。门顶可以上去,乘电梯或爬石梯都成;石梯是二百七十三级。上面看,周围不下十二条林荫路,都辐辏到门下,宛然一个大车轮子。
   刚果方场东北有四道大街衔接着,是巴黎最繁华的地方。大铺子差不多都在这一带,珠宝市也在这儿。各店家陈列窗里五花八门,五光十色,珍奇精巧,兼而有之;管保你走一天两天看不完,也看不倦。步道上人挨挨凑凑,常要躲闪着过去。电灯一亮,更不容易走。街上“咖啡”东一处西一处的,沿街安着座儿,有点儿像北平中山公园里的茶座儿。客人慢慢地喝着咖啡或别的,慢慢地抽烟,看来往的人。“咖啡”本是法国的玩意儿;巴黎差不多每道街都有,怕是比那儿都多。巴黎人喝咖啡几乎成了癖,就像我国南方人爱上茶馆。“咖啡”里往往备有纸笔,许多人都在那儿写信;还有人让“咖啡”收信,简直当做自己的家。文人画家更爱坐“咖啡”;他们爱的是无拘无束,容易会朋友,高谈阔论。爱写信固然可以写信,爱做诗也可以做诗。大诗人魏尔仑(Verlalne)的诗,据说少有不在“咖啡”里写的。坐“咖啡”也有派别。一来“咖啡”是熟的好,二来人是熟的好。久而久之,某派人坐某“咖啡”便成了自然之势。这所谓派,当然指文人艺术家而言。一个人独自去坐“咖啡”,偶尔一回,也许不是没有意思,常去却未免寂寞得慌;这也与我国南方人上茶馆一样。若是外国人而又不懂话,那就更可不必去。巴黎最大的“咖啡”有三个,却都在左岸。这三座“咖啡”名字里都含着“圆圆的”意思,都是文人艺术家荟萃的地方。里面装饰满是新派。其中一家,电灯壁画满是立体派,据说这些画全出于名家之手。另一家据说时常陈列着当代画家的作品,待善价而沽之。坐“咖啡”之外还有站“咖啡”,却有点像我国南方的喝柜台酒。这种“咖啡”大概小些。柜台长长的,客人围着要吃的喝的。吃喝都便宜些,为的是不用多伺候你,你吃喝也比较不舒服些。站“咖啡”的人脸向里,没有甚么看的,大概吃喝完了就走。但也有人用胳膊肘儿斜靠在柜台上,半边身子偏向外,写意地眺望,谈天儿。巴黎人吃早点,多半在“咖啡”里。普通是一杯咖啡,两三个月芽饼就够了,不像英国人吃得那么多。月芽饼是一种面包,月芽形,酥而软,趁热吃最香;法国人本会烘面包,这一种不但好吃,而且好看。
   卢森堡花园也在左岸,因卢森堡宫而得名。宫建于十七世纪初年,曾用作监狱,现在是上议院。花园甚大。里面有两座大喷水,背对背紧挨着。其一是梅迭契喷水,雕刻的是亚西司(Acis)与加拉台亚(Galatea)的故事。巨人波力非摩司(Polyphamos)爱加拉台亚。他晓得她喜欢亚西司,便向他头上扔下一块大石头,将他打死。加拉台亚无法使亚西司复活,只将他变成一道河水。这个故事用在一座喷水上,倒有些远意。园中绿树成行,浓荫满地,白石雕像极多,也有铜的。巴黎的雕像真如家常便饭。花园南头,自成一局,是一条荫道。最南头,天文台前面又是一座喷水,中央四个力士高高地扛着四限仪,下边环绕着四对奔马,气象雄伟得很。这是卡波(Carpeaus,十九世纪)所作。卡波与罗特同为写实派,所作以形线柔美著。
   沿着塞纳河南的河墙,一带旧书摊儿,六七里长,也是左岸特有的风光。有点像北平东安市场里旧书摊儿。可是背景太好了。河水终日悠悠地流着,两头一眼望不尽;左边卢佛宫,右边圣母堂,古香古色的。书摊儿黯黯的,低低的,窄窄的一溜;一小格儿一小格儿,或连或断,可没有东安市场里的大。摊上放着些破书;旁边小凳子上坐着掌柜的。到时候将摊儿盖上,锁上小铁锁就走。这些情形也活像东安市场。
   铁塔在巴黎西头,塞纳河东岸,高约一千英尺,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塔。工程艰难浩大,建筑师名爱非尔(Eiffel),也称为爱非尔塔。全塔用铁骨造成,如网状,空处多于实处,轻便灵巧,亭亭直上,颇有戈昔式的余风。塔基占地十七亩,分三层。头层离地一百八十六英尺,二层三百七十七英尺,三层九百二十四英尺,连顶九百八十四英尺。头二层有“咖啡”,酒馆及小摊儿等。电梯步梯都有,电梯分上下两厢,一厢载直上直下的客人,一厢载在头层停留的客人。最上层却非用电梯不可。那梯口常常拥挤不堪。壁上贴着“小心扒手”的标语,收票人等嘴里还不住地唱道,“小心呀!
”这一段儿走得可慢极,大约也是“小心”吧。最上层只有卖纪念品的摊儿和一些问心机。这种问心机欧洲各游戏场中常见;是些小铁箱,一箱管一事。放一个钱进去,便可得到回答;回答若干条是印好的,指针所停止的地方就是专答你。也有用电话回答的。譬如你要问流年,便向流年箱内投进钱去。这实在是一种开心的玩意儿。这层还专设一信箱;寄的信上盖铁塔形邮戳,好让亲友们留作纪念。塔上最宜远望,全巴黎都在眼下。但尽是密匝匝的房子,只觉应接不暇而无苍茫之感。塔上满缀着电灯,晚上便是种种广告;在暗夜里这种明妆倒值得一番领略。隔河是特罗卡代 罗(Trocadéro)大厦,有道桥笔直地通着。这所大厦是为一八七八年的博览会造的。中央圆形,圆窗圆顶,两支高高的尖塔分列顶侧;左右翼是新月形的长房。下面许多级台阶,阶下一个大喷水池,也是圆的。大厦前是公园,铁塔下也是的;一片空阔,一片绿。所以大厦远看近看都显出雄巍巍的。大厦的正厅可容五千人。它的大在横里;铁塔的大在直里。一横一直,恰好称得住。
   歌剧院在右岸的闹市中。门墙是威尼斯式,已经乌暗暗的,走近前细看,才见出上面精美的雕饰。下层一排七座门,门间都安着些小雕像。其中罗特的《舞群》,最有血有肉,有情有力。罗特是写实派作家,所以如此。但因为太生动了,当时有些人还见不惯;一八六九年这些雕像揭幕的时候,一个宗教狂的人,趁夜里悄悄地向这群像上倒了一瓶墨水。这件事传开了,然而罗特却因此成了一派。院里的楼梯以宏丽著名。全用大理石,又白,又滑,又宽;栏杆是低低儿的。加上罗马式圆拱门,一对对爱翁匿克式石柱,雕像上的电灯烛,真是堆花簇锦一般。那一片电灯光像海,又像月,照着你缓缓走上梯去。幕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离开座儿各处走。这儿休息的时间特别长,法国人乐意趁这闲工夫在剧院里散散步,谈谈话,来一点吃的喝的。休息室里散步的人最多。这是一间顶长顶高的大厅,华丽的灯光淡淡地布满了一屋子。一边是成排的落地长窗,一边是几座高大的门;墙上略略有些装饰,地下铺着毯子。屋里空落落的,客人穿梭般来往。太太小姐们大多穿着各色各样的晚服露着脖子和膀子。“衣香鬓影”,这里才真够味儿。歌剧院是国家的,只演古典的歌剧,间或也演 队舞(Ballet),总是堂皇富丽的玩艺儿。
   国葬院在左岸。原是巴黎护城神圣也奈韦夫(St.Geneviéve)的教堂;大革命后,一般思想崇拜神圣不如崇拜伟人了,于是改为这个;后来又改回去两次,一八五五年才算定了。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都葬在这里。院中很为宽宏,高大的圆拱门,架着些圆顶,都是罗马式。顶上都有装饰的图案和画。中央的穹隆顶高二百七十二英尺,可以上去。院中壁上画着法国与巴黎的历史故事,名笔颇多。沙畹(Puvisde Chavannes,十九世纪)的便不少。其中《圣也奈韦夫俯视着巴黎城)一幅,正是月圆人静的深夜,圣还独对着油盏火;她似乎有些倦了,慢慢踱出来,凭栏远望,全巴黎城在她保护之下安睡了;瞧她那慈祥和蔼一往情深的样子。圣也奈韦夫于五世纪初年,生在离巴黎二十四里的囊台儿村(Nanterre)里。幼时听圣也曼讲道,深为感悟。圣也曼也说她根器好,着实勉励了一番。后来她到巴黎,尽力于救济事业。五世纪中叶,匈奴将来侵巴黎,全城震惊。她力劝人民镇静,依赖神明,颇能教人相信。匈奴到底也没有成。以后巴黎真经兵乱,她于救济事业加倍努力。她活了九十岁。晚年倡议在巴黎给圣彼得与圣保罗修一座教堂。动工的第二年,她就死了。等教堂落成,却发见她已葬在里头;此外还有许多奇异的传说。因此这座教堂只好作为奉祀她的了。这座教堂便是现在的国葬院。院的门墙是希腊式,三角楣下,一排哥林斯式的石柱。院旁有圣爱的昂堂,不大。现在是圣也奈韦夫埋灰之所。祭坛前的石刻花屏极华美,是十六世纪的东西。左岸还有伤兵养老院。其中兵甲馆,收藏废弃的武器及战利品。有一间满悬着三色旗,   屋顶上正悬着,两壁上斜插着,一面挨一面的。屋子很长,一进去但觉千层百层鲜明的彩色,静静地交映着。院有穹隆顶,高三百四十英尺,直径八十六英尺,造于十七世纪中,优美庄严,胜于国葬院的。顶下原是一个教堂,拿破仑墓就在这里。堂外有宽大的台阶儿,有多力克式与哥林斯式石柱。进门最叫你舒服的是那屋里的光。那是从染色玻璃窗射下来的淡淡的金光,软得像一股水。堂中央一个窖,圆的,深二十英尺,直径三十六英尺,花岗石柩居中,十二座雕像环绕着,代表拿破仑重要的战功;像间分六列插着五十四面旗子,是他的战利品。堂正面是祭坛;周围许多龛堂,埋着王公贵人。一律圆拱门;地上嵌花纹,窖中也这样。拿破仑死在圣海仑岛,遗嘱愿望将骨灰安顿在塞纳河旁,他所深爱的法国人民中间。待他死后十九年,一八四零,这愿望才达到了。
   塞纳河里有两个小洲,小到不容易觉出。西头的叫城洲,洲上两所教堂是巴黎的名迹。洲东的圣母堂更为煊赫。堂成于十二世纪,中间经过许多变迁,到十九世纪中叶重修,才有现在的样子。这是“装饰的戈昔式”建筑的最好的代表。正面朝西,分三层。下层三座尖拱门。这种门很深,门圈儿是一棱套着一棱的,越望里越小;棱间与门上雕着许多大像小像,都是《圣经》中的人物。中层是窗子,两边的尖拱形,分雕着亚当夏娃像;中央的浑圆形,雕着“圣处女”像。上层是栏干。最上两座钟楼,各高二百二十七英尺;两楼间露出后面尖塔的尖儿,一个伶俐瘦劲的身影。这座塔是勒丢克(Viellet ie Duc,十九世纪)所造,比钟楼还高五十八英尺;但从正面看,像一般高似的,这正是建筑师的妙用。朝南还有一个旁门,雕饰也繁密得很。从背后看,左右两排支墙(Buttress)像一对对的翅膀,作飞起的势子。支墙上虽也有些装饰,却不为装饰而有。原来戈昔式的房子高,窗子大,墙的力量支不住那些石头的拱顶,因此非从墙外想法不可。支墙便是这样来 的。这是戈昔式的致命伤;许多戈昔式建筑容易记毁,正是为此。堂里满是彩绘的高玻璃窗子,阴森森的,只看见石柱子,尖拱门,肋骨似的屋顶。中间神堂,两边四排廊路,周围三十七间龛堂,像另自成个世界。堂中的讲坛与管风琴都是名手所作。歌队座与牧师座上的动植物木刻,也以精工著。戈昔式教堂里雕绘最繁;其中取材于教堂所在地的花果的尤多。所雕绘的大抵以近真为主。这种一半为装饰,一半也为教导,让那些不识字的人多知道些事物,作用和百科全书差不多。堂中有宝库,收藏历来珍贵的东西,如金龛,金十字架之类,灿烂耀眼。拿破仑于一八零四年在这儿加冕,那时穿的长袍也陈列在这个库里。北钟楼许人上去,可以看见墙角上石刻的妖兽,奇丑怕人,俯视着下方,据说是吐溜水的。雨果写过《巴黎圣母堂》一部小说,所叙是四百年前的情形,有些还和现在一样。
   圣龛堂在洲西头,是全巴黎戈昔式建筑中之最美丽者。罗斯金更说是“北欧洲最珍贵的一所戈昔式”。在一二三八那一年,“圣路易”王听说君士坦丁皇帝包尔温将“棘冠”押给威尼斯商人,无力取赎,“棘冠”已归商人们所有,急得什么似的。他要将这件无价之宝收回,便异想天开地在犹太人身上加了一种“苛捐杂税”。过了一年,“棘冠”果然弄回来,还得了些别的小宝贝,如“真十字架”的片段等等。他这一乐非同小可,命令某建筑师造一所教堂供奉这些宝物;要造得好,配得上。一二四五年起手,三年落成。名建筑家勒丢克说,“这所教堂内容如此复杂,花样如此繁多,活儿如此利落,材料如此美丽,真想不出在那样短的时期里如何成功的。”这样两个龛堂,一上一下,都是金碧辉煌的。下堂尖拱重叠,纵横交互;中央拱抵而阔,所以地方并不大而极有开朗之势。堂中原供的“圣处女”像,传说灵迹甚多。上堂却高多了,有彩绘的玻璃窗子十五堵;窗下沿墙有龛,低得可怜相。柱上相间地安着十二使徒像;有两尊很古老,别的都是近世仿作。玻璃绘画似乎与戈昔艺术分不开;十三世纪后者最盛,前者也最盛。画法用许多颜色玻璃拼合而成,相连处以铅焊之,再用铁条夹住。着色有浓淡之别。淡色所以使日光柔和缥缈。但浓色的多,大概用深 蓝作地子,加上点儿黄白与宝石红,取其衬托鲜明。这种窗子也兼有装饰与教导的好处;所画或为几何图案,或为人物故事。还有一堵“玫瑰窗”,是象征“圣处女”的;画是圆形,花纹都从中心分出。据说这堵窗是玫瑰窗中最亲切有味的,因为它的温暖的颜色比别的更接近看的人。但这种感想东方人不会有。这龛堂有一座金色的尖塔,是勒丢克造的。
   毛得林堂在刚果方场之东北,造于近代。形式仿希腊神庙,四面五十二根哥林斯式石柱,围成一个廊子。壁上左右各有一排大龛子,安着群圣的像。堂里也是一行行同式的石柱;却使用各种颜色的大理石,华丽悦目。圣心院在巴黎市外东北方,也是近代造的,至今还未完成,堂在一座小山的顶上,山脚下有两道飞阶直通上去。也通索子铁路。堂的规模极宏伟,有四个穹隆顶,一个大的,带三个小的,都量卑赞廷式;另外一座方形高钟楼,里面的钟重二万九千斤。堂里能容八千人,但还没有加以装饰。房子是白色,台阶也是的,一种单纯的力量压得住人。堂高而大,巴黎周围若干里外便可看见。站在堂前的平场里,或爬上穹隆顶里,也可看个五六十里。造堂时工程浩大,单是打地基一项,就花掉约四百万元;因为土太松了,撑不住,根基要一直打到山脚下。所以有人半真半假地说,就是移了山,这教 堂也不会倒的。
   巴黎博物院之多,真可算甲于世界。就这一桩儿,便可教你流连忘返。但须徘徊玩索才有味,走马看花是不成的。一个行色匆匆的游客,在这种地方往往无可奈何。博物院以卢佛宫(Louvre)为最大;这是就全世界论,不单就巴黎论。卢佛宫在加罗塞方场之东;主要的建筑是口字形,南头向西伸出一长条儿。这里本是一座堡垒,后来改为王宫。大革命后,各处王宫里的画,宫苑里的雕刻,都保存在此;改为故宫博物院,自然是很顺当的。博物院成立后,历来的政府都尽力搜罗好东西放进去;拿破仑从各国“搬”来大宗的画,更为博物院生色不少。宫房占地极宽,站在那方院子里,颇有海阔天空的意味。院子里养着些鸽子,成群地孤单地仰着头挺着胸在地上一步步地走,一点不怕人。撒些饼干面包之类,它们便都向你身边来。房子造得秀雅而庄严,壁上安着许多王公的雕像。熟悉法国历史的人,到此一定会发思古之幽情的。
   卢佛宫好像一座宝山,蕴藏的东西实在太多,教人不知从那儿说起好。画为最,还有雕刻,古物,装饰美术等等,真是琳琅满目。乍进去的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往往弄得糊里糊涂。就中最脍炙人口的有三件。一是达文齐①的《蒙那丽沙》像,大约作于一五零五年前后,是觉孔达(Joconda)夫人的画像。相传达文齐这幅像画了四个年头,因为要那甜美的微笑的样子,每回“临像”的时候,总请些乐人弹唱给她听,让她高高兴兴坐着。像画好了,他却爱上她了。这幅画是佛兰西司第一手里买的,他没有准儿许认识那女人。一九一一年画曾被人偷走,但两年之后,到底从意大利找回来了。十六世纪中叶,意大利已公认此画为不可有二的画像杰作,作者在与造化争巧。画的奇处就在那一丝儿微笑上。那微笑太飘忽了,太难捉摸了,好像常常在变幻。这果然是个“奇迹”,不过也只是造形的“奇迹”罢了。这儿也有些理想在内;达文齐笔下夹带了一些他心目中的圣母的神气。近世讨论那微笑的可太多了。诗人,哲学家,有的是;他们都想找出点儿意义来。于是蒙那丽沙成为一个神秘的浪漫的人了;她那微笑成为“人狮(Sphinx)的凝视”或“鄙薄的讽笑”了。这大概是她与达文齐都梦想不到的吧。
      ①今译名为:达芬奇。      二是米罗(Milo)《爱神》像。一八二零年米罗岛一个农人发见这座像,卖给法国政府只卖了五千块钱。据近代考古家研究,这座像当作于纪元前一百年左右。那两只胳膊都没有了;它们是怎么个安法,却大大费了一班考古家的心思。这座像不但有生动的形态,而且有温暖的骨肉。她又强壮,又清明;单纯而伟大,朴真而不奇。所谓清明,是身心都健的表象,与麻木不同。这种作风颇与纪元前五世纪希腊巴昔农(Panthenon)庙的监造人,雕刻家费铁亚司(Phidias)相近。因此法国学者雷那西(S.Reinach,新近去世)在他的名著《亚波罗》(美术史)中相信这座像作于纪元前四世纪中。他并且相信这座像不是爱神微那司而是海女神安非特利特(Amphitrite);因为它没有细腻,缥缈,娇羞,多情的样子。三是沙摩司雷司(Samothrace)的《胜利女神像》。女神站在冲波而进的船头上,吹着一支喇叭。但是现在头和手都没有了,剩下翅膀与身子。这座像是还愿的。纪元前三零六年波立尔塞特司(Demetrius Poli orcetes)在塞勃勒司(Cyprus)岛打败了埃及大将陶来买(Ptolemy)的水师,便在沙摩司雷司岛造了这座像。衣裳雕得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光影的准确,衣褶的精细流动;加上那下半截儿被风吹得好像弗弗有声,上半截儿却紧紧地贴着身子,很有趣地对照着。因为衣裳雕得好,才显出那筋肉的力量;那身子在摇晃着,在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的劲儿。还有,海风呼呼地吹着,船尖儿嗤嗤地响着,将一片碧波分成两条长长的白道儿。
   卢森堡博物院专藏近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或新故,或还生存。这里比卢佛宫明亮得多。进门去,宽大的甬道两旁,满陈列着雕像等;里面却多是画。雕刻里有彭彭(Pompon)的《狗熊》与《水禽》等,真是大巧若拙。彭彭现在大概有七八十岁了,天天上动物园去静观禽兽的形态。他熟悉它们,也亲爱它们,所以做出来的东西神气活现;可是形体并不像照相一样地真切,他在天然的曲线里加上些小小的棱角,便带着点“建筑”的味儿。于是我们才看见新东西。那《狗熊》和实物差不多大,是石头的;那《水禽》等却小得可以供在案头,是铜的。雕像本有两种手法,一是干脆地砍石头,二是先用泥塑,再浇铜。彭彭从小是石匠,石头到他手里就像豆腐。他是巧匠而兼艺术家。动物雕像盛于十九世纪的法国;那时候动物园发达起来,供给艺术家观察,研究,描摹的机会。动物素描之成为画的一支,也从这时候起。院里的画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找寻人物的“本色”(local colour),大抵是鲜明的调子。不注重画面的“体积”而注重装饰的效用。也有细心分别光影的,但用意还在找寻颜色,与印象派之只重光影不一样。
   砖场花园的南犄角上有网球场博物院,陈列外国近代的画与雕像。北犄角上有奥兰纪利博物院,陈列的东西颇杂,有马奈(Manet,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画与日本的浮世绘等。浮世绘的着色与构图给十九世纪后半法国画家极深的影响。摩奈①(Monet)画院也在这里。他也是法国印象派巨子,一九二六年才过去。印象派兴于十九世纪中叶,正是照相机流行的时候。这派画家想赶上照相机,便专心致志地分别光影;他们还想赶过照相机,照相没有颜色而他们有。他们只用原色;所画的画近看但见一处处的颜色块儿,在相当的距离看,才看出光影分明的全境界。他们的看法是迅速的综合的,所以不重“本色”(人物固有的颜色,随光影而变化),不重细节。摩奈以风景画著于世;他不但是印象派,并且是露天画派(Pleinairiste)。露天画派反对画室里的画,因为都带着那黑影子;露天里就没有这种影子。这个画院里有摩奈八幅顶大的画,太大了,只好嵌在墙上。画院只有两间屋子,每幅画就是一堵墙,画的是荷花在水里。摩奈欢喜用蓝色,这几幅画也是如此。规模大,气魄厚,汪汪欲溢的池水,疏疏密密的乱荷,有些像在树荫下,有些像在太 阳里。据内行说,这些画的章法,简直前无古人。
      ①今译名为:莫奈。      罗丹博物院在左岸。大战后罗丹的东西才收集在这里;已完成的不少,也有些未完成的。有群像,单像,胸像;有石膏仿本。还有画稿,塑稿。还有罗丹的遗物。罗丹是十九世纪雕刻大师;或称他为自然派,或称他为浪漫派。他有匠人的手艺,诗人的胸襟;他借雕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取材是不平常的,手法也是不平常的。常人以为美的,他觉得已无用武之地;他专找常人以为丑的,甚至于借重性交的姿势。又因为求表现的充分,不得不夸饰与变形。所以他的东西乍一看觉得“怪”,不是玩艺儿。从前的雕刻讲究光洁,正是“裁缝不露针线迹”的道理;而浪漫派艺术家恰相反,故意要显出笔触或刀痕,让人看见他们在工作中情感激动的光景。罗丹也常如此。他们又多喜欢用塑法,因为泥随意些,那凸凸凹凹的地方,那大块儿小条儿,都可以看得清楚。
   克吕尼馆(Cluny)收藏罗马与中世纪的遗物颇多,也在左岸。罗马时代执政的宫在这儿。后来法兰族诸王也住在这宫里。十五世纪的时候,宫毁了,克吕尼寺僧改建现在这所房子,作他们的下院,是“后期戈昔”与“文艺复兴”的混合式。法国王族来到巴黎,在馆里暂住过的,也很有些人。这所房子后来又归了一个考古家。他搜集了好些古董;死后由政府收买,并添凑成一万件。画,雕刻,木刻,金银器,织物,中世纪上等家具,瓷器,玻璃器,应有尽有。房子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入门就如活在几百年前的世界里,再加上陈列的零碎的东西,触鼻子满是古气。与这个馆毗连着的是罗马时代的浴室,原分冷浴热浴等,现在只看见些残门断柱(也有原在巴黎别处的),寂寞地安排着。浴室外是园子,树间草上也散布着古代及中世纪巴黎建筑的一鳞一爪,其中“圣处女门”最秀雅。
   此外巴黎美术院(即小宫),装饰美术院都是杂拌儿。后者中有一间扇室,所藏都是十八世纪的扇面,是某太太的遗赠。十八世纪中国玩艺儿在欧洲颇风行,这也可见一斑。扇面满是西洋画,精工鲜丽;几百张中,只有一张中国人物,却板滞无生气。又有吉买博物院(Guimet),收藏远东宗教及美术的资料。伯希和取去敦煌的佛画,多数在这里。日本小画也有些。还有蜡人馆。据说那些蜡人做得真像,可是没见过那些人或他们的照相的,就感不到多大兴味,所以不如画与雕像。不过“隧道”里阴惨惨的,人物也代表着些阴惨惨的故事,却还可看。楼上有镜宫,满是镜子,顶上与周围用各色电光照耀,宛然千门万户,像到了万花筒里。
   一九三二年春季的官“沙龙”在大宫中,顶大的院子里罗列着雕像;楼上下八十几间屋子满是画,也有些装饰美术。内行说,画像太多,真有“官”气。其中有安南阮某一幅,奖银牌;中国人一看就明白那是阮氏祖宗的影像。记得有个笑话,说一个贼混入人家厅堂偷了一幅古画,卷起夹在腋下。跨出大门,恰好碰见主人。那贼情急智生,便将画卷儿一扬,问道,“影像,要买吧?”主人自然大怒,骂了一声走进去。贼于是从容溜之乎也。那位安南阮某与此贼可谓异曲同工。大宫里,同时还有一个装饰艺术的“沙龙”,陈列的是家具,灯,织物,建筑模型等等,大都是立体派的作风。立体派本是现代艺术的一派,意大利最盛。影响大极了,建筑,家具,布匹,织物,器皿,汽车,公路,广告,书籍装订,都有立体派的份儿。平静,干脆,是古典的精神,也是这时代重理智的表现。在这个“沙龙”里看,现代的屋子内外都俨然是些几何的图案,和从前华丽的藻饰全异。还有一个“沙龙”,专陈列幽默画。画下多有说明。各画或描摹世态,或用大小文野等对照法,以传出那幽默的情味。有一幅题为《长褂子》,画的是夜宴前后客室中的景子:女客全穿短褂子,只有一人穿长的,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她那长出来的一截儿。她正在和一个男客谈话,似乎不留意。看她的或偏着身子,或偏着头,或操着手,或用手托着腮(表示惊讶),倚在丈夫的肩上,或打着看戏用的放大镜子,都是一副尴尬面孔。穿长褂子的女客在左首,左首共三个人;中央一对夫妇,右首三个女人,疏密向背都恰好;还点缀着些不在这一群里的客人。画也有不幽默的,也有太恶劣的;本来是幽默并不容易。
   巴黎的坟场,东头以倍雷拉谢斯(Père Lachaise)为最大,占地七百二十亩,有二里多长。中间名人的坟颇多,可是道路纵横,找起来真费劲儿。阿培拉德与哀绿绮思两坟并列,上有亭子盖着;这是重修过的。王尔德的坟本葬在别处;死后九年,也迁到此场。坟上雕着个大飞人,昂着头,直着脚,长翅膀,像是合埃及的“狮人”与亚述的翅儿牛而为一,雄伟飞动,与王尔德并不很称。这是英国当代大雕刻家爱勃司坦(Epstein)的巨作;钱是一位倾慕王尔德的无名太太捐的。场中有巴什罗米(Bartholomé)雕的一座纪念碑,题为《致死者》。碑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是死门,进去的两个人倒也行无所事的;两侧向门走的人群却牵牵拉拉,哭哭啼啼,跌跌倒倒,不得开交似的。下层像是生者的哀伤。此外北头的蒙马特,南头的蒙巴那斯两坟场也算大。茶花女埋在蒙马特场,题曰一八二四年正月十五日生,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卒。小仲马,海涅也在那儿。蒙巴那斯场有圣白孚,莫泊桑,鲍特莱尔等;鲍特莱尔的坟与纪念碑不在一处,碑上坐着一个悲伤的女人的石像。
   巴黎的夜也是老牌子。单说六个地方。非洲饭店带澡堂子,可以洗蒸气澡,听黑人浓烈的音乐;店员都穿着埃及式的衣服。三藩咖啡看“爵士舞”,小小的场子上一对对男女跟着那繁声促节直扭腰儿。最警动的是那小圆木筒儿,里面像装着豆子之类。不时地紧摇一阵子。圆屋听唱法国的古歌;一扇门背后的墙上油画着蹲着在小便的女人。红磨坊门前一架小红风车,用电灯做了轮廓线;里面看小戏与女人跳舞。这在蒙巴特区。蒙马特是流浪人的区域。十九世纪画家住在这一带的不少,画红磨坊的常有。塔巴林看女人跳舞,不穿衣服,意在显出好看的身子。里多在仙街,最大。看变戏法,听威尼斯夜曲。里多岛本是威尼斯娱乐的地方。这儿的里多特意砌了一个池子,也有一支“刚朵拉”,夜曲是男女对唱,不过意味到底有点儿两样。
   巴黎的野色在波隆尼林与圣克罗园里才可看见。波隆尼林在西北角,恰好在塞因河河套中间,占地一万四千多亩,有公园,大路,小路,有两个湖,一大一小,都是长的;大湖里有两个洲,也是长的。要领略林子的好处,得闲闲地拣深僻的地儿走。圣克罗园还在西南,本有离宫,现在毁了,剩下些喷水和林子。林子里有两条道儿很好。一条渐渐高上去,从树里两眼望不尽;一条窄而长,漏下一线天光;远望路口,不知是云是水,茫茫一大片。但真有野味的还得数枫丹白露的林子。枫丹白露在巴黎东南,一点半钟的火车。这座林子有二十七万亩,周围一百九十里。坐着小马车在里面走,幽静如远古的时代。太阳光将树叶子照得透明,却只一圈儿一点儿地洒到地上。路两旁的树有时候太茂盛了,枝叶交错成一座拱门,低低的;远看去好像拱门那面另有一界。林子里下大雨,那一片沙沙沙沙的声音,像潮水,会把你心上的东西冲洗个干净。林中有好几处山峡,可以试腰脚,看野花野草,看旁逸斜出,稀奇古怪的石头,像枯骨,像刺猬。亚勃雷孟峡就是其一,地方大,石头多,又是忽高忽低,走起来好。
   枫丹白露宫建于十六世纪,后经重修。拿破仑一八一四年临去爱而巴岛的时候,在此告别他的诸将。这座宫与法国历史关系甚多。宫房外观不美,里面却精致,家具等等也考究。就中侍从武官室与亨利第二厅最好看。前者的地板用嵌花的条子板;小小的一间屋,共用九百条之多。复壁板上也雕绘着繁细的花饰,炉壁上也满是花儿,挂灯也像花正开着。后者是一间长厅,其大少有。地板用了二万六千块,一色,嵌成规规矩矩的几何图案,光可照人。厅中间两行圆拱门。门柱下截镶复壁板,上截镶油画;楣上也画得满满的。天花板极意雕饰,金光耀眼。宫外有园子,池子,但赶不上凡尔赛宫的。
   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算是近郊。原是路易十三的猎宫,路易十四觉得这个地方好,便大加修饰。路易十四是所谓“上帝的代表”,凡尔赛宫便是他的庙宇。那时法国贵人多一半住在宫里,伺候王上。他的侍从共一万四千人;五百人伺候他吃饭,一百个贵人伺候他起床,更多的贵人伺候他睡觉。那时法国艺术大盛,一切都成为御用的,集中在凡尔赛和巴黎两处。凡尔赛宫里装饰力求富丽奇巧,用钱无数。如金漆彩画的天花板,木刻,华美的家具,花饰,贝壳与多用错综交会的曲线纹等,用意全在教来客惊奇:这便是所谓“罗科科式”(Rococo)。宫中有镜厅,十七个大窗户,正对着十七面同样大小的镜子;厅长二百四十英尺,宽三十英尺,高四十二英尺。拱顶上和墙上画着路易十四打胜德国,荷兰,西班牙的情形,画着他是诸国的领袖,画着他是艺术与科学的广大教主。近十几年来成为世界祸根的那和约便是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那一天在这座厅里签的字。宫旁一座大园子,也是路易十四手里布置起来的。看不到头的两行树,有万千的气象。有湖,有花园,有喷水。花园一畦一个花样,小松树一律修剪成圆锥形,集法国式花园之大成。喷水大约有四十多处,或铜雕,或石雕,处处都别出心裁,也是集大成。每年五月到九月,每月第一星期日,和别的节日,都有大水法。从下午四点起,到处银花飞舞,雾气沾人,衬着那齐斩斩的树,软茸茸的草,觉得立着看,走着看,不拘怎么看总成。海龙王喷水池,规模特别大;得等五点半钟大水法停后,让它单独来二十分钟。有时晚上大放花炮,就在这里。各色的电彩照耀着一道道喷水。花炮在喷水之间放上去,也是一道道的;同时放许多,便氤氲起一团雾。这时候电光换彩,红的忽然变蓝的,蓝的忽然变白的,真真是一眨眼。
   卢梭园在爱尔莽浓镇(Ermenonville),巴黎的东北;要坐一点钟火车,走两点钟的路。这是道地乡下,来的人不多。园子空旷得很,有种荒味。大树,怒草,小湖,清风,和中国的郊野差不多,真自然得不可言。湖里有个白杨洲,种着一排白杨树,卢梭坟就在那小洲上。日内瓦的卢梭洲在仿这个;可是上海式的街市旁来那么个洲子,总有些不伦不类。
   一九三一年夏天,“殖民地博览会”开在巴黎之东的万散园(Vincennes)里。那时每日人山人海。会中建筑都仿各地的式样,充满了异域的趣味。安南庙七塔参差,峥嵘肃穆,最为出色。这些都是用某种轻便材料造的,去年都拆了。各建筑中陈列着各处的出产,以及民俗。晚上人更多,来看灯光与喷水。每条路一种灯,都是立体派的图样。喷水有四五处,也是新图样;有一处叫“仙人球”喷水,就以仙人球做底样,野拙得好玩儿。这些自然都用电彩。还有一处水桥,河两岸各喷出十来道水,凑在一块儿,恰好是一座弧形的桥,教人想着走上一个水晶的世界去。
           《巴黎》这篇优秀的“六年级作文”由作文网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文网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希腊式性交。 六年级范文 | 六年级写事作文 | 六年级写人作文 | 六年级写景作文 | 六年级写物作文

篇二:希腊式性交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

  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书面的)。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下面,为您带来,“读《儿子与情人》有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1

  《儿子与情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类似传记作品,花了我好几个星期看完了,本来是兴起随便买了看的,由的是自个儿的对名着的崇拜之情,也是对“外国作品看了有点别扭,那长长的名字,加不准确的翻译法”这种看法的验证,我终于相信,好的作品只要意思达到了,同样可以传达作者心声,同样可以在内心深处引起波澜。

  最大的主题是:情与爱,简称“爱情”。可以说是四五个人物的关系上描述整个过程。莫莱尔先生、莫莱尔夫人、保罗、威廉、克莱拉、亚姆利亚(记得是)。

  莫莱尔夫妇,他们从相知、相处、相恋、相离(这里的离是心灵距离的扩大),因而移情别恋到大儿子身上,后来又因大儿子的早亡转到保罗身上。但这种转移也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说不定保罗对他母亲更甚。以至于保罗即使有亚姆利亚和克莱拉的陪伴也感觉很孤独,不自在,他需要的母亲,以相依为命为原则,依赖着这位母亲。

  搞不懂为什么保罗那么嬗变,变得一塌糊涂,刚说要跟亚姆利亚结婚的,没过多久就跟人家分手。克莱拉也是,不管是抛弃他丈夫还是被他丈夫抛弃,跟保罗好上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丈夫身边。这么离奇的事件,放到如今,谁能忍受呢。不错,保罗,克莱拉是嬗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己没有变,保罗对他母亲的爱始终不变,克莱拉对他丈夫的那种依赖始终没有变。

  我因此感到,我这人生,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也是那么的感觉。坐在公交车上不希望目的地一下子到达,因为我很不希望我达到目的地,因为那个地方不是我想去的。我很不喜欢我去面对那些空洞。因此希望公交车有某些停靠站点,但不希望有目的地,不希望我下车,就一直做在椅子上摇晃我的双腿,荡漾的那种飘忽不定的心情,永远下去。这是一种逃离,面对现实无法感到满意的逃离。保罗也是这样,对母亲的死去,他久久不能承认,然后寻求的方式是借酒,像那次被克莱拉打到五体投地趴在地下时的情形一样,懒得动弹,懒得面对这个事实。或是不愿意承认他被打趴下这个事实。

  保罗到最后的觅死觅活,就因为搞不懂他活下来又是为什么?不明白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人生,确实需要面对这么个问题。可再想想,人,就那么沧海一粟,考虑那么多意义干什么呢?同学说活得没劲儿,我怎么觉得我还是很淡定的,但还是不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种没劲儿的感受。

  不敢奢谈人生,暂且得过且过一回。

  我将继续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只是个人的,没有全人类的应用广度。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2

  由于性取向的原因,一般父亲比较偏爱女儿,母亲比较偏爱儿子,同样由于性本能的关系,加上父母双方的刺激,幼儿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一般男孩以母亲为对象,女孩以父亲为对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节。

  尽管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方面情节,但不可否认,我们儿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俄狄浦斯期,只是有人安全度过了,有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过。英国着名文学家劳伦斯就是一个受俄狄浦斯情节困扰半生的人,他的自传式名着《儿子与情人》描写的就是一个青年在这样一种情节中苦苦挣扎的心理历程。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是一个粗俗、帅气的矿工,和许多矿工一样,他勤劳但脾气暴躁、酗酒,保罗的母亲出生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爱读书,喜欢探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什么时候都像一个“贵妇人”。

  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和谐,母亲从心底看不起父亲,她用冷淡在自己与丈夫之间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而丈夫因为自卑变得愈发令人难以接近。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而只要脾气暴躁的父亲一进来,屋里立刻便得沉默尴尬,父亲成了局外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往外界寻求安慰,常常大醉而归,打骂孩子,而他的这种表现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间的距离。

  保罗是这个家的第三个孩子,他刚出生时母亲是不爱他的,甚至是恨他的,因为这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正处于冰点,她在身怀六甲时还被丈夫赶出家门,差点冻死,为了孩子,她忍耐着活下去,这时的母亲是坚强而令人尊敬的。

  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长大成人,以分担自己过重的负担。因此长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当长子威廉在伦敦某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时,母亲感到非常骄傲。然而,威廉由于爱上了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生活凄苦,精神抑郁,最后由于肺炎死在伦敦,母亲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几岁,意志消沉,差点死去。幸亏这时的保罗也染上肺炎,母亲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次子身上,才意识到不能“光为死人伤心,却忘了活人了”。

  母亲振作精神,全力照顾保罗,婚姻不幸的她认为丈夫不值得她爱,女儿安妮整天疯跑,小儿子没心没肺酷似父亲,因此母亲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保罗身上。保罗长大后,腼腆、懂事,知道母亲生活不易,全身心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母亲很满足有这样好的儿子,保罗也很为自己的母亲骄傲。日积月累母亲的爱慢慢变成了一种占有欲,这让保罗无所适从。

  保罗的初恋情人米丽亚姆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女孩,她崇尚那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不应当迷恋眼前的小事物,而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她深深的爱着保罗,不管保罗怎么对她,她始终忍耐,并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按说,这样的女孩,母亲应该满意才对,可恰恰相反,母亲恨极了米丽亚姆,因为她认识到,儿子与米丽亚姆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将来只怕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连一丁点地方都没有了”。于是她对儿子说米丽亚姆“能把人的灵魂都吸干”,坚决反对儿子与她在一起。

  保罗在母亲与情人之间挣扎,在情人那里待得晚了,回去受到母亲的责备,不忍母亲的伤心,于是百般折磨米丽亚姆,折磨过后又后悔,赶紧和好。回去再受责备时,他就会想起情人的可怜,于是又冷淡的对待母亲,而看到母亲可怜,转而又哄母亲开心,折磨情人。如此周而复始,保罗内心痛苦彷徨,他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却又说不出是什么。

  最后,保罗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离开了米丽亚姆,在这场爱的较量中,母亲大获全胜。然而,保罗是一个年轻男人,终究会有人的七情六欲,年轻的有妇之夫克莱拉丰腴妩媚,保罗很快与她坠入情网。对于这段恋情,母亲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克莱拉“是个有妇之夫”。但当她见到克莱拉时,她却很快接受了克莱拉,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这不是母亲对儿子让了步,而是母亲意识到儿子不过是爱上了克莱拉的肉体,他很快就会厌烦她的。母亲知道他们俩不可能结婚,儿子也不会真正爱上克莱拉,这样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还是重要的。

  保罗的热情很快褪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可能总是灵肉分离,他厌倦了克莱拉,而克莱拉从与保罗的恋情中意识到,自己丈夫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于是回到丈夫身边。

  年迈的母亲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留下保罗彷徨、孤独的生活着,但他也终于能够正常的爱了,高尚的米丽亚姆主动回到了他的身边,只是他内心还是迷惘的,母亲在他心里能退到一个正常的位置吗?作者没说,我们也难以猜测。

  与父亲相比,母亲生活圈子相对较窄,又由于女性特有的感性,母爱往往表现得较为强烈。没人怀疑母爱的伟大,爱一个人就想得到这个人全部的爱,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而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于儿女的爱。爱孩子,就一定要学会放手,再不舍,孩子自己的路也得自己去走,因此《儿子与情人》应该是本母亲必读的书。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3

  终于读完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我发现自己的视角和原来有所不一样。我对儿子保罗这个角色的看法是:当这个敏感的孩子出生在父母不和睦的家庭的时候,他无意识的想代替自己的父亲,成为了母亲的“丈夫”,特别是当他的母亲以母爱来束缚他,这个儿子无能为力,无力切断和母亲的联系,只能活着母亲的怀里,自己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连接在一起,一切都按照母亲渴望的模式生活,比如画画,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男人。当他想借助米莉安、克莱尔的力量挣脱这一切的时候,结果发现依然是不可能。但是男主人公,没有泄气,当母亲去世以后,他依然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挣扎。我认为只有他把自己的母亲放在母亲的角色上以后,从心灵上走近他那窝窝囊囊的父亲身边,才能找到自己,才能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女人。

  莫瑞尔太太,保罗的母亲,这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人,当她的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没有去解决问题,而是不自觉的抓住了自己的儿子,把自己的当做自己的“丈夫”,不愿意放开自己的儿子,使儿子无法成长,在母爱中按照她的意愿生活恋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特别是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的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假若父亲再暴力一些。单亲家庭的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对此我觉得一个理智的母亲,无论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儿子,多么的不舍得和儿子分开(主要是心理上),但是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一定要忍着痛,把儿子推开,推向他的父亲身边,推向男人的世界,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4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而反向的“恋子情结”曾被部分中国学者名为“柔卡斯塔情结”。都源自著名的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原是底比斯国王与年青皇后柔卡斯塔的儿子。柔卡斯塔生下俄狄浦斯后受神谕:该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据此底比斯国王命人将其抛弃于山野,幸被牧羊者救去,献给无子的邻国国王。该国国王视其已出,将俄狄浦斯抚养成人,并准备将王位传给他。俄狄浦斯在受命前获神喻:他会弑父娶母。因此深感恐惧不安而出外逃离。在逃离的路上偶遇其生父,发生冲突,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俄狄浦斯杀死了生父。其后,俄狄浦斯因除掉底比斯境内的恶魔,受到底比斯人民拥戴成为新国王,娶其生母为妻,生下二女。在其继位后,底比斯连续遭受天灾,经过祈祷后神喻:有弑父娶母的不洁之人。据此俄狄浦斯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自己即是杀害前国王(生父)的凶手,而妻子柔卡斯塔则是自己的生母。柔卡斯塔在羞愤下自杀,俄狄浦斯则自感罪恶深重,自残双目后,携两女流亡他乡。格特鲁德·莫雷尔夫人对儿子保罗试图占有其全部感情的病态母爱,可以说是“恋子情结”的典型表现。莫雷尔夫人基于对婚姻深深的失望,她把全部的情感投注到了他的儿子身上。作为母亲理想的投注对象,特别是当威廉死后,保罗承受了母亲极其精心的关心和爱护,成为了一名有学识、有教养的绅士。然而她的“恋子情结”凸显出来是在两个女人走进保罗情感世界之后。特别是占有着保罗精神世界的女人米丽安。莫雷尔夫人像是一个情敌一样敌对而嫉妒着她。文中有这样的场景:他俯身去吻母亲时,她一把抱住他的脖子,把脸埋在他肩上,像孩子似的嘤嘤哭泣起来。这和她平时截然不同,他痛苦得身子也扭动了起来。“我受不了。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绝不是她。她不会给我留下余地,一点儿余地都没有……”他立即对米丽安憎恨起来。“而且我从来没有过——你知道,保罗——我从来没有一个丈夫——没有真正的……”他抚摸着母亲的头发,吻着母亲的脖子。“她是多么得意啊,把你从我身边夺走——她和一般的姑娘不同。”“噢,妈妈,我不爱她!”他低下头来喃喃地说,痛苦地把眼睛埋进她的肩头。母亲给了他一个炽热的长吻。“孩子。”她声音颤抖着,充满了热爱。不知不觉地,他轻轻地抚摸起她的脸来……

  由此可以看出,莫雷尔夫人从内心深处,是把保罗当情人来看待的,她注重对保罗情感的占有,她不能允许也不能忍受有别的女人和她共享或独占保罗的情感。而对于另一个女人克拉拉,由于她对保罗仅仅是肉欲上的需求,所以莫雷尔夫人虽感威胁,但并没有把她作为情敌来看的,因为象克拉拉这样肉欲肤浅的女人是无法夺走保罗的情感的。这种微妙复杂的母子关系在文中的展现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超出正常的“爱”。

  有很多学者分析,“恋子情结”是根源,是诱发“恋母”的真正缘由。我认为这样说有些偏颇和牵强,从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保罗还是个婴儿时,他便对母亲有一种异乎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在少年时期也有所表现,如“人家有什么想法,他完全清楚。尤其是他的母亲有什么想法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理解,而且就此定不下心来。他的心灵似乎总在关注着她。”保罗对母亲的敬慕之心无边无垠为了使母亲高兴,他从小做事执着,小小的年纪就有了抱负。莫雷尔太太特别喜欢黑莓,保罗和他弟弟阿瑟就到处去找,只要找得到黑莓的地方都去。“但叫他两手空空回家去见母亲,这滋味他也受不了,他觉得那会使母亲失望,这样他宁可死。”对保罗来说,往往只要一看见母亲,他的心便由于爱而萌生出一种责任和志向。一次保罗感到不舒服,饭后他就躺在沙发上慢慢打起瞌睡来了,“一醒过来,他就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站在炉子边地毯上,他看了心里不由涌起一种强烈的爱。想到母亲的生活从来没有美满过,孩子感到非常伤心;他想要报答她却又无能为力,这使他感到自己太窝囊而十分痛心、但同时也使他一直念念不忘。”还有一次,保罗支气管炎发作,病倒了,晚上睡觉要妈蚂来陪下面这段描写表现了保罗对母亲的依恋和渴望:“保罗喜欢跟母亲睡。保罗挨着她睡,就觉得病好些”她不来他睡不着,有她在场,一切总是那么令人心醉。在他眼里,母亲是他的挚友,他的知己,他最倾心的人。而此时,我认为母亲莫雷尔夫人对保罗的爱恋要比对大儿子威廉浅的多,保罗应该是可以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有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方向,然而并非如此。所以我觉得,仅分析保罗和莫雷尔夫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完全说“恋子情结”是“恋母情结”的根源,准确来说,两个情结是相互推动相互强化的一种关系。保罗的情感得到了母亲“积极”的鼓励和回应,对其“恋母情结”起了强化作用。保罗是莫雷尔夫人施爱最多的对象。莫雷尔夫人的“恋子情结”激化了保罗的“恋母情结”,同时保罗的“恋母情结希腊式性交。”对莫雷尔夫人的“恋子情结”更是一种强化。如此潜意识的强大影响使保罗基本丧失了爱母亲以外其他女人的能力,“他还是不能越过婴孩与母亲之爱的阶段,不能建立起适当的超自我观念抑制他违背伦理道德的本能冲动,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文中,莫雷尔夫人使用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等各种手段来阻止别的女人进入儿子的感情世界,这种畸形的“恋子情结”不仅影响了保罗的心理发展,其实对于莫雷尔夫人本人的情感心理也是一种折磨。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第一个爱的对象,这是不可避免和完全正常的。但是,他的注意力不会始终固着在这最初的对象上;以后他只是把父母作为一个原型,并且当他们最后选择对象的时机到来时,他会逐渐从父母身上转向旁人。因此,如果一个儿童的社会适应不会面临危险,那么儿童与其父母的这种分离就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事”。然而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一个畸形的家庭生活:夫妇之间已无爱情,然而他们仍然维系着无爱的生活,于是母爱转移了、变味了,成了一种占有式的、变态的、情人式的爱。占有式的母爱影响了保罗的情感发展,使保罗在情感上长期处于困惑状态。在处理与其他女人的关系中,保罗总是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甚至带有病态心理。而此时,作为一个母亲,并没有给予儿子正确的引导,而始终在有意识地限制着他与其他女人的关系。他曾当着儿子的面,诋毁他的女友:“她是那种女人,非要把男人的灵魂都吸干,直到他什么都不剩为止。”由于母亲这些情绪,保罗“那颗在与少女接触中变得温暖,坦荡的心顿时收缩了”。并在跟母亲斗过嘴之后,又很温存地、用情人般的口吻安慰母亲:“啊,你这位小夫人,你现在跟我赌气,所以什么都可以说,是吧?”’然后吻一吻母亲的额头,两人和解了。保罗与另一女性克拉拉交往,母亲也表示反对,理由是她是有夫之妇。在保罗与两个女友交往的整个过程中,母亲一直是一种强烈的明里暗里支配他情感的力量。使他始终摆脱不了母亲情感的阴影。在小说结尾处,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是长期积淀的情感拘束使保罗还是无法完全真正的获得情感上的自由。

  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的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与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他的命运之所以会感动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命运也是同样的可怜,因为我们尚未出生前,神谕也就已将最毒的咒语加给我们一生了。很可能地,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同时我们的梦也使我们相信这种说法: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我们童年时期愿望的达成。”劳伦斯是第一个把精神分析运用于文学创作的人。劳伦斯把他个人充满恋母情结的经历较真实地再现在文学作品中,让读者对于这两种情结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直观的了解。

  从保罗出生到母亲的死亡,中间保罗主要经历了两次情感纠葛,但始终可以发现他真正爱的一直是母亲。从小时候愿为母亲做事,愿由母亲陪着睡觉,在母亲和父亲争吵时,和母亲站在一边。到长大为母亲作画得奖,陪母亲旅游,两人无话不谈,和别的女人谈情说爱及实现他的志向,无处不见其俄狄浦斯情结表现。在他爱了一圈之后,又回到母亲身边,深有感触地对母亲说:“我甚至爱上了克拉拉,我也确实爱过米丽安;可是要我牺牲自己与她们结婚,那我可做不到。我不能属于她们,她们也许要我这个人,而我不能把我这个人给她们。”“你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女人。”“只要你健在,我永远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就在保罗对米丽安准备说“咱们还是吹了吧”前夕.他的俄狄蒲斯情结发展到高潮:在他母亲情人般地表白了她的苦衷之后,“他摸摸母亲的头发,他的嘴吻着她的喉头,不知不觉中.他竟轻轻摸起她的脸来了。”他完全把母亲当一个情人来对待了。当他被告知母亲去世后,他的这种表现达到了高潮:“他跪了下去,脸贴住她的脸,双臂搂住她”,喊出了情人问的最强声:“我的爱——我的爱——喔,我的爱!”他一次又一次地轻声呼唤着,表达出他失去心上人悲痛欲绝的心情。莫雷尔太太死后,保罗在她的遗体旁演出了最动情的一幕,也是母亲作为情人的最后一幕:“她像个少女在沉睡似的。他一手拿着蜡烛,弯下腰看她。额头洁白明净,宛如岁月从未在上面留过痕迹。他俯下身热烈地吻着她。但他的嘴唇碰到的是一片冰凉……”他看到死去的母亲似乎又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和年轻时一样美丽漂亮,依然在做着年轻的梦;可他又不能和她结伴,享受余生,实现诺言。他知道母亲永远不会再回到他的身边,保罗为此感到震惊和无耐。他感到恐惧,“他感到彻底垮了,原来是他们母子二人共同对付这个世界,现在只落得身单力孤,给他永远留下一段人生的空白。他的生命正在慢慢漂走,仿佛是在被拖向死神。”保罗因痛失母亲——恋人而茫然自失,连画也做不成了。一切似乎都完蛋了。“他很伤心,觉得事物都失去了真实性。”“他心里犹豫不决,一会儿打定主意去死,一会儿又顽强地要活。”难能可贵的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选择了后者。作者为此写下了难忘的一笔:“举世滔滔,她是支撑他的惟一力量。如今她去了,和夜色融成一片。他希望她抚摸他,带他一起走。可是不行,他不愿就此罢休。他猛地转过身来,朝着城市那片灿烂金光走去”但是他将不会有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因为“不管他母亲在何方,他的心都离不开她。”俄狄浦斯情结将伴他终身。

  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他认为小说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中的最高形式,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揭示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他敢于打破传统方式,以其独特的风格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与潜在的无意识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证明与现实指导意义。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5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出生在英国。《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根据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的,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通过青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与心理乃至人性的问题。保罗的母亲因与保罗之父婚后感情不和,转而向儿子保罗寻求爱的寄托,但这种情感超越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从而使保罗结识第一个女友米莉安时竟然丧失了正常恋爱的能力:母亲嫉妒爱被夺走、儿子的自责;米莉安受严格的宗教观念的影响,只追求精神的恋爱,保罗不愿忍受被束缚的恋爱,所以他们的关系充满了爱与恨的冲突,最终导致破裂。保罗后来与有夫之妇克蕾拉打得火热,这种少男与熟女的热劲过后,就是克蕾拉对不成熟的保罗的不屑和绝情。错位的母爱是保罗一直处在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中,母亲的死,使保罗突然感觉空虚惶惑,生命的无意义。

  性格决定命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在不断被复制:单亲母亲过分依靠儿子,使婆媳更难以相处,儿子压力过大;夫妻感情不合的母亲把爱全部转移到儿子身上,使儿子对父亲怀恨,影响儿子以后的对夫妻感情的不信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过分的依恋孩子,会摧残孩子的生活。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爱他,远远地看着他,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才是一个好母亲。

  醒吧!这样的母亲们!

  保罗的母亲还犯了第二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对自己丈夫的错误成见,当初也是丈夫的英俊吸引了她,可丈夫婚前的好,她全然不屑的否定,自以为自己比丈夫更高贵更高尚,不去主动理解和处理好夫妻关系,这也是现如今很多婚后女人犯得致命错误,害了自己,也害了老公的人生。

  思想决定认识:老公老是出去酗酒,老婆就看不起他,认为他是没出息没有责任心,老婆也可以心痛的认为老公工作压力大,不善言语,出去喝喝酒蛮好的;老公爱衣着光鲜地出去跳舞,老婆就气他自以为是招惹女人,老婆也可以为自己有这样潇洒的老公而自豪。生活就是这样,看你怎么认为,怎么活了。

  原文择句:

  1,人往往是做着生活的奴隶。生活支撑着人的身体,让人存在,经历他的命运,但同时却又无影无形,抽象得无从把握,人似乎在其中飘来荡去,自生自灭。

  2,从前她还跟他吵,跟他烦恼,好像他只是误入歧途,现在她不再为这伤脑筋了,他对她来说已成陌路,这样日子反而好过些。

  3,人应该用自己的心来分辨是非,而且要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去认识自己的上帝,因而对于人类的兴趣也愈来愈浓了。

  4,“我觉得与万物相处,很奇特,很宁静”。

  5,我认为,解放自我正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轻松自在的生活,头脑清醒地睡着——这是多么的美妙,这就是我们的来世——我们的永生。

  6,(母亲癌症晚期的时候),所以她总是竭力地表现出身体已经有所好转,与他谈笑风生,既是对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装出饶有兴趣的样子,毕竟到了今天这种状况,他们俩也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上,好避开关键问题,否则他们会把起码的生活信念都丧失掉。正是因为他们害怕现实因此在竭力作出一副不屑一顾、兴高采烈的样子。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6

  劳伦斯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之一。他善于从人性比较不被世人接受的一面来体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本书是劳伦斯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品通过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环境下母子间和两性间的复杂感情。读过此书后,映像最深的就是本书所体现出来的“恋子情节”。下面就这一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儿子与情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是莫瑞尔夫妇。莫瑞尔太太的“恋子情节” 希腊式性交。 产生于她的情感孤独和性爱饥渴,是母爱,情爱和性爱纠葛矛盾的结果。莫瑞尔太太出生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说一口标准的上流社会英语。她情感丰富,对爱情怀有美好的愿望。莫瑞尔夫妇是在一次舞会上结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两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丈夫甚至动起手来,还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小说中的夫妇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由于肉体结合而降生于人世间的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她竭力阻止儿子步父亲的后尘,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计敦促他们跳出下层人的圈子,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间的距离,并最终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影响了子女,使他们与母亲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去共同对付那虽然肉体依旧光滑、健壮,而精神日渐衰败、枯竭的父亲。母亲和孩子们的统一战线给孤立无援的父亲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没有给莫瑞尔家里的任何其他一个人带来好处。发生在父母身上那无休止的冲突,特别是无法和解的灵与肉的撞击重演在母亲和儿子的身上。相比之下,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瑞尔太太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而与儿子,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情结,那种撕肝裂肺的灵魂上的争斗则给可怜的母亲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直到她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离开人世。对丈夫的失望、不满和怨恨使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的感情、爱怜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儿子,或者说,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经历过的精神磨难和一心要解决的问题“折射”到了儿子的身上,于是一场灵与肉的冲撞在母子之间展开。

  此时,母爱产生了畸变。莫瑞尔太太对儿子的情感中包含有对丈夫的爱的渴望,融入了男女之间的爱恋意识,从而使自己在情感上再也离不开儿子。因此,莫瑞尔太太是一个被迫从精神上遗弃了丈夫,而把全部的爱倒向了儿子的母亲,渴望从儿子身上捡起失落的青春的梦的母亲,一个无可奈何的母亲。

  莫瑞尔太太在情感上对丈夫的爱的肌渴成为她的“恋子情节” 希腊式性交。 产生的基础。她把儿子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爱恋的对象,沉溺与对儿子的情爱,并进而企图占有儿子的全部感情。这表现为她对儿子既爱又恨,既快活,甜蜜又焦虑,嫉妒的心态。在她眼中,儿子变成了她的情人。儿子已经成了母亲情感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理论中指出,人在其健康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基本需要,首先是生理和安全需要,其次便是爱和归属的需要。人们对此需要极为迫切,会为达到目的而不遗余力。会把它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东西。对于失去情爱的莫瑞尔太太来说,她对爱和归属的欲求就尤为强烈。只有把儿子当作情人,她才能获得本能中对异性爱的渴望的替代性满足。而她实现这一需要的方式,就是把儿子当作情人。对于以为母亲而言。这显然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表现。她不但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母亲的情感需要,而且还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要。但是,她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识,社会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母亲对儿子的责任感以及母爱的神圣使命,使得莫瑞尔太太最终无法与儿子建立起实质上的情人关系。

  可以说,在这些灵与肉的冲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沮丧、可悲的失败者,找不到一个最终的赢家。其实,在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坏,在人性被扭曲,在人类的和谐关系不断被威胁的社会中,灵与肉的争斗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到头来谁也成不了赢家,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7

  《儿子与情人》这本书是英国劳伦斯所作。这是一部体现他自身经历的作品。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有些复杂。

  莫瑞尔太太与丈夫婚后有段甜蜜的婚姻生活,但后来甜蜜感逐渐消逝。莫瑞尔的脾气变坏,酗酒打人,变得行尸走肉。莫瑞尔太太心灰意冷,本打算离开他,可是为了孩子还是留下来了。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保罗身上,对于他的爱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亲情之情,已经把儿子当做情人一样的对待,儿子对母亲也很是依赖。保罗长大之后,交了两个女友,由于母亲的阻拦和一些其他原因都分开了。莫瑞尔太太去世后,家就像失去了轴心。保罗失去了所有可以依附的对象。故事的最后也没有描写保罗的生活是怎样。

  此书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作品一般都与作者当时处社会有关系,想反映生活中的一些东西。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步体现人情感的著作。在书中,母亲与儿子的爱已经超出了亲情。体现母亲对儿子的依恋,儿子的恋母情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而这边的这种感情已经变质、扭曲了。到故事最后,由于母亲的逝世,保罗就像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怎么与社会中其他交往都没有在写,使文章很迷惘。也许作者想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然而,另外一种解释是: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说不清的。

  本书所描写的这样一种情感,让人看了很纠结。因为这种感情很难让人接受。换个角度看,母亲是给了保罗很多的爱,这种关心,关怀或许是很让人为之感动的。可是,这样的爱反而是害了保罗。使他受到母亲的影响对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像一般人那么简单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有些父母还是能很好的去引导孩子,可是另外一些只是不断地溺爱他们,导致他们的行为性格受到很大影响。虽然这样的情感于文中母亲的爱截然不同,可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差不多的.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8

  以言状的美——人情之美,和自己小时的故事比一比,有种凄凉的,如帮女友拉下吹起的裙子。 父亲最后描绘真的是美的。如他在大儿子死后,不经过其以前工作的办公室,二儿子画画得奖以后,又想起大儿子的成绩,擦眼泪。而且结尾的抒情,比散文,诗歌的力量更有力——在心里搅动般样。

  但有时有些造作,情感转换轨迹看不出来,有些转换是直勾勾的白描,象深沟,怎么那样不自然就跳跃过去了。

  在描恋爱过程中,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没丝毫关系,所以对小说,强调生活比强调主线好些。追求主线是单一的生活,而生活是矛盾的,多面的,容许产生错误的。

  还有个观点,我曾经以为,读了很多哲学、诗歌,一定写得出文学作品,其实想弄文学,一定从文学入手。对结构、怎样表达才有体会,关在家空想小说结构,构思,光体会现实画面,是写不出小说的。

  此小说有许多读诗歌和小说情节在里面,所以,劳伦斯其实文学修养很高,包括他母亲,感觉花城出版社翻译的本子好些,比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的都好,语言精确,不拖沓,不含糊。有点史书中古文的遒劲。译林出版社的本子我是不看的,书标价又贵,翻译功底很一般。花城出版社翻译的意象,标位的把握很准确,说到小说内在的要表达的节点上了。对比开头和结尾就可以知道。不过,最幸福的,是找到研究劳伦斯专家——黑马的博客,特意做了个关注。

  我观察的方位是:怎么写出这些东西的?不是这书的结构,形式,思想及国际各种文学主义的异差所中和的东西,所以眼光不同。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9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非常杰出而又颇有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的重要作品。劳伦斯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的深刻洞察,创作了一些列探索人类心灵的黑暗王国、触及人的情感与欲望的心里小说。《儿子与情人》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作品首次通过艺术的手法和作者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对“恋母情结”的理论作了深入的分析。劳伦斯在作品中对男主人公保罗的“恋母情结”和病态心理的描述不仅生动逼真,而且同弗洛伊德的有关学说十分吻合。因为劳伦斯对心灵的解读总是那么朦胧晦涩,读这本书的过程多少让我感觉沉郁似乎透不过气来,但劳伦斯在描绘大自然时,语言是那么鲜明、具体、豪迈、抒情且富于诗意,就仿佛我也置身其中,如此优美而陶醉。读完这本书时,我用尽全力做了一次深呼吸,把这几天沉积在内心里的那种一时道不明的东西吐了出来。直至今天,我从书中走了出来,心绪也渐至平静,我才动笔想写点什么,关于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和启示。

  我的目光聚焦在保罗为什么会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以致于母亲对他感情的长期支配使他无法与其他女人建立起正常的爱情关系,当母亲最终因癌症去世之后,保罗几乎失去了精神支柱,孤独寂寞,不知所措。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父亲与儿子在潜意识中原是争夺同一个女人(妻子与母亲)的爱的对手(现实生活中,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也总是母亲与儿子亲,女儿与父亲近),父亲一旦失败以后,儿子的这种潜意识便会进一步增强。然而,由于年幼无知且缺乏生活经验,儿子家庭角色的错位非但无法使其获得阳刚之美和男性的魅力,反而会使他出现严重的心理变态。由于母亲对父亲的长期的轻视和漠然,在14岁时保罗便开始寻找工作,更试图在经济上取代父亲。父亲在保罗及其兄妹的眼中几乎就是多余的一个人,而母亲则是他生活和情感的全部中心,即使他成人了,母亲也一直在左右着他的一切,他想摆脱母亲甚至恨她到极点(最后让母亲服用过多吗啡以致命),但就算母亲死了,保罗还是无法走出母亲的阴影。不言而喻,保罗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无辜的受害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古老的宗法社会正过度到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按照不同的价值观制定出许多规则,这些充满偏见的规则成为套在人们脖子上的枷锁,于是矛盾和斗争爆发出来,给整个社会和各个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保罗是值得同情的,保罗的母亲表面上似有坚不可摧的生命力,但实际她的心灵一直遭受着煎熬和痛苦,以致于把自己对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予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尽管她始终不甘心,但最后也不得不面对死亡。

  劳伦斯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开放和自由,但现实生活中,“恋母情结”的真实故事也是不绝于耳。这又什么原因呢?记得是前年吧,我有一个朋友非常激愤地谈起了一个家庭里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位置的问题。他极其武断地对我说,“一个家庭里如果女人太强,强于了她的男人,这个家庭必然走向衰败。如果家里生了儿子,儿子绝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他滔滔不绝地列举了许多真实事例来论证他的观点,最后言毕,非常真诚且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你不要再出来干什么事业了,女人就要在家里把孩子带好,这才是你的本份”。那时我已在渐渐归隐,但并不就完全认可朋友的那番言论。我想,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特别的组合,一定不可能简单到用一句话一个标准就能下上述的结论,但朋友的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抛开书中保罗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来分析(毕竟那个时代还有更多的儿子并没有病态的“恋母情结”),我认为,并不是因为家庭关系中母亲强于父亲之后就容易造成儿子的“恋母情结”,其中最关键是,即使家庭中有一个非常强势和能干的母亲,但倘若母亲仍然十分爱父亲,尊重父亲、体贴父亲,父亲也同样挚爱着母亲,他们互相珍爱,视彼此为生命过程的不可少的伴侣,那么就没有让儿子产生严重“恋母情结”的土壤和环境。在儿子渐渐成熟并成为真正的男人的过程中,父亲与儿子对母亲爱的争夺也发生了变化,父亲成为儿子的精神领袖和榜样,逐渐的,儿子从对母亲的依恋中走出来,成为有着独立思想和价值观的自己。试想,如果保罗的母亲结婚之后仍然像当初不顾门庭和家庭反对爱上保罗的父亲那样一如既往地爱着他,不从心底里鄙视他,鄙视他的物质的贫穷和精神的贫乏,那么,保罗的悲剧还会发生吗?所以,如果要追溯儿子产生严重“恋母情结”的根源,我认为在儿子幼年时期母亲和父亲的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至关重要。如果父亲和母亲因不再相爱造成了家庭关系不和睦和扭曲,而这当中母亲又极为强大,那么儿子本属正常的“恋母情结”就会演变成为一种病态的心理,最终陷入深渊毁了终身。

  在一些名人或伟人的传记或者回忆录里,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他们对自己母亲的崇拜和热爱,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无不得益于母亲无私的爱和谆谆教诲,而他们的母亲大多也是同时代里最优秀的女性的代表。我还看过一份报道,据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统计,男孩70%的智慧来自于母亲的遗传基因。这样看来,有一个优秀的母亲应该是儿子的福分,而为什么偏偏是这样的母亲又容易让儿子产生严重的“恋母情结”呢?在我看来,问题不再于母亲的优秀和能干,而在于这样的母亲是否还能正确处理好其在家庭关系的位置。无论母亲多么热爱自己的儿子,她必须记住,对儿子的爱是有限制的,即使对丈夫的爱(因各种原因)不复存在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对儿子的爱来替代这种情感的空缺。但即便在今天,还是有不少女人在延续着保罗母亲愚蠢无知的做法。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再爱丈夫以后,她并没有去爱别的男人,而是把爱全部转移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成为她生存下去的全部希望和动力。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母亲是伟大而坚韧的不屈服的女性,值得尊敬,但从深层次的人性心理分析,这样的母亲又是自私和狭隘的女人,她对儿子变态的母爱无疑是在给儿子服用一种慢性毒药,等到儿子真正成为男人的那天,一切都晚了,儿子这才发现,自己无法离开母亲的庇护,“好像他生命的中心和支点就是他的母亲,他永远都不会逃掉”。

  因才疏识浅,我没有能力去探究宗法规则及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给主人公母亲带来的婚姻的不幸继而转移给儿子造成保罗一生的悲剧,这可能是根本的原因。而读了这篇小说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家庭的和谐对一个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人们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谈论关注的似乎很多,但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绝不是少数的孩子群体,这就是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早已同床异梦不再相爱了,却因为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也很多这里不多叙)继续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这样家庭的孩子就像保罗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灵伤害虽然是看不见的,但终究会在他们成人之后在自身的性格上显露出来,比如自私、仇恨、孤独、心胸狭隘等。作为一名母亲,我呼吁天下所有真正热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更需要关注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同时一定要谨记,孩子心灵的健康不在于孩子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从孩子幼小时期就给予了孩子健康的爱,而这种爱不仅仅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上,同时也体现在妻子对丈夫由衷的热爱和尊重上,父母相亲相爱,孩子在爱的氛围里成长,长大以后,你还有什么可以为他(她)担忧吗?

  “母亲是孩子的戒律”,这是我永远铭刻在心的一句话。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孩子的父亲,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也把这句话送给天下的母亲和愿意成为母亲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出类拔萃的非常优秀的女性,让我们的孩子沐浴在母爱的光辉里健康成长,当他们能够离开母亲展翅高飞的那天,一定是母亲最欣慰的时刻,就像母亲刚刚接过从腹中诞生的幼小生命。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10

  原本读这本书是读的《床头灯系列》的英文版小说,本来看英文很头疼的我居然三五天就看完了,这令我十分惊讶,当然小说是适于学生阅读的修编版。看完书后我突然还想再看一遍原著是怎样写的,于是我又读了一遍。

  大致内容如下:

  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是在一次舞会上认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两人出身不同,精神追求迥异,一段时间后,他们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争执。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于是,她把时间和全部精神希冀倾注到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不幸的是,大儿子早夭,之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但她对儿子却有过强的占有欲。和女友米莉安的交往过程也是年轻的保罗经历精神痛苦的过程。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接触日渐频繁,产生了感情,成了一对应该说是十分相配的恋人。然而可悲的是,米莉安也像保罗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最终她败给了莫瑞尔。另一个和保罗交往的女人克拉拉也最终与他分开。最终莫瑞尔逝世,保罗开始了无尽的流浪.

  开始时,我对本书书名一直耿耿于怀。我读英文版时一致认为这是指莫瑞尔太太的儿子和保罗的情人。后来,读中文版时,我发现我误解了。书名是指母亲把自己的爱情倾注给了儿子。这本书挑战了人们对传统观念上母爱的看法,这种把母爱表现为爱情的作品在毁誉参半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对人性的无限思考。这让我想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同样突破传统的束缚,同样毁誉参半,同样启发人们对人性的又一次思考。

  尽管我看有些说法说这本书主人公是保罗,但我觉得这本书的主人公应该是莫瑞尔。她的之前的遭遇决定了她对儿子的占有欲,决定了她有些扭曲的心灵。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她到底有没有真正得到过丈夫的爱。我认为是有的(尽管和其它说法不同),一方面是他们刚认识时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我相信她的丈夫是爱她的。酗酒、粗鲁、文化低(这可能是当时社会下层男人的写照),遮住了丈夫心底的爱,就比如在莫瑞尔太太逝世后,他并没有像他的孩子那样哀嚎,而是再一次看了看她,静静地离开了。我想她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她的死意味着莫瑞尔先生一般灵魂的死去。所以这就是她获得的爱,只不过她没能透过表象领会到而已,这就导致了之后她对儿子的“爱情”,她把自己没能从丈夫那里获得(或是“领会”)的爱倾注在了儿子上,最终导致了儿子性格、命运的改变。

  读这本书,人们讨论的不再是文字、情节、构思等等,而是心理和社会层次的东西,我不好对这本书直接评价,相信这会是一本让每个人读后有不同感想的书吧。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11

  畸形的家庭关系,不仅造就了畸形的母爱,也加剧了儿子性格的悲剧。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的性力发展与人格关系的观点,保罗的恋母是一种“固恋”,这种“固恋”使他的“自我”失去了正确的认同能力和判断力,因此他的性宣泄对象一直是母亲,”自我“的失控使”本我“误入歧途。进一步说,保罗在性准备期的童年阶段爱上了母亲,这本是人的性力发展的正常阶段,但畸形的家庭关系和强烈的母爱使他无法超越这一阶段,”恋母情结“变成了一种”固恋“停滞下来,在”移位“阶段他仍不能找到母亲以外的其他异性来”替代“母亲,从而这种”固恋“使他的情感仍停留在童年时期。因此,保罗的性心理人格永远是不成熟的,他根本无法建立起成熟,正常的”超我,象一个正常人去正常恋爱,这就导致了保罗的一生的痛苦,不管他(或者说他的“超我”)怎样挣扎想摆脱畸形的恋爱都是枉然,何况母亲到死还紧紧抓住他的感情,扮演者他的情人的角色呢!性格悲剧与现实悲剧的相互反馈,只能把保罗一步步推向情感发展的深渊。

  保罗的悲剧并不仅限于“恋母情结”。如果我们只抓住这一点而忽视了其他许多同样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无法总体地把握保罗与劳伦斯的关系。一位评论家指出:“清晰总体地认识劳伦斯一直是困难的,一则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太浩繁,二则是他不安分,三则是作品中他自传的成分太大......但是......他又极为幼稚,对他自己的问题持不诚实的态度。”忽视了这些,人们就容易把劳伦斯简单化,或者被劳伦斯炫目的文采所迷惑,被他的“不诚实”所欺骗。

  事实证明,保罗是一个受虐狂,一个精神恋者,一个情感不成熟的清教主意者,这些都“恋母情结”掩盖了。

  保罗无疑是一个受虐狂。他缺乏主动精神,缺乏“生产型”性格,他是一个“非生产型倾向占主导地位的人”。他不能给予,不懂进攻,反而等待女性的进攻。他的爱依旧是消极的“共生性融合”的爱,而不是“生产型”的爱。保罗和米丽安相处了很久,可他们仍停留在精神恋上。保罗在等待,等待米丽安来唤醒他的男性力量,也等待着米丽安的给予。可一旦米丽安要挽他的胳膊,要抚摸他,他有感到痛苦不安。时间久了,他又抱怨米丽安太让他精神化了。他指责米丽安是个“修女”,可实际上保罗是个清教主义者,他把爱看成是排除肉欲的精神恋,这是他的另一个悲剧所在。

  “他会否认他渴望克莱拉或米丽安,或任何认识的女人。性欲是一种超然的东西,它不属于一个女人。”

  对母亲的恋爱,使保罗的感情年龄大大低于他的实际年龄,成为性爱的痴呆儿,一个清教主义圣徒,他觉得女人就像母亲一样。他“情愿忍受独身生活的痛苦,也决不愿害别人受苦。”

  后来,保罗为了同自己的性变态作斗争,抛弃了"精神型"的米丽安,与克莱拉同居了。而无奈,他不具备成熟的性格,没建立起正常的“超我”,他的“自我”也是茫然的,因此他的“本我”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这样他就不能象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把成熟的爱给予克莱拉。克莱拉一针见血的指出,他跟本没打算属于她。可以说,保罗在精神上不依赖克莱拉,肉体上也并没有产生“生产型”的爱,相反,他们的同居,他成迷于克莱拉是“非生产型”被虐心理力图自我平衡的结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一个男子的男性特征由于他在感情上还只是个孩子而受到削弱,他就只会通过强调自己在性别上的男性角色来弥补这种不足。结果就是唐璜式的人物,他需要在性别上证明他的男性能力,因为他不敢确信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男性特征。”

  保罗终因自己的清教心理男性性格不足以及受虐心理的禁锢,无法真正爱女人。这些是“恋母情结”的结果,担又不单单是用一个“恋母情结”所能解释清的。这或许是因为劳伦斯拆散自己的 有机性格,化整为零,同时又极力用“恋母情结”来打扮自己,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其他一些致命的性格弱点。但小说的自传性和生活的真实又不允许他恣意妄为,于是他留给我们的就只能是一部多棱体的小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掩盖在字里行间的星星点点的线索有机地综合起来,拼出一副保罗-劳伦斯的自画像。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自传性太强,劳伦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他太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而无法摆脱,反倒无法艺术地把握自己了,从而让我们也无所适从?这真是林语堂的话:“劳伦斯真难读啊!”

  但无论如何,保罗算得上是一个悲剧的原型。

  除此之外,我还摘录了一些书中让人反思的话:

  1. “他知道只有饱经风霜,她才学会了稍稍争一下自己的权利。”

  我们常常责怪父母或一些长辈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其实正因为他们经历过困苦,所以才懂得为自己争取一些应有的权利。

  2. “不,恰恰相反;他心理怀着的是一股强烈的欲望跟比它更强烈的羞怯感和童贞观念之间的搏斗。”

  3. “到一个男人为感情驱使忘乎一切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看清男人对女人所抱的感情,会强烈和炽热到何等惊人的地步。

  读《儿子与情人》有感12

  《儿子与情人》内容介绍

  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是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的,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两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丈夫甚至动起手来,还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

  这对夫妇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

  她竭力阻止儿子步父亲的后尘,千方百计敦促他们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她的言行拉大了和丈夫之间的距离,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影响了子女,使他们与母亲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去共同对付父亲。母亲和孩子们的统一战线给孤立无援的父亲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没有给莫瑞尔家里的任何其他一个人带来好处。

  没有让母亲扬眉吐气的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不希望他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儿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已。

  保罗与女友米莉安兴趣相投,是十分相配的恋人。然而可悲的是,米莉安也过分追求精神满足,像保罗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从灵魂上吞噬保罗。这使她与保罗的母亲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命里注定败在了那占有欲更强、又可依赖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的母亲手下。

  母亲的这种变态使儿子心酸,惆怅,无所适从。有了母亲,保罗就无法专心去爱别的女人,他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性格无法完善、成熟,导致了一生的痛苦和悲剧。作为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结,给可怜的母亲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直到她郁郁寡欢,离开人世。

  奉劝当父母的都看看这本书,妥善经营夫妻感情。即便夫妻失和,也不要把“爱”转移到孩子身上。不管是对男孩女孩,过度关爱,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还可能影响他们日后的恋爱婚姻幸福。

  我在儿子还小时,有幸粗读了英国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之一种,陈良廷、刘文澜译),除了觉得写得实在好,人情味十足之外,当时并没有更多的感受。许多年之后,因为朋友有了与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我才蓦然发现,这部书原来是如此深刻,它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B面,足以警示所有的母亲和家庭!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在这部小说里,他用几乎是自传性的故事告诉读者,夫妻之爱对家庭的不可或缺;丧失爱情的母亲容易将对丈夫丢弃了的爱加倍施展到孩子身上;超重的母爱注定会成为孩子难以承受的枷锁!

  正常的母爱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雨露阳光,但是一加倍就糟了!比如近期播放的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里面杜拉拉的前男友李鸿明的母亲就有点像劳伦斯的母亲,李鸿明与夏红结婚后,妈妈长时间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偏袒儿子,非难儿媳;李鸿明从小习惯妈妈的加倍关爱,让妈妈在与妻子的争宠中占了先机,从而冷落了妻子;妻子夏红在母子之间处境堪忧,原本甜蜜的婚姻步入一片沼泽。电视剧中我没看见李鸿明的父亲在哪里(前几集我没看,可能交代过),估计李父母感情不佳。

  我有个远亲,夫妻俩情感不睦,长久分居,妻子对独子格外呵护。我发现她已经上初中的儿子,动不动还当众坐在妈妈的腿上撒娇,一早一晚还会溜到老妈的被窝里腻乎一下,我就把《儿子与情人》那本书推荐给她。她一看到书名,就变了脸色,立即把书扔给我,带着恼怒说“这么下流的书”。我只好耸耸肩作罢。

  我其实想告诉她,这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下流,书名似乎不够好,也看怎么理解。一位对丈夫失望的妻子,把加倍的挚爱投向儿子,母子间除了母子情又融入更多亲情,尽管与性爱没有一丝一毫牵扯,但这份情却浓烈得令人窒息。我想《儿子与情人》书名是针对主人翁———母亲而起的,主要针对母亲面对长大成人的儿子与儿子的情人的痛苦而言。母爱高贵纯洁,太少是遗憾,太多是灾难,“有毒”的母爱让自己、丈夫和儿子都深陷劫难。

  这种家庭悲剧古往今来从不鲜见。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啊———假如天下的妻子和母亲都看过劳伦斯这本成名之作。我想对远亲讲出这番感受,但那句“下流”使我止步,等到我明白她要是早点看了这本书,也许日后的路会平顺很多,就突然后悔当年我为什么不坚持非让她看这本书呢。

  奉劝当父母的都看看这本书,妥善经营夫妻感情。即便夫妻失和,也不要把“爱”转移到孩子身上。不管是对男孩女孩,过度关爱,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还可能影响他们日后的恋爱婚姻幸福。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chawenzhang.com/zuowen/207953/